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东北秘闻之帽儿山水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不过我手里只有这通狱是真的,另一个是赝品。要不然我真想试试是不是真是我想的那样。话说这另一个通天通狱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做的跟通天一模一样放在那巫的棺旁?我正研究手中东西的时候,外面传来汽车的声音,我把手里的银龟几下包好收进了箱子。出去的时候正好看见赫奢和一万走进屋子里,一万的手里还拎着一个黑色的箱子。
我看了一眼,正是我们那天拿出来的那个。马思哲指着箱子‘哦!这不是那个箱子吗?你是怎么拿回来的?’
‘去拿东西撬开。’赫奢把箱子放平在地上。一万去拿来了工具,废了半天的劲总算把箱子撬开了个缝。我暗自下决心回去也要买个正版的rimova,实在是物有所值。
我翻开箱子,只看见里面一打又一打的纸摆满了整个箱子。有的是散乱的纸,有的是装订好的小册子,看纸张的样子应该有些年头,有的已经有磨损。但是箱子却是最近几年的新款,应该是从别处移动到这里的。
我随手拿出来一个小册子,翻开第一页竟然发现,这是一本考古笔记。确切的说更像是一本日记,具体内容和一个出土墓有关。
我们这行凡事都讲个记录,因为如果有一个墓碑发现,就意味着接下来肯定会多多少少的出土各种文物。且不论东西的价值和地位,单是为了便于管理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最近几年的工作记录要求的渐渐严格起来,有一定的格式,只需要按照格式填充上具体内容便可。但是在早些年的前辈的考古笔记中,记载的事情就比较繁杂。甚至个人的心情和当时的天气都要一一记录在案,连起来看更像是一本情节跌宕的盗墓小说。
我之所以觉得这更像是一本考古笔记,完全是因为册子上的用词和记录手法都相当娴熟,绝对是一个有相当深工作经验的考古工作者才能办到的。
1946年2月16日。
我看了一眼最上面的记录日期,心里一紧。1946年,难道这本笔记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十年了?
1946年2月16日。阴雨连绵。
云南方面传来消息,在昆明市的小梁王山处发生了一起古墓坍塌事件。我带着队里的同事火速赶往云南。
我只看了开头一句话就愣在了原地。小梁王山,据我所知,那里是最早传出有古滇国遗址的地方。但那也是十年之后的事,考古队对古滇国遗址的发掘在1955年,距离这本笔记上面记载的相差了十来年。难道说早在十年之前就曾经有考古队对梁王山进行过考古,但是却没发现其中的秘密?
毕竟最后古滇的遗址发现在梁王山南面的石寨山,所以忽略也是有可能的。但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在十年前有一次对梁王山古墓的抢救性发掘?
1946年2月20日。全体人员到达石寨山。
我们对古墓的范围进行了大致的估计,约占梁王山的二分之一。由于规模庞大,事前准备比较繁杂,一直到天黑才开始工作。
我越看越觉得纳闷,梁王山据我所知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墓葬,真正的滇国遗址在附近的石寨山,这笔记上怎么会出来一个约占梁王山二分之一的古墓?
接下来的事情写的都比较繁琐,如何下探钩,怎么开墓门,因为并无异常就不做一一描述。奇怪的是,这本笔记在写到几个人打开耳室的门之后就戛然而止。
最后一条记录如下。
1946年3月3日。完成了之前的清理工作,我们再一次下到耳室,同行四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必须速去速回。
所有的记录停留在这一天,速去速回之后就没了下文。可能是这些人在下面遇了难,可能是这本复印件就只印到这里,总之我对后面的是一无所知。我在箱子里翻找了一下,想看看还有没有后续,是不是记录在别的册子上,但是结果是并没有。
我再一次陷入了疑问之中,这个笔记的主人到底是谁?1946年,如果这个人现在还在的话,应该也是个**十岁的老人了。那一辈的老前辈我还真不认识几个,想打听也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当年带领考古队发掘石寨山的老学者------孙太初。这人在我们考古界可算得上是一届泰斗,永远的前辈。最早对古滇国的墓群做过基础性的研究,对考古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老先生一定对当年的事很清楚,但是老人在2012年已经于昆明去世,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别人对这件事有了解。。。
我想来想去,给远在北京的老大打了个电话。电话响了两声,我再一次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
p; 不过我手里只有这通狱是真的,另一个是赝品。要不然我真想试试是不是真是我想的那样。话说这另一个通天通狱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做的跟通天一模一样放在那巫的棺旁?我正研究手中东西的时候,外面传来汽车的声音,我把手里的银龟几下包好收进了箱子。出去的时候正好看见赫奢和一万走进屋子里,一万的手里还拎着一个黑色的箱子。
我看了一眼,正是我们那天拿出来的那个。马思哲指着箱子‘哦!这不是那个箱子吗?你是怎么拿回来的?’
‘去拿东西撬开。’赫奢把箱子放平在地上。一万去拿来了工具,废了半天的劲总算把箱子撬开了个缝。我暗自下决心回去也要买个正版的rimova,实在是物有所值。
我翻开箱子,只看见里面一打又一打的纸摆满了整个箱子。有的是散乱的纸,有的是装订好的小册子,看纸张的样子应该有些年头,有的已经有磨损。但是箱子却是最近几年的新款,应该是从别处移动到这里的。
我随手拿出来一个小册子,翻开第一页竟然发现,这是一本考古笔记。确切的说更像是一本日记,具体内容和一个出土墓有关。
我们这行凡事都讲个记录,因为如果有一个墓碑发现,就意味着接下来肯定会多多少少的出土各种文物。且不论东西的价值和地位,单是为了便于管理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最近几年的工作记录要求的渐渐严格起来,有一定的格式,只需要按照格式填充上具体内容便可。但是在早些年的前辈的考古笔记中,记载的事情就比较繁杂。甚至个人的心情和当时的天气都要一一记录在案,连起来看更像是一本情节跌宕的盗墓小说。
我之所以觉得这更像是一本考古笔记,完全是因为册子上的用词和记录手法都相当娴熟,绝对是一个有相当深工作经验的考古工作者才能办到的。
1946年2月16日。
我看了一眼最上面的记录日期,心里一紧。1946年,难道这本笔记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十年了?
1946年2月16日。阴雨连绵。
云南方面传来消息,在昆明市的小梁王山处发生了一起古墓坍塌事件。我带着队里的同事火速赶往云南。
我只看了开头一句话就愣在了原地。小梁王山,据我所知,那里是最早传出有古滇国遗址的地方。但那也是十年之后的事,考古队对古滇国遗址的发掘在1955年,距离这本笔记上面记载的相差了十来年。难道说早在十年之前就曾经有考古队对梁王山进行过考古,但是却没发现其中的秘密?
毕竟最后古滇的遗址发现在梁王山南面的石寨山,所以忽略也是有可能的。但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在十年前有一次对梁王山古墓的抢救性发掘?
1946年2月20日。全体人员到达石寨山。
我们对古墓的范围进行了大致的估计,约占梁王山的二分之一。由于规模庞大,事前准备比较繁杂,一直到天黑才开始工作。
我越看越觉得纳闷,梁王山据我所知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墓葬,真正的滇国遗址在附近的石寨山,这笔记上怎么会出来一个约占梁王山二分之一的古墓?
接下来的事情写的都比较繁琐,如何下探钩,怎么开墓门,因为并无异常就不做一一描述。奇怪的是,这本笔记在写到几个人打开耳室的门之后就戛然而止。
最后一条记录如下。
1946年3月3日。完成了之前的清理工作,我们再一次下到耳室,同行四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必须速去速回。
所有的记录停留在这一天,速去速回之后就没了下文。可能是这些人在下面遇了难,可能是这本复印件就只印到这里,总之我对后面的是一无所知。我在箱子里翻找了一下,想看看还有没有后续,是不是记录在别的册子上,但是结果是并没有。
我再一次陷入了疑问之中,这个笔记的主人到底是谁?1946年,如果这个人现在还在的话,应该也是个**十岁的老人了。那一辈的老前辈我还真不认识几个,想打听也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当年带领考古队发掘石寨山的老学者------孙太初。这人在我们考古界可算得上是一届泰斗,永远的前辈。最早对古滇国的墓群做过基础性的研究,对考古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老先生一定对当年的事很清楚,但是老人在2012年已经于昆明去世,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别人对这件事有了解。。。
我想来想去,给远在北京的老大打了个电话。电话响了两声,我再一次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