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当然是别人代笔的,别人捉刀代笔。很长的一封文才很华丽的信,但是内容很简单,就是开出条件来,说你孙权如果答应我杀了张昭和刘备,江东这块地方永远归你,朝廷还要给你加官进爵,如果你舍不得杀张昭,单杀刘备也行。但是孙权不吃这一套,孙权已经做好了和曹操决战的准备,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治所——因为孙权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国家,那不能叫首都,只能叫治所——把他的治所从京移到了建业,京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市,建业就是现在江苏省的南京市;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濡须口,濡须在哪儿,现在安徽省的无为县,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军港,就是准备要抵抗曹操。
这样曹操看来,是非打不可了,于是在建安十七年曹操亲自率领部队,号称四十万人征讨孙权,在建安十八年挺进濡须口。那么这一次战争曹操的准备不足,料敌不周,无功而返。孙权这边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而且对曹操不利。最后曹操只好在他的水军的军寨里面坚守不出,孙权多次挑战曹操也不出来。那么多次挑战曹操不出来以后孙权自己就去了,孙权就驾了一条船进了曹操的水军的营寨,那么进去以后情况怎么样呢?有两种说法,都是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里面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我们在讲赤壁疑云这一集的时候讲过,就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下令放箭,然后孙权的船就倾斜过来了,孙权又下令把船调一个头,曹操再放箭,船平衡了以后孙权就回去了,这就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另一种说法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就知道是孙权来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要动,不要轻举妄动,也不准放箭,我们就来看孙权怎么看我们。于是,曹操的军队全部严阵以待,但是一根箭都没有放,看着孙权的船在曹操的军港里面转了一个圈。转完圈以后孙权下令说奏乐,然后大家滴哩哇啦滴哩哇啦,鼓吹而去,回去了,曹操点点头说:唉,孙权果然是个英雄。然后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权,孙权字仲谋,曹操的意思是说,生个儿子就应该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因为孙权敢在两军交战的时候驾着船驶进曹操水军的营寨,这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曹操的感慨也说明他征孙权并没有占到便宜。但在两军对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曹操却因为牵挂自己后方的安稳,在没有分出胜负的情况下撤军了,可以说是又一次半途而废。那么,曹操在下一次战争中还会半途而废吗?
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返,而这个时候,曹操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又从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而益州附近的割据势力张鲁军事力量薄弱,曹操如果不进攻张鲁,张鲁势必会被刘备吞并。刘备势力的扩张,对曹操实现荡平四海、一统九州的理想是一个威胁,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又开始西征张鲁。那么,前两次战争曹操都是半途而废,这一次曹操还会半途而废吗?
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平汉中,或者说伐张鲁。这个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当时曹操已经61岁了,还是亲自率领大军开到了阳平关。曹操的军队一到,张鲁就准备投降,张鲁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但是张鲁的弟弟叫张卫,张卫不同意,说打都不打就投降,打一下吧,张鲁说那你就打一下吧。那么这一仗打得非常好玩儿,大概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曹操去进攻平阳关,就发现阳平关不好打。那个时候曹操在张鲁那边有线人,线人跟曹操报告说这个阳平关好打得很;曹操一打发现不好打,就撤军了。撤军以后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把张卫给打败了。
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史书上记载它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一个说法说杀回马枪是曹操的密令,那就是曹操决定杀回马枪;那么第二种说法呢,说是刘晔的建议,刘晔主张杀个回马枪;第三种说法,是事出偶然,就是没打算杀回马枪。这个事出偶然它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曹操的部队撤退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开进了张卫的军营,这个张卫这个人一听说是曹操的军队来,他也不知道曹操是撤退,以为是来进攻的,一哄而散,就这么个事,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误入张卫军营的不是曹操的军队,是什么呢,数千头麋鹿,山上的那个梅花鹿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几千头冲到张卫军营里去了,张卫的军营就大呼小叫说,曹操来了,一哄而散,那么曹操的军队一看他一哄而散,趁机就杀回来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这场战争是稀里糊涂地把它打下来了。
打下来了以后的结果呢?是张卫投降了,张卫投降,张鲁就跑到巴中去了,张鲁就跑到巴中去了以后也过了没多久,也投降了。因为张鲁本来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说这样投降了我们的价钱都不好讲,我们先抵抗一下,讲点价。大概抵抗一下,讲点价,他投降了,投降以后曹操给他很高的待遇,汉中这块地方就被曹操平定了。
曹操打下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慰,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慰,那么这个时候,曹操会乘胜进军吗?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议的呢?
很多人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提出这个建议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刘晔,还有一个司马懿,这两个人当时都担任曹操军队里的高级幕僚。那么刘晔就跟曹操说,说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但是刘备有一个小缺点,就是他的反应总是比我们慢半拍,现在他还没反应过来,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的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打他最是时候;一旦他站稳了脚跟就不好对付了,为什么呢,他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武有关羽、张飞百战百胜,那个时候我们就搞不掂了呀,这是刘晔的说法。司马懿怎么说的呢?司马懿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就是一个聪明人,你不能跟这个天时、机遇拧着干,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你硬要干,这个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说时机、机遇来了以后你不做,你放过它,也是不可以的。这些话应该说都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根据晋书?宣帝纪,就是根据司马懿的传记里面记载的,说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他说人哪,唉,就是贪心不足啊,得陇望蜀,已经得了陇,还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说哎呀,人何比那么贪心不足呢?得陇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决定撤军,不再往前进了。
从曹操最初的设想来看,他伐张鲁的战争是取得了胜利,张鲁投降了,汉中也到了曹操的手里。虽然这个时候再去打刘备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曹操是得陇不望蜀,打下了汉中就不想再去进攻蜀郡了,于是曹操撤兵。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不去打刘备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他因此永远地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一走刘备就牛起来了,因为刘备这一辈子他只怕一个人,曹操,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别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这个时候刘备本来在前线,在荆州前线,他在和孙权因为争夺荆州而战。为什么刘晔和司马懿都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刘备不在成都。那么刘备一得到汉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后,立即和孙权讲和,平分荆州,这个事情我们以后也要交待。平分了荆州,然后急急忙忙带着部队就回来了,结果完了一步,张鲁已经投降曹操了。但是当曹操自己离开战场以后,刘备就觉得可以动作了,这个时候刘备手下的二号谋士法正提出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这里稍微交待一下法正,这个法正是刘备得了蜀以后得到的一个重要的谋士。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当时刘备到了成都以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治理国家、主管军政大事的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运筹帷幄的时法正,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是关羽、张飞这些武将。
那么法正就向刘备提出来说:“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这一次可是老天爷把汉中这个地方给我们了,这个机会是不可以错过的。那么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亲自带兵征关中,留诸葛亮守成都,法正随行。但是曹操的部将也还是很厉害的,所以刘备去攻打汉中的时候开始也并不顺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将的顽强的抵抗,所以刘备马上写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请诸葛亮赶紧调兵增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诸葛亮这个人做事情确实是比较谨慎,很犹豫,于是拿了这个信去请教蜀中的旧臣杨洪,说主公让我们发兵增援,我们该不该发兵呢?杨洪说当然该发兵了!杨洪说了这样的一句有名的话,他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汉中丢了蜀就保不住了,这是我们家门口的灾难啊,这个时候男的就应该去当兵,女的就应该去搞后勤。他说军师——因为诸葛亮现在的职务是军师将军——军师速速发兵,军师发兵何疑?赶快发兵吧,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诸葛亮把军队派到了前线。派到前线以后,刘备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个时候等到曹操再赶来增援的时候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有一天,曹操发出了一道口令,就是这个军队晚上查哨时候的口令,鸡肋,然后就撤军了。从此汉中归刘备,再也没有落到过曹操的手上。
刘备得了汉中以后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个益州他得到了,于是,刘备也不客气,就在这个地方自称汉中王,就称起王来了,而曹操永远地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那就是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这三件事情成败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么我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法正说“内有忧逼”一定是他的大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必须他回去解决。那么我们就要问,是这样吗?请看下集——得寸进尺。
,这当然是别人代笔的,别人捉刀代笔。很长的一封文才很华丽的信,但是内容很简单,就是开出条件来,说你孙权如果答应我杀了张昭和刘备,江东这块地方永远归你,朝廷还要给你加官进爵,如果你舍不得杀张昭,单杀刘备也行。但是孙权不吃这一套,孙权已经做好了和曹操决战的准备,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治所——因为孙权这个时候还不是一个国家,那不能叫首都,只能叫治所——把他的治所从京移到了建业,京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市,建业就是现在江苏省的南京市;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濡须口,濡须在哪儿,现在安徽省的无为县,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军港,就是准备要抵抗曹操。
这样曹操看来,是非打不可了,于是在建安十七年曹操亲自率领部队,号称四十万人征讨孙权,在建安十八年挺进濡须口。那么这一次战争曹操的准备不足,料敌不周,无功而返。孙权这边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而且对曹操不利。最后曹操只好在他的水军的军寨里面坚守不出,孙权多次挑战曹操也不出来。那么多次挑战曹操不出来以后孙权自己就去了,孙权就驾了一条船进了曹操的水军的营寨,那么进去以后情况怎么样呢?有两种说法,都是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里面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我们在讲赤壁疑云这一集的时候讲过,就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下令放箭,然后孙权的船就倾斜过来了,孙权又下令把船调一个头,曹操再放箭,船平衡了以后孙权就回去了,这就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另一种说法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就知道是孙权来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要动,不要轻举妄动,也不准放箭,我们就来看孙权怎么看我们。于是,曹操的军队全部严阵以待,但是一根箭都没有放,看着孙权的船在曹操的军港里面转了一个圈。转完圈以后孙权下令说奏乐,然后大家滴哩哇啦滴哩哇啦,鼓吹而去,回去了,曹操点点头说:唉,孙权果然是个英雄。然后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权,孙权字仲谋,曹操的意思是说,生个儿子就应该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因为孙权敢在两军交战的时候驾着船驶进曹操水军的营寨,这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曹操的感慨也说明他征孙权并没有占到便宜。但在两军对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曹操却因为牵挂自己后方的安稳,在没有分出胜负的情况下撤军了,可以说是又一次半途而废。那么,曹操在下一次战争中还会半途而废吗?
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返,而这个时候,曹操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又从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而益州附近的割据势力张鲁军事力量薄弱,曹操如果不进攻张鲁,张鲁势必会被刘备吞并。刘备势力的扩张,对曹操实现荡平四海、一统九州的理想是一个威胁,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又开始西征张鲁。那么,前两次战争曹操都是半途而废,这一次曹操还会半途而废吗?
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平汉中,或者说伐张鲁。这个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当时曹操已经61岁了,还是亲自率领大军开到了阳平关。曹操的军队一到,张鲁就准备投降,张鲁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但是张鲁的弟弟叫张卫,张卫不同意,说打都不打就投降,打一下吧,张鲁说那你就打一下吧。那么这一仗打得非常好玩儿,大概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曹操去进攻平阳关,就发现阳平关不好打。那个时候曹操在张鲁那边有线人,线人跟曹操报告说这个阳平关好打得很;曹操一打发现不好打,就撤军了。撤军以后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把张卫给打败了。
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史书上记载它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一个说法说杀回马枪是曹操的密令,那就是曹操决定杀回马枪;那么第二种说法呢,说是刘晔的建议,刘晔主张杀个回马枪;第三种说法,是事出偶然,就是没打算杀回马枪。这个事出偶然它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曹操的部队撤退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开进了张卫的军营,这个张卫这个人一听说是曹操的军队来,他也不知道曹操是撤退,以为是来进攻的,一哄而散,就这么个事,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误入张卫军营的不是曹操的军队,是什么呢,数千头麋鹿,山上的那个梅花鹿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几千头冲到张卫军营里去了,张卫的军营就大呼小叫说,曹操来了,一哄而散,那么曹操的军队一看他一哄而散,趁机就杀回来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这场战争是稀里糊涂地把它打下来了。
打下来了以后的结果呢?是张卫投降了,张卫投降,张鲁就跑到巴中去了,张鲁就跑到巴中去了以后也过了没多久,也投降了。因为张鲁本来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说这样投降了我们的价钱都不好讲,我们先抵抗一下,讲点价。大概抵抗一下,讲点价,他投降了,投降以后曹操给他很高的待遇,汉中这块地方就被曹操平定了。
曹操打下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慰,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慰,那么这个时候,曹操会乘胜进军吗?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议的呢?
很多人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提出这个建议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刘晔,还有一个司马懿,这两个人当时都担任曹操军队里的高级幕僚。那么刘晔就跟曹操说,说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但是刘备有一个小缺点,就是他的反应总是比我们慢半拍,现在他还没反应过来,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的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打他最是时候;一旦他站稳了脚跟就不好对付了,为什么呢,他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武有关羽、张飞百战百胜,那个时候我们就搞不掂了呀,这是刘晔的说法。司马懿怎么说的呢?司马懿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就是一个聪明人,你不能跟这个天时、机遇拧着干,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你硬要干,这个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说时机、机遇来了以后你不做,你放过它,也是不可以的。这些话应该说都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根据晋书?宣帝纪,就是根据司马懿的传记里面记载的,说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他说人哪,唉,就是贪心不足啊,得陇望蜀,已经得了陇,还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说哎呀,人何比那么贪心不足呢?得陇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决定撤军,不再往前进了。
从曹操最初的设想来看,他伐张鲁的战争是取得了胜利,张鲁投降了,汉中也到了曹操的手里。虽然这个时候再去打刘备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曹操是得陇不望蜀,打下了汉中就不想再去进攻蜀郡了,于是曹操撤兵。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不去打刘备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他因此永远地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一走刘备就牛起来了,因为刘备这一辈子他只怕一个人,曹操,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别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这个时候刘备本来在前线,在荆州前线,他在和孙权因为争夺荆州而战。为什么刘晔和司马懿都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刘备不在成都。那么刘备一得到汉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后,立即和孙权讲和,平分荆州,这个事情我们以后也要交待。平分了荆州,然后急急忙忙带着部队就回来了,结果完了一步,张鲁已经投降曹操了。但是当曹操自己离开战场以后,刘备就觉得可以动作了,这个时候刘备手下的二号谋士法正提出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这里稍微交待一下法正,这个法正是刘备得了蜀以后得到的一个重要的谋士。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当时刘备到了成都以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治理国家、主管军政大事的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运筹帷幄的时法正,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是关羽、张飞这些武将。
那么法正就向刘备提出来说:“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这一次可是老天爷把汉中这个地方给我们了,这个机会是不可以错过的。那么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亲自带兵征关中,留诸葛亮守成都,法正随行。但是曹操的部将也还是很厉害的,所以刘备去攻打汉中的时候开始也并不顺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将的顽强的抵抗,所以刘备马上写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请诸葛亮赶紧调兵增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诸葛亮这个人做事情确实是比较谨慎,很犹豫,于是拿了这个信去请教蜀中的旧臣杨洪,说主公让我们发兵增援,我们该不该发兵呢?杨洪说当然该发兵了!杨洪说了这样的一句有名的话,他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汉中丢了蜀就保不住了,这是我们家门口的灾难啊,这个时候男的就应该去当兵,女的就应该去搞后勤。他说军师——因为诸葛亮现在的职务是军师将军——军师速速发兵,军师发兵何疑?赶快发兵吧,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诸葛亮把军队派到了前线。派到前线以后,刘备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个时候等到曹操再赶来增援的时候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有一天,曹操发出了一道口令,就是这个军队晚上查哨时候的口令,鸡肋,然后就撤军了。从此汉中归刘备,再也没有落到过曹操的手上。
刘备得了汉中以后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个益州他得到了,于是,刘备也不客气,就在这个地方自称汉中王,就称起王来了,而曹操永远地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那就是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这三件事情成败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么我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法正说“内有忧逼”一定是他的大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必须他回去解决。那么我们就要问,是这样吗?请看下集——得寸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