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地位是最高的,一个人必须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你必须这样,你还要书读得好,你还要道德表现好,你才有做官的资格,这样的人就太少了。
而且一个家族一旦出了这么一个人,通过读书而做了官,那这个人肯定培养自己的儿子也读书,也让他做官,对不对,这样一来二去读书做官就会变成这个家族的职业,这样的家族就叫做士族。这个阶层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三个方面:第一垄断仕途,因为他们诗书传家,他垄断知识,通过垄断知识去垄断仕途,那个时候办私学,那个时候也不是谁都可以读书的,谁都读得起书的,谁都读得懂书的,谁都读得好书的,只有这样诗书传家的人他才读得了,于是他就代代做官,这就垄断一块做官的名额吧。第二这个做官的人他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第一个推荐自己的子弟吧,还推荐谁呢?推荐那些出身比较差的,但是书读得好的人,这些出身差的地位低的家庭条件不好的读书人,他做官也不容易啊,就由这个大的士族来推荐他,这么一推荐这些人和这些大士族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血缘的家族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情感是父子关系,那么这些人将来又做了官以后,他又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额出来报恩吧,这个大的士族象滚雪球一样滚起来的,越滚越大。另外还有一条什么呢?
互相推荐,然后我家是大士族,你家也是大士族,我可以推荐官吏,你也可以推荐官吏,那咱两换换,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第二个特点呢控制舆论,为什么要控制舆论呢?因为士族本来就是因为会读书才做官的,他本来就有文化、有学问,有文化有学问就有话语权,在当时的情况下普通老百姓哪有话语权啊,他也不能上网去发贴子,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就控制了而且他本来就有知识、有文化他就成了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他一成了领袖人物他周围就会团结一大批太学生和名士,太学生是什么?太学生就是国家士部学院的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名士是什么呢?名士就是社会上有名的有话语权的、有很多粉丝的、拥趸的这样一些人,有名的士人。第三个特点成为豪强,因为他有权啊,有势啊,他的家族就在地方上发达起来了,就成了一方豪强,这样的豪强就叫做世家大族,也叫做衣冠望族,也叫做名门望族,还叫做势族,势力的势,还叫做世族,世界的世,这些都是指这种家族,而那些没有权势的、没有名望的、没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做寒门。士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它就成为社会上一般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它就成了支撑帝国大厦三根支柱之一,那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
画外音:士族垄断了仕途这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士族有权有势最终成为豪强,又把握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到了东汉末年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这些士族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可是这些士族不得不面临着新兴势力的挑战,那么这些新兴势力是依靠什么崛起的呢?
事实上,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就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但是什么士族地主阶级并没有在东汉以后马上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呢?因为门阀遇到了军阀。门阀就是士族,士族也叫门阀士族阶级,保护士族阶级的制度既叫士族制度又叫门阀制度,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制度。那什么叫门阀呢?门阀就是门第、门望、阀阅。门第就是家族的社会地位的贵贱高低。因为那个时候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一等人,二等人,三等人,四等人,他有高低,这个高低叫做门第,第就是次序。门望是什么呢?名誉声望。阀阅是什么呢?功绩经历,就是一个家庭它有过什么功劳,它有过什么经历,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的仕宦人家家门口是要贴出去的,贴到门口,表彰自己功劳的叫做阀,表扬自己经历的叫做阅,我们知道阅和历是能够合起来,阅历嘛,一个阀一个阅,左边是阀,右边是阅,合起来叫阀阅,这个阀阅再和门第、门望合起来就叫门阀,所以后来就用门阀这个词来指士族,所以门阀就是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世代为官的这样的大家族。
那么军阀呢?军阀就是拥有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那么这样一说大家就清楚了,门阀、军阀都是阀,但是此阀非彼阀,门阀为阀靠的是声望地位,或者说得再通俗一点靠的是印把子,有官印嘛手上,军阀为阀靠的是什么?靠的得武装力量,说得再通俗一点有枪杆子,那么如果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有控制能力令行禁止,大家都服从这个时候什么管用呢?印把子管用,我发一个红头文件“啪”盖个公章下去就搞掂了,如果天下大乱,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皇帝由天子变成了流子到处流浪,这个时候管用的是什么呢?
枪杆子,这个时候只能用拳头说话啊,所以门阀不敌军阀,斗不过军阀。东汉末年恰恰是这样一个状态,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占事频仍,谁也不理谁,谁也不听谁的,各自为政,门阀不管用得靠军阀,那么第一个杀上历史舞台的军阀是谁呢?董卓,董卓就是个地方豪强又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那当然是军阀,我刚才说过帝国国是三个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董桌进京之前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进行斗争,结果两败全俱伤,何进被宦官杀了,宦官被袁绍杀了,这两个柱就没了,倒了,剩下一个士族,董卓进京以后还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绑架来到朝廷来做官,但是问题是董卓这个人他不会合作,他不懂怎么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愿意跟他合作,最后董卓和士族闹翻,董卓变成孤家寡人烧了洛阳、劫持皇帝,跑到西安,这些士族们纷纷在各地拥兵自重变成军阀了。
画外音:董卓登上了历史舞台首先给士族当头一棒,士族阶级才知识他们的好日子快要结束了,他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们选出士族代言人袁绍准备重新夺回士族的统治地位,那么袁绍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吗?他们的士族阶级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呢?他们想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的愿望最终能够实现吗?
这个时候历史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说到了一个三贫路口,中国向何处去,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有想法的两个人就是袁绍和曹操。袁绍的想法很简单走东汉的老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这两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们士族这一家来统治这个国家,奉行一条“儒家士族路线”所以当时很多人支持袁绍啊,你想当时各路诸侯成立关东联军的时候为什么要选袁绍做盟主,袁绍当时的官职并不大,官职最高的是袁术,左将军,袁绍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韩馥,冀州牧,袁绍等于是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长,那上面还有省长,为什么选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阶级看好袁绍,袁绍家四世三公,袁绍自己其实也还是很有才能的,所以当历史进入军阀时代的时候,门阀便寄希望于袁绍,这才有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是非常险,都看好袁绍,刘备叛逃,董孙政变嘛,这个刘表是心里面偏袁绍嘛,孙策在后面做小动作,偷袭许都嘛,还有周围的郡县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绍,孔融那更加是在许都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胜之神话嘛,被荀彧驳斥,后来曹操战胜袁绍以后从彭绍大本营里搜到很多自己这边人给袁绍写的那些书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烧掉,他其实是不敢追究,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官渡之战曹操胜利了,袁绍失败了,这样的士族地主阶级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而曹操走的是什么路线呢?他要建设的是什么政权呢?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而曹操的路线在北方中国得到了推行,一个法家寒族的政权开始建立起来,但是曹操终于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为什么呢?南方对抗北方,他过不了长江,当时长江沿线三个州,扬州、荆州、益州、州牧都姓刘,扬州牧刘繇,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刘焉死了以后刘璋都是宗室,刘表本人还是名士,由于长江的阻隔,由于南方对北方的对抗,孙权和刘备起来了,孙权和刘备起来以后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战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孙权吃不掉刘备,刘备也吃不掉孙权,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实际上是诸葛亮和孙权成达协议,二帝并尊,瓜分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一看就很清楚整个三国的历史就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挡的历史,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称之为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吴三国最后都归于晋,而晋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阶级政权,三家归晋就是天下归士族,但是魏、蜀、吴三家它们的建国道路是不同的,它们的归晋原因也是不同的,那么它们的建国之路和它们的归晋原因又何在呢?请看下集殊途同归。
的地位是最高的,一个人必须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你必须这样,你还要书读得好,你还要道德表现好,你才有做官的资格,这样的人就太少了。
而且一个家族一旦出了这么一个人,通过读书而做了官,那这个人肯定培养自己的儿子也读书,也让他做官,对不对,这样一来二去读书做官就会变成这个家族的职业,这样的家族就叫做士族。这个阶层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三个方面:第一垄断仕途,因为他们诗书传家,他垄断知识,通过垄断知识去垄断仕途,那个时候办私学,那个时候也不是谁都可以读书的,谁都读得起书的,谁都读得懂书的,谁都读得好书的,只有这样诗书传家的人他才读得了,于是他就代代做官,这就垄断一块做官的名额吧。第二这个做官的人他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第一个推荐自己的子弟吧,还推荐谁呢?推荐那些出身比较差的,但是书读得好的人,这些出身差的地位低的家庭条件不好的读书人,他做官也不容易啊,就由这个大的士族来推荐他,这么一推荐这些人和这些大士族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血缘的家族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情感是父子关系,那么这些人将来又做了官以后,他又有推荐权他推荐谁呢?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额出来报恩吧,这个大的士族象滚雪球一样滚起来的,越滚越大。另外还有一条什么呢?
互相推荐,然后我家是大士族,你家也是大士族,我可以推荐官吏,你也可以推荐官吏,那咱两换换,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第二个特点呢控制舆论,为什么要控制舆论呢?因为士族本来就是因为会读书才做官的,他本来就有文化、有学问,有文化有学问就有话语权,在当时的情况下普通老百姓哪有话语权啊,他也不能上网去发贴子,有话语权的就是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就控制了而且他本来就有知识、有文化他就成了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他一成了领袖人物他周围就会团结一大批太学生和名士,太学生是什么?太学生就是国家士部学院的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名士是什么呢?名士就是社会上有名的有话语权的、有很多粉丝的、拥趸的这样一些人,有名的士人。第三个特点成为豪强,因为他有权啊,有势啊,他的家族就在地方上发达起来了,就成了一方豪强,这样的豪强就叫做世家大族,也叫做衣冠望族,也叫做名门望族,还叫做势族,势力的势,还叫做世族,世界的世,这些都是指这种家族,而那些没有权势的、没有名望的、没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做寒门。士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成为豪强,它就成为社会上一般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它就成了支撑帝国大厦三根支柱之一,那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
画外音:士族垄断了仕途这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士族有权有势最终成为豪强,又把握了帝国的经济基础,到了东汉末年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这些士族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可是这些士族不得不面临着新兴势力的挑战,那么这些新兴势力是依靠什么崛起的呢?
事实上,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就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但是什么士族地主阶级并没有在东汉以后马上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呢?因为门阀遇到了军阀。门阀就是士族,士族也叫门阀士族阶级,保护士族阶级的制度既叫士族制度又叫门阀制度,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制度。那什么叫门阀呢?门阀就是门第、门望、阀阅。门第就是家族的社会地位的贵贱高低。因为那个时候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一等人,二等人,三等人,四等人,他有高低,这个高低叫做门第,第就是次序。门望是什么呢?名誉声望。阀阅是什么呢?功绩经历,就是一个家庭它有过什么功劳,它有过什么经历,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的仕宦人家家门口是要贴出去的,贴到门口,表彰自己功劳的叫做阀,表扬自己经历的叫做阅,我们知道阅和历是能够合起来,阅历嘛,一个阀一个阅,左边是阀,右边是阅,合起来叫阀阅,这个阀阅再和门第、门望合起来就叫门阀,所以后来就用门阀这个词来指士族,所以门阀就是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世代为官的这样的大家族。
那么军阀呢?军阀就是拥有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那么这样一说大家就清楚了,门阀、军阀都是阀,但是此阀非彼阀,门阀为阀靠的是声望地位,或者说得再通俗一点靠的是印把子,有官印嘛手上,军阀为阀靠的是什么?靠的得武装力量,说得再通俗一点有枪杆子,那么如果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有控制能力令行禁止,大家都服从这个时候什么管用呢?印把子管用,我发一个红头文件“啪”盖个公章下去就搞掂了,如果天下大乱,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皇帝由天子变成了流子到处流浪,这个时候管用的是什么呢?
枪杆子,这个时候只能用拳头说话啊,所以门阀不敌军阀,斗不过军阀。东汉末年恰恰是这样一个状态,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占事频仍,谁也不理谁,谁也不听谁的,各自为政,门阀不管用得靠军阀,那么第一个杀上历史舞台的军阀是谁呢?董卓,董卓就是个地方豪强又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那当然是军阀,我刚才说过帝国国是三个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董桌进京之前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进行斗争,结果两败全俱伤,何进被宦官杀了,宦官被袁绍杀了,这两个柱就没了,倒了,剩下一个士族,董卓进京以后还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绑架来到朝廷来做官,但是问题是董卓这个人他不会合作,他不懂怎么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愿意跟他合作,最后董卓和士族闹翻,董卓变成孤家寡人烧了洛阳、劫持皇帝,跑到西安,这些士族们纷纷在各地拥兵自重变成军阀了。
画外音:董卓登上了历史舞台首先给士族当头一棒,士族阶级才知识他们的好日子快要结束了,他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们选出士族代言人袁绍准备重新夺回士族的统治地位,那么袁绍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吗?他们的士族阶级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呢?他们想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的愿望最终能够实现吗?
这个时候历史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说到了一个三贫路口,中国向何处去,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有想法的两个人就是袁绍和曹操。袁绍的想法很简单走东汉的老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这两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们士族这一家来统治这个国家,奉行一条“儒家士族路线”所以当时很多人支持袁绍啊,你想当时各路诸侯成立关东联军的时候为什么要选袁绍做盟主,袁绍当时的官职并不大,官职最高的是袁术,左将军,袁绍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韩馥,冀州牧,袁绍等于是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长,那上面还有省长,为什么选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阶级看好袁绍,袁绍家四世三公,袁绍自己其实也还是很有才能的,所以当历史进入军阀时代的时候,门阀便寄希望于袁绍,这才有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是非常险,都看好袁绍,刘备叛逃,董孙政变嘛,这个刘表是心里面偏袁绍嘛,孙策在后面做小动作,偷袭许都嘛,还有周围的郡县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绍,孔融那更加是在许都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胜之神话嘛,被荀彧驳斥,后来曹操战胜袁绍以后从彭绍大本营里搜到很多自己这边人给袁绍写的那些书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烧掉,他其实是不敢追究,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官渡之战曹操胜利了,袁绍失败了,这样的士族地主阶级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而曹操走的是什么路线呢?他要建设的是什么政权呢?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而曹操的路线在北方中国得到了推行,一个法家寒族的政权开始建立起来,但是曹操终于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为什么呢?南方对抗北方,他过不了长江,当时长江沿线三个州,扬州、荆州、益州、州牧都姓刘,扬州牧刘繇,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刘焉死了以后刘璋都是宗室,刘表本人还是名士,由于长江的阻隔,由于南方对北方的对抗,孙权和刘备起来了,孙权和刘备起来以后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战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孙权吃不掉刘备,刘备也吃不掉孙权,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实际上是诸葛亮和孙权成达协议,二帝并尊,瓜分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一看就很清楚整个三国的历史就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挡的历史,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称之为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吴三国最后都归于晋,而晋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阶级政权,三家归晋就是天下归士族,但是魏、蜀、吴三家它们的建国道路是不同的,它们的归晋原因也是不同的,那么它们的建国之路和它们的归晋原因又何在呢?请看下集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