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处理边疆问题! (2/2)
笔趣阁 www.bqgkk.com,重生西晋当太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同进攻慕容廆。
洪武元年底,四方联兵伐慕容廆,不料被慕容廆以离间计击败。崔毖惧慕容廆起兵报复,派侄子前往慕容廆处恭贺其胜利。慕容廆于是派兵“护送”其侄回平州,告诉崔毖“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
崔毖不能抵挡,率家族和亲兵数千人逃亡高句丽,其部众和地盘全部被慕容廆接收。
崔毖后人留居朝鲜,为朝鲜崔姓的始祖。
以上的事情,事务繁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朝廷上下已经开始着手削弱慕容廆的实力。处理完这些问题,司马遹开始查看臣下们上的奏章,当初巡视关中期间他曾让下面的人上书言事,该是到了检查的时候。
对于如何处理边患,大臣的奏章递上来不少,可是能让司马遹满意的,却很有限。
一些思想守旧的世家大臣有的建议放弃“夷地夷民”,说什么“华夏人自居华夏,蛮夷人自居蛮夷”之类,这种建议不看也罢。
还有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甚至要求“占其地而驱其民”,把少数民族赶走,这样的建议,司马遹恨不得扇逮着对方扇他几耳光,只是当初一再声言“言者无罪”,只好隐忍。
还有的建议采取高压政策,“不归王化者,尽可诛之”,这也是混账话,现在胡族数目太庞大,不是几十万,而是数百万,怎么可能杀的完?
相对有些见地的,所提也还是张宾、杜锡、江统这些人,他们借鉴当初关中的做法,主张,“分而治之”。这个法子倒是可取,其实这几年朝廷在司马遹的坚持下也在力行,不过仅靠如此,也还不够。
有两篇奏折引起了司马遹的注意。
一篇是刚刚出使漠北草原归来的裴嶷上的,建议“化蛮夷为王民”,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教育,传授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使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参加科举,有参与国家政治的可能。
这个建议深得司马遹之心,他一直以为,古代华夏最有影响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裴嶷所言,倒与司马遹的某些想法相近。
另外一篇是中书左侍郎温襜的,在他的奏疏中建议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其实这一点朝廷一直都在做,比如慕容廆、拓跋猗卢等等都是朝廷重点拉拢的对象。不过温襜认为力度不够,对其中多数待遇偏低。朝廷应该将范围扩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宇文部落、西羌等纳入其中。
对于裴嶷能写出这篇文章,司马遹没有任何意外,倒是温襜此次的表现让其刮目相看。只是后来司马遹才知道这件事他的儿子温峤出力不少,眼下温峤才十三岁,今年刚刚获取长安大学堂的入学资格,是远近闻名的天才。
司马遹在参考了各方意见之后,于洪武二年二月初三,下旨任命裴嶷为正五品下理番司员外郎,理番司直隶尚书省,虽然品级较低,却与各部并列,可以列席内阁会议,全权负责大晋对外事务。
裴嶷署理理番司后,立即根据司马遹的指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边疆各郡学、县学和乡学等,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与汉人子弟一视同仁,可逐级升学,直至参加科举;鼓励汉族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授学”,官府予以资助、保护,提供便利;
允许各族通婚,“夷人”可以到汉区生活居住,不过由于除了少量与汉族男子通婚的少数民族女子,其他人很难在汉区获得土地耕种,所以多数人一般是在城镇从事商业活动,对于这些人,地方官府要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顾;
汉人到“夷区”,则要受到一定限制,不得强占“夷人”土地,而是限定在屯垦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护汉人的人身安全;
宿卫军和禁军、府兵可招募少数民族士兵,有功者也和汉族士兵一样升迁。不过除了少数情况,一般而言,这些少数民族士兵的招募,通常并非通过当地都督府,地方政斧也不能参与,而是兵部和理番司直接派人征募,与府兵制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类似于志愿兵或者说雇佣兵。
大晋这些政策很容易吸引一批在草原失意的人前来投靠,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一批混迹在云中、定襄、九原等马贼前来投诚,还有一些在争权夺利当中失败的破落不落首领也带着残部向大晋投诚。
总之这些新政策,再次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脚步,司马遹对此表示欢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所有胡人统统变成华夏人,尽最大程度弥补汉末三国以来华夏在内战中损失的人口。(未完待续。)
同进攻慕容廆。
洪武元年底,四方联兵伐慕容廆,不料被慕容廆以离间计击败。崔毖惧慕容廆起兵报复,派侄子前往慕容廆处恭贺其胜利。慕容廆于是派兵“护送”其侄回平州,告诉崔毖“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
崔毖不能抵挡,率家族和亲兵数千人逃亡高句丽,其部众和地盘全部被慕容廆接收。
崔毖后人留居朝鲜,为朝鲜崔姓的始祖。
以上的事情,事务繁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朝廷上下已经开始着手削弱慕容廆的实力。处理完这些问题,司马遹开始查看臣下们上的奏章,当初巡视关中期间他曾让下面的人上书言事,该是到了检查的时候。
对于如何处理边患,大臣的奏章递上来不少,可是能让司马遹满意的,却很有限。
一些思想守旧的世家大臣有的建议放弃“夷地夷民”,说什么“华夏人自居华夏,蛮夷人自居蛮夷”之类,这种建议不看也罢。
还有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甚至要求“占其地而驱其民”,把少数民族赶走,这样的建议,司马遹恨不得扇逮着对方扇他几耳光,只是当初一再声言“言者无罪”,只好隐忍。
还有的建议采取高压政策,“不归王化者,尽可诛之”,这也是混账话,现在胡族数目太庞大,不是几十万,而是数百万,怎么可能杀的完?
相对有些见地的,所提也还是张宾、杜锡、江统这些人,他们借鉴当初关中的做法,主张,“分而治之”。这个法子倒是可取,其实这几年朝廷在司马遹的坚持下也在力行,不过仅靠如此,也还不够。
有两篇奏折引起了司马遹的注意。
一篇是刚刚出使漠北草原归来的裴嶷上的,建议“化蛮夷为王民”,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教育,传授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使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参加科举,有参与国家政治的可能。
这个建议深得司马遹之心,他一直以为,古代华夏最有影响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裴嶷所言,倒与司马遹的某些想法相近。
另外一篇是中书左侍郎温襜的,在他的奏疏中建议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其实这一点朝廷一直都在做,比如慕容廆、拓跋猗卢等等都是朝廷重点拉拢的对象。不过温襜认为力度不够,对其中多数待遇偏低。朝廷应该将范围扩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宇文部落、西羌等纳入其中。
对于裴嶷能写出这篇文章,司马遹没有任何意外,倒是温襜此次的表现让其刮目相看。只是后来司马遹才知道这件事他的儿子温峤出力不少,眼下温峤才十三岁,今年刚刚获取长安大学堂的入学资格,是远近闻名的天才。
司马遹在参考了各方意见之后,于洪武二年二月初三,下旨任命裴嶷为正五品下理番司员外郎,理番司直隶尚书省,虽然品级较低,却与各部并列,可以列席内阁会议,全权负责大晋对外事务。
裴嶷署理理番司后,立即根据司马遹的指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边疆各郡学、县学和乡学等,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与汉人子弟一视同仁,可逐级升学,直至参加科举;鼓励汉族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授学”,官府予以资助、保护,提供便利;
允许各族通婚,“夷人”可以到汉区生活居住,不过由于除了少量与汉族男子通婚的少数民族女子,其他人很难在汉区获得土地耕种,所以多数人一般是在城镇从事商业活动,对于这些人,地方官府要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顾;
汉人到“夷区”,则要受到一定限制,不得强占“夷人”土地,而是限定在屯垦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护汉人的人身安全;
宿卫军和禁军、府兵可招募少数民族士兵,有功者也和汉族士兵一样升迁。不过除了少数情况,一般而言,这些少数民族士兵的招募,通常并非通过当地都督府,地方政斧也不能参与,而是兵部和理番司直接派人征募,与府兵制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类似于志愿兵或者说雇佣兵。
大晋这些政策很容易吸引一批在草原失意的人前来投靠,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一批混迹在云中、定襄、九原等马贼前来投诚,还有一些在争权夺利当中失败的破落不落首领也带着残部向大晋投诚。
总之这些新政策,再次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脚步,司马遹对此表示欢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所有胡人统统变成华夏人,尽最大程度弥补汉末三国以来华夏在内战中损失的人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