第602章 再亮一下 (1/2)
美女中文网 bqgkk.com,大唐农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免除农税在目前来说,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会便宜了当下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阶级。
但这却给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农税的好处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就更加认可其可行性了。
最后,李世民批准了魏征的奏请,将银行借贷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修订成法律,先临时执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颁布的时候,专门在其中加上由钱庄管理制度延伸出来的银钱法,然之后,他再度将李承乾,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杜正伦,高士廉等人请到了御书房。
而且,他还特意让杜正伦将朝廷的税收结构单据,拿到了御书房。
杜正伦也是孙享福的狂热粉之一,他一手将商部构建起来,现在,十几个国企产业,每年为朝廷带来收益数百万贯,这个功劳,让他获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文散官衔,还任了户部尚书这样更加实权派的官职,可谓的名利双收。
而李世民让他调阅这些东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在将各项单据在书案上展开了之后,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册纳税的田亩,除开军屯之外,约一亿六千万亩,其中,由于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现有田亩中,产出较多的上田,约占九千万亩,中田,约占五千万亩,下田只占两千万亩,且大多在四边蛮夷,或者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以这些田亩去年的均产量来算,上田一季平均亩产约四石粮,每亩纳税粮约一十六斤,合共算下来,是一千二百万石粮食。折合各地稻谷,小麦的价格来算,约市值九十六万贯。”
稻谷和小麦,在没有脱壳成为大米和面粉之前,即便是在长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价,在其它地方则更低,杜正伦说九十六万贯,其实还往高里说了。
当然,亩产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这是因为关中,定襄道,岭南道,山南道,几块逐渐实现了精耕细作的地方的高产量,将其它地方的产量拉高了,除了这几块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实也就三石多的产量,只比原先农耕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多了一两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亩产约三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劳的臣子过厚,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也没见他把魏征怎么样啊!怎么到了孙享福这事上,却是这么固执呢!
这事他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王浩留下来的那本册子,李世民现在心里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这个问题,他有感觉,大唐照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这个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将会越来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东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这个皇帝管什么?
当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做到言出法随,决定天下大事吗?
<... -->>
免除农税在目前来说,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会便宜了当下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阶级。
但这却给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农税的好处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就更加认可其可行性了。
最后,李世民批准了魏征的奏请,将银行借贷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修订成法律,先临时执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颁布的时候,专门在其中加上由钱庄管理制度延伸出来的银钱法,然之后,他再度将李承乾,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杜正伦,高士廉等人请到了御书房。
而且,他还特意让杜正伦将朝廷的税收结构单据,拿到了御书房。
杜正伦也是孙享福的狂热粉之一,他一手将商部构建起来,现在,十几个国企产业,每年为朝廷带来收益数百万贯,这个功劳,让他获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文散官衔,还任了户部尚书这样更加实权派的官职,可谓的名利双收。
而李世民让他调阅这些东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在将各项单据在书案上展开了之后,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册纳税的田亩,除开军屯之外,约一亿六千万亩,其中,由于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现有田亩中,产出较多的上田,约占九千万亩,中田,约占五千万亩,下田只占两千万亩,且大多在四边蛮夷,或者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以这些田亩去年的均产量来算,上田一季平均亩产约四石粮,每亩纳税粮约一十六斤,合共算下来,是一千二百万石粮食。折合各地稻谷,小麦的价格来算,约市值九十六万贯。”
稻谷和小麦,在没有脱壳成为大米和面粉之前,即便是在长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价,在其它地方则更低,杜正伦说九十六万贯,其实还往高里说了。
当然,亩产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这是因为关中,定襄道,岭南道,山南道,几块逐渐实现了精耕细作的地方的高产量,将其它地方的产量拉高了,除了这几块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实也就三石多的产量,只比原先农耕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多了一两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亩产约三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劳的臣子过厚,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也没见他把魏征怎么样啊!怎么到了孙享福这事上,却是这么固执呢!
这事他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王浩留下来的那本册子,李世民现在心里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这个问题,他有感觉,大唐照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这个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将会越来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东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这个皇帝管什么?
当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做到言出法随,决定天下大事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