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贞观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月草长莺飞。
文人士子,贵女士女,又或是士卒贩夫都趁着好春光,纷纷出城踏青。孩童们放着纸鸢,嬉戏追逐,大人们在草地上铺起毯子,摆上餐食,晒着春光享受着野餐。
曲江,芙蓉园,一队骑士正披戴着特制的藤甲,策马飞驰,挥舞着月杖争夺着一枚马球。
皇帝李世民坐在榻上,看着这些骁健的骑士,很是满意。
秦琅在皇帝旁边边看球边汇报着财报。
新年之后,一切顺利,顺利的让皇帝都有些飘飘然了。
原本去年大灾,今年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可有转运司的全力运转,关中并未出现饥荒现象,百姓们救济粮配蝗虫干搭野菜,居然比往年过的还稍好一点。
更别说,转运司提出的饥荒灾年之时,官府应当以工代赈,修建基础工程,比如修路修桥修补城池修补堤坝水库等,这样比单纯的给百姓发粮要好的多。
一个饥民若是每天只能喝点救济粥,闲的无事可能就要闲出事来,若是让他们整天忙碌起来,反而有利于安稳。
这不是什么诡辩而是事实。
征召那些青壮们做工,消耗掉他们的体力,又给他们吃饱,这样保证了他们的健康同时,又加强了监管,不用担心有人趁灾年做乱。更重要的在于,做工的百姓抵正役外,还可以再发放少量的钱粮给他们养家。
而朝廷可以用比平常年景少很多的开支,完成一些必须的工程。
全国范围内的汰佛道,让李世民现在赚的盆满钵满的,这比灭掉几个隋末割据势力还收获多。
源源不断的钱财收入府库,解入京城,更不用说还得了许多房产、田地、奴隶、工坊等。寺观的经济,比他预料中还要多的多,高兴之余,也不免让李世民暗暗惊出一身汗,若不是秦琅的力谏,他甚至都没发觉到这寺观的经济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了。
朝堂上没有了裴寂封德彝王珪韦挺这些反对派,市舶关税、工商税也已经顺利开征,而盐茶酒糖专税也已经提前开始,矿税也在筹备之中。
国家的税收机器一开启,钱帛源源不断的流入。
而秦琅之前筹建的开元钱庄也正式挂牌运行,仅凭存钱免手续费还有利息可得这一招,就引得百姓纷纷将钱存入钱庄。
过去地主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钱埋到地下,甚至是埋在猪圈里面。
朝廷缺钱,国家缺钱,到处钱荒,铜钱不足,而另一面是有钱人纷纷把钱存入地下生锈。
于是开元钱庄这边宣布有息存款,那一边转运司紧接着就发布了禁囤钱令,禁止百姓囤钱,禁止红线是一千贯铜钱,就是不得私自存钱在家一百万枚铜钱以上,超过的一经发现就要严厉处罚,而坊市、商铺等工商行业者贮钱不得超过五千贯。
举报者有赏。
并规定,超过十贯以上的交易,要兼用绢、布。
随着这项严格规定又重宣了禁止私毁钱币,私制铜器,私铸钱币这三项禁令,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当然,百姓禁私藏钱一千贯以上,工商家私藏钱五千贯以上这条禁令后面,还有详细的解释,比如针对的只是铜钱,绢、布虽也兼为货币,但不在禁藏之列。又规定,铜钱存入朝廷的开元钱庄的,亦不在此列。
这样的诏令一出,于是整个长安都被震惊了。
因为举报者重赏,于是大家都不敢私藏钱在家了。
虽说百姓之家一千贯,工商之家五千贯,这其实使的法令对普通百姓没多大影响,但有钱的人还是很多的。
于是乎,家中私藏钱超过千贯的人家,纷纷开始行动起来,都想赶在一个月内把钱换成绢、布,金、银,或是其它。
一时间,绢布价格节节攀升。
钱换绢已经不划算了。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把钱拿来置地买房,或是购买胡椒等比较保持的商品,对于开元钱庄,虽然不少人心怀警惕,但也还是开始试探着把钱存入。
大量的铜钱开始涌入开元钱庄,甚至许多人家拿来的钱中,居然还有许多五铢钱等旧钱,也有不少私铸钱,此时转运使秦琅宣布,不管是旧钱还是私铸钱,朝廷统统折损回收,折损比也不算高。
给出的利息还是比较可观的,比如活期存款年利为年息一厘,存一万钱进来,一年就有一百钱利息,随时可取,按日记息。
固定存款则利息高的多,三个月固定利息则是两厘,固定时间越久,利息越高,最高的五年期及以上,年息五厘。
以往百姓少量钱财都是藏在家中,若是钱多些,可以拿去放贷,或者是存在金银铺里,但这种要收保管费。而若是钱不是太多,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好渠道放贷,毕竟放贷有收不回的风险。
现在开元钱庄推出的这种有息存款,等于直接借给银行一样,还不用整天担心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活期随时能取,死期也一样没到期可取,只是损失利息而已。
这种有息存款,自然是最适合中产和普通百姓们了。
当然,现在有限私藏钱令,使的许多原本手里有很多钱的富人也纷纷把一部份钱存入钱庄之中。
秦琅让开元钱庄收了这么多钱进来,当然不可能白白放在库里,那样可是要付利息的。
他转手就开始放贷。
六个月的贷款,也是年利一分起,是五年及以上存款利息的一倍,是活期利息的十倍。
一年的贷款一分二,五年以上的直接就是年利两分。
左边吸收存款,右边就开始放贷。
不过一开始,秦琅还是比较谨慎的,对贷款者审核较严,得有资产担保才行,并不做纯信用贷。
另一方面,则向商人们推出了银票,携带方便的记名银票,凭信物印章本城兑现,十分方便。又向跨地贸易的商人们推出了... -->>
三月草长莺飞。
文人士子,贵女士女,又或是士卒贩夫都趁着好春光,纷纷出城踏青。孩童们放着纸鸢,嬉戏追逐,大人们在草地上铺起毯子,摆上餐食,晒着春光享受着野餐。
曲江,芙蓉园,一队骑士正披戴着特制的藤甲,策马飞驰,挥舞着月杖争夺着一枚马球。
皇帝李世民坐在榻上,看着这些骁健的骑士,很是满意。
秦琅在皇帝旁边边看球边汇报着财报。
新年之后,一切顺利,顺利的让皇帝都有些飘飘然了。
原本去年大灾,今年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可有转运司的全力运转,关中并未出现饥荒现象,百姓们救济粮配蝗虫干搭野菜,居然比往年过的还稍好一点。
更别说,转运司提出的饥荒灾年之时,官府应当以工代赈,修建基础工程,比如修路修桥修补城池修补堤坝水库等,这样比单纯的给百姓发粮要好的多。
一个饥民若是每天只能喝点救济粥,闲的无事可能就要闲出事来,若是让他们整天忙碌起来,反而有利于安稳。
这不是什么诡辩而是事实。
征召那些青壮们做工,消耗掉他们的体力,又给他们吃饱,这样保证了他们的健康同时,又加强了监管,不用担心有人趁灾年做乱。更重要的在于,做工的百姓抵正役外,还可以再发放少量的钱粮给他们养家。
而朝廷可以用比平常年景少很多的开支,完成一些必须的工程。
全国范围内的汰佛道,让李世民现在赚的盆满钵满的,这比灭掉几个隋末割据势力还收获多。
源源不断的钱财收入府库,解入京城,更不用说还得了许多房产、田地、奴隶、工坊等。寺观的经济,比他预料中还要多的多,高兴之余,也不免让李世民暗暗惊出一身汗,若不是秦琅的力谏,他甚至都没发觉到这寺观的经济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了。
朝堂上没有了裴寂封德彝王珪韦挺这些反对派,市舶关税、工商税也已经顺利开征,而盐茶酒糖专税也已经提前开始,矿税也在筹备之中。
国家的税收机器一开启,钱帛源源不断的流入。
而秦琅之前筹建的开元钱庄也正式挂牌运行,仅凭存钱免手续费还有利息可得这一招,就引得百姓纷纷将钱存入钱庄。
过去地主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钱埋到地下,甚至是埋在猪圈里面。
朝廷缺钱,国家缺钱,到处钱荒,铜钱不足,而另一面是有钱人纷纷把钱存入地下生锈。
于是开元钱庄这边宣布有息存款,那一边转运司紧接着就发布了禁囤钱令,禁止百姓囤钱,禁止红线是一千贯铜钱,就是不得私自存钱在家一百万枚铜钱以上,超过的一经发现就要严厉处罚,而坊市、商铺等工商行业者贮钱不得超过五千贯。
举报者有赏。
并规定,超过十贯以上的交易,要兼用绢、布。
随着这项严格规定又重宣了禁止私毁钱币,私制铜器,私铸钱币这三项禁令,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当然,百姓禁私藏钱一千贯以上,工商家私藏钱五千贯以上这条禁令后面,还有详细的解释,比如针对的只是铜钱,绢、布虽也兼为货币,但不在禁藏之列。又规定,铜钱存入朝廷的开元钱庄的,亦不在此列。
这样的诏令一出,于是整个长安都被震惊了。
因为举报者重赏,于是大家都不敢私藏钱在家了。
虽说百姓之家一千贯,工商之家五千贯,这其实使的法令对普通百姓没多大影响,但有钱的人还是很多的。
于是乎,家中私藏钱超过千贯的人家,纷纷开始行动起来,都想赶在一个月内把钱换成绢、布,金、银,或是其它。
一时间,绢布价格节节攀升。
钱换绢已经不划算了。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把钱拿来置地买房,或是购买胡椒等比较保持的商品,对于开元钱庄,虽然不少人心怀警惕,但也还是开始试探着把钱存入。
大量的铜钱开始涌入开元钱庄,甚至许多人家拿来的钱中,居然还有许多五铢钱等旧钱,也有不少私铸钱,此时转运使秦琅宣布,不管是旧钱还是私铸钱,朝廷统统折损回收,折损比也不算高。
给出的利息还是比较可观的,比如活期存款年利为年息一厘,存一万钱进来,一年就有一百钱利息,随时可取,按日记息。
固定存款则利息高的多,三个月固定利息则是两厘,固定时间越久,利息越高,最高的五年期及以上,年息五厘。
以往百姓少量钱财都是藏在家中,若是钱多些,可以拿去放贷,或者是存在金银铺里,但这种要收保管费。而若是钱不是太多,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好渠道放贷,毕竟放贷有收不回的风险。
现在开元钱庄推出的这种有息存款,等于直接借给银行一样,还不用整天担心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活期随时能取,死期也一样没到期可取,只是损失利息而已。
这种有息存款,自然是最适合中产和普通百姓们了。
当然,现在有限私藏钱令,使的许多原本手里有很多钱的富人也纷纷把一部份钱存入钱庄之中。
秦琅让开元钱庄收了这么多钱进来,当然不可能白白放在库里,那样可是要付利息的。
他转手就开始放贷。
六个月的贷款,也是年利一分起,是五年及以上存款利息的一倍,是活期利息的十倍。
一年的贷款一分二,五年以上的直接就是年利两分。
左边吸收存款,右边就开始放贷。
不过一开始,秦琅还是比较谨慎的,对贷款者审核较严,得有资产担保才行,并不做纯信用贷。
另一方面,则向商人们推出了银票,携带方便的记名银票,凭信物印章本城兑现,十分方便。又向跨地贸易的商人们推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