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一个人的明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刘重元很早就多次向朝廷提议,鼓励各地在乡大臣大办团练,以便协助明军剿灭流寇。以各州府县乡的团练为密密麻麻的渔网,以机动清剿的明军为渔夫,以保境安民的团练限制流寇的机动,以追剿的明军追捕流寇。这样一来,流寇最大的优势“流”字也就化为无形。且不说刘重元记得的后世清末,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团练武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就说当下威名赫赫的李自成,最终怎么死的?不是死于明军,不是死于清军,居然是死于名不见经传的九宫山团练之手。
团练武装不需要有多强的战斗力,只要能够一段时间里抵挡住流寇的肆虐,不要让流寇抢到粮食,不要让老百姓被流寇挟裹壮大流寇的力量;团练修筑坞堡保境安民,一座座的坞堡成为阻碍流寇流动的堤坝,让流寇野无所掠日渐衰弱,甚至都不需要官军的清剿就自行灭亡了。
团练武装也不需要朝廷的衣食粮饷,出于对流寇的恐惧,地方士绅也会拿出粮食、银子来建团练保境安民,这种不费一钱而增百万兵的办法多好啊!
好处讲了一箩筐,可是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和兵部,都对刘重元的提议投了反对票,前年流寇肆虐之时,刘重元再度提起团练一事,还遭到了杨嗣昌的严厉训斥。
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个特点了,那就是总结前代得失。历代王朝鼎革之后,都要审视和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以便本朝鼎祚绵长。
汉朝刘邦百战定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一是劳民太过,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和长城,北逐匈奴南灭百越,天下的百姓劳役无度怨秦久已,所以汉初从太祖、惠帝、文帝到景帝四代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二是不行分封,不分封宗室则赵高乱政无人能够制止,陈胜吴广起义乃至六国复国,也没有藩国能够护卫,所以,汉高祖在翦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立即大封宗室,将天下郡县一大半都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卫护朝廷。
其后的三国、隋、唐、宋、元等朝代,无不在立国之初总结前代教训来制定本朝的国策,这些总结或对或错,或歪打正着,或功亏一篑,人力有时尽天意不可违,有的时候总结的再好,后世子孙不争气怎么也是白搭。
那么大明在取代元朝之后汲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其他的且不说,其中就有一这么一条。
元末,刘福通等汉人大起义,元廷无力镇压,因此就允许地方豪强自己办团练,打击各地风起云涌的红巾军,元末几大军头例如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都是地主团练发展壮大起来的。可惜,这些私人武装强大之后,不仅不去剿灭红巾军,反而相互攻杀争抢地盘,强大如扩廓帖木儿甚至拥兵进京介入皇位之争,若非太祖北伐大军来袭,扩廓就是有一个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了。
正是看到元末兴办团练的教训,朝廷认为放任地方团练就会造成地方割据、用兵自重,给野心家以壮大的空间,流寇很可怕,但那只是伤筋骨;一旦豪强崛起,那可就是腹心之患了。
其实这个认识也不能说错,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农民起义匪寇作乱历朝历代此起彼伏,王朝末年也能制造出惊天动地的骇浪,从而动摇王朝的根本,但是,纵观历朝历代笑到最后从来都不是农民或者匪寇,在王朝根基动摇的缝隙中,往往都是地主豪强借助镇压农民起义和匪寇作乱从而完成实力的原始积累,从而成长为取代王朝的新一代太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陈胜吴广起义起义摇动了秦朝的根基,但是最终消灭秦军主力的是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最终取代大秦的是来自楚国的落魄贵族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
汉末黄巾军大起义,汉庭为了镇压授予各州州牧全权,最终是黄巾军烟消云散,宦官之后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建魏。
秀荣豪强尔朱荣镇压葛荣领导的六镇大起义,成为北魏的曹操,虽然最终被暗杀。
隋炀帝好大喜功惹得天怒人怨,满天之下皆反,但是最终代隋而立的既不是瓦岗寨也不是窦建德,而是他曾经的臣属兼表弟李渊。
当然唯一的例外就是本朝太祖皇帝,是以红巾军一员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业。但也要看到,随着刘福通起义的被镇压,元庭扶持的地方武装势力扩廓帖木儿、答失八都鲁、李思齐等已经成长为大军阀,割据自雄相互攻杀争抢地盘,若非太祖遣徐达大将军提大兵北伐,恐怕他们中某一个就会... -->>
其实,刘重元很早就多次向朝廷提议,鼓励各地在乡大臣大办团练,以便协助明军剿灭流寇。以各州府县乡的团练为密密麻麻的渔网,以机动清剿的明军为渔夫,以保境安民的团练限制流寇的机动,以追剿的明军追捕流寇。这样一来,流寇最大的优势“流”字也就化为无形。且不说刘重元记得的后世清末,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团练武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就说当下威名赫赫的李自成,最终怎么死的?不是死于明军,不是死于清军,居然是死于名不见经传的九宫山团练之手。
团练武装不需要有多强的战斗力,只要能够一段时间里抵挡住流寇的肆虐,不要让流寇抢到粮食,不要让老百姓被流寇挟裹壮大流寇的力量;团练修筑坞堡保境安民,一座座的坞堡成为阻碍流寇流动的堤坝,让流寇野无所掠日渐衰弱,甚至都不需要官军的清剿就自行灭亡了。
团练武装也不需要朝廷的衣食粮饷,出于对流寇的恐惧,地方士绅也会拿出粮食、银子来建团练保境安民,这种不费一钱而增百万兵的办法多好啊!
好处讲了一箩筐,可是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和兵部,都对刘重元的提议投了反对票,前年流寇肆虐之时,刘重元再度提起团练一事,还遭到了杨嗣昌的严厉训斥。
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个特点了,那就是总结前代得失。历代王朝鼎革之后,都要审视和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以便本朝鼎祚绵长。
汉朝刘邦百战定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一是劳民太过,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和长城,北逐匈奴南灭百越,天下的百姓劳役无度怨秦久已,所以汉初从太祖、惠帝、文帝到景帝四代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二是不行分封,不分封宗室则赵高乱政无人能够制止,陈胜吴广起义乃至六国复国,也没有藩国能够护卫,所以,汉高祖在翦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立即大封宗室,将天下郡县一大半都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卫护朝廷。
其后的三国、隋、唐、宋、元等朝代,无不在立国之初总结前代教训来制定本朝的国策,这些总结或对或错,或歪打正着,或功亏一篑,人力有时尽天意不可违,有的时候总结的再好,后世子孙不争气怎么也是白搭。
那么大明在取代元朝之后汲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其他的且不说,其中就有一这么一条。
元末,刘福通等汉人大起义,元廷无力镇压,因此就允许地方豪强自己办团练,打击各地风起云涌的红巾军,元末几大军头例如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都是地主团练发展壮大起来的。可惜,这些私人武装强大之后,不仅不去剿灭红巾军,反而相互攻杀争抢地盘,强大如扩廓帖木儿甚至拥兵进京介入皇位之争,若非太祖北伐大军来袭,扩廓就是有一个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了。
正是看到元末兴办团练的教训,朝廷认为放任地方团练就会造成地方割据、用兵自重,给野心家以壮大的空间,流寇很可怕,但那只是伤筋骨;一旦豪强崛起,那可就是腹心之患了。
其实这个认识也不能说错,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农民起义匪寇作乱历朝历代此起彼伏,王朝末年也能制造出惊天动地的骇浪,从而动摇王朝的根本,但是,纵观历朝历代笑到最后从来都不是农民或者匪寇,在王朝根基动摇的缝隙中,往往都是地主豪强借助镇压农民起义和匪寇作乱从而完成实力的原始积累,从而成长为取代王朝的新一代太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陈胜吴广起义起义摇动了秦朝的根基,但是最终消灭秦军主力的是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最终取代大秦的是来自楚国的落魄贵族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
汉末黄巾军大起义,汉庭为了镇压授予各州州牧全权,最终是黄巾军烟消云散,宦官之后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建魏。
秀荣豪强尔朱荣镇压葛荣领导的六镇大起义,成为北魏的曹操,虽然最终被暗杀。
隋炀帝好大喜功惹得天怒人怨,满天之下皆反,但是最终代隋而立的既不是瓦岗寨也不是窦建德,而是他曾经的臣属兼表弟李渊。
当然唯一的例外就是本朝太祖皇帝,是以红巾军一员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业。但也要看到,随着刘福通起义的被镇压,元庭扶持的地方武装势力扩廓帖木儿、答失八都鲁、李思齐等已经成长为大军阀,割据自雄相互攻杀争抢地盘,若非太祖遣徐达大将军提大兵北伐,恐怕他们中某一个就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