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隋唐大猛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
又所谓天高皇帝远,衙小王八多。
章丘县不大,可处于章丘城中心的县衙里,胥吏却不少。除了县令、县丞、主簿这三大头,下面还有二尹三衙四老典之分。
这二尹便是章丘县户司和法司二司的司佐,章丘县不是京畿大县,因此只设二房而没有六房,但这二房却也分管了全县具体的各项事务。
一个编户籍派徭役收税催粮,一个捕盗救灾诉讼断案之类。
而三衙便是三班捕头,管着快班、壮班、皂班。四老典,则是四位书史,也是各管一块,如仓史、典狱等。
如果要给县衙里的官吏排名,自然是县令县丞主簿,然后是司户佐、司法佐,以及三班捕头和四位书史。
虽然只有县令县丞主簿三位有品阶,可其余人也都是头,能称的上是吏。
官下有吏,官员还有私人的幕僚,也就是后世人熟悉的师爷,此时只是还没有这种称呼而已,而吏员下面又有衙役,衙役下面又有帮闲。
真正说起来,一个县衙里,上上下下其实有好几百号人马。
但是今天,章丘县衙最威风的人非罗成莫属。
二百余乡团民兵把衙门一围,官和吏以下的那些胥役帮闲,全都被揪出来了。
县衙大堂门前,有一堵八字墙。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俗话讲明了衙门建筑的讲究特点。
天下官署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以体现尊贵,并且所有衙门的大门左右,照例还要分列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三十度左右的角,刚巧形成一个像八字的形状。
官衙大门敞开不闭,砖墙也变做了两扇门板的延伸,于是这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衙门前的这八字墙也是无比尊贵的,但凡朝廷要让百姓知道的皇帝圣谕,都会贴在八字门墙上,另官府的教令也都会张贴墙上,令吏卒百姓尽知。
因此可以说,县衙的八字墙,其实就是一县里的最新最权威的头条动态。
今天八字墙上旧有的其它告示都已经被揭去,一张又一张的新告示不断的张贴上来。
王子明站在墙前,大声的宣读着告示内容,像那些围观而来的百姓们传播。
为了宣讲告示。
罗成还特意把县城里那几座小庙的和尚和道观里的道士们都拉过来站陪,他们往那一站,倒也衬的越发隆重起来。
这几个和尚道士本来是不愿意来站场的,但罗成让人告诉他们,来一个就有一贯钱的出场费之后,和尚道士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几个老和尚小道士也都被拉过来站场了。
章丘县虽然人口近万户,可百姓之中能识字的却不多,这是整个时代的特征,明清时代虽说吏治黑暗,可百姓的识字率却已经很高,尤其是在明末之时,据说当时识字率达到了百分之五的惊人比例。
而在如今的大隋朝,章丘城里的识字率估计不到... -->>
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
又所谓天高皇帝远,衙小王八多。
章丘县不大,可处于章丘城中心的县衙里,胥吏却不少。除了县令、县丞、主簿这三大头,下面还有二尹三衙四老典之分。
这二尹便是章丘县户司和法司二司的司佐,章丘县不是京畿大县,因此只设二房而没有六房,但这二房却也分管了全县具体的各项事务。
一个编户籍派徭役收税催粮,一个捕盗救灾诉讼断案之类。
而三衙便是三班捕头,管着快班、壮班、皂班。四老典,则是四位书史,也是各管一块,如仓史、典狱等。
如果要给县衙里的官吏排名,自然是县令县丞主簿,然后是司户佐、司法佐,以及三班捕头和四位书史。
虽然只有县令县丞主簿三位有品阶,可其余人也都是头,能称的上是吏。
官下有吏,官员还有私人的幕僚,也就是后世人熟悉的师爷,此时只是还没有这种称呼而已,而吏员下面又有衙役,衙役下面又有帮闲。
真正说起来,一个县衙里,上上下下其实有好几百号人马。
但是今天,章丘县衙最威风的人非罗成莫属。
二百余乡团民兵把衙门一围,官和吏以下的那些胥役帮闲,全都被揪出来了。
县衙大堂门前,有一堵八字墙。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俗话讲明了衙门建筑的讲究特点。
天下官署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以体现尊贵,并且所有衙门的大门左右,照例还要分列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三十度左右的角,刚巧形成一个像八字的形状。
官衙大门敞开不闭,砖墙也变做了两扇门板的延伸,于是这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衙门前的这八字墙也是无比尊贵的,但凡朝廷要让百姓知道的皇帝圣谕,都会贴在八字门墙上,另官府的教令也都会张贴墙上,令吏卒百姓尽知。
因此可以说,县衙的八字墙,其实就是一县里的最新最权威的头条动态。
今天八字墙上旧有的其它告示都已经被揭去,一张又一张的新告示不断的张贴上来。
王子明站在墙前,大声的宣读着告示内容,像那些围观而来的百姓们传播。
为了宣讲告示。
罗成还特意把县城里那几座小庙的和尚和道观里的道士们都拉过来站陪,他们往那一站,倒也衬的越发隆重起来。
这几个和尚道士本来是不愿意来站场的,但罗成让人告诉他们,来一个就有一贯钱的出场费之后,和尚道士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几个老和尚小道士也都被拉过来站场了。
章丘县虽然人口近万户,可百姓之中能识字的却不多,这是整个时代的特征,明清时代虽说吏治黑暗,可百姓的识字率却已经很高,尤其是在明末之时,据说当时识字率达到了百分之五的惊人比例。
而在如今的大隋朝,章丘城里的识字率估计不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