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古版”或“老古”的网友古三皇人,反映老武汉历史风情的大城小巷的作者彭翔华,8月17日上午,在武汉图书馆“社科讲坛”上,带着对故土的依恋、对书籍的热爱、对师友的敬重,对儿时的感怀,生动介绍了他对武汉童谣的研究成果。
12岁到全国各地串联,15岁下农村,在宜昌居住40多年,却一直不改乡音,用地道的武汉话讲述武汉童谣的古版,对武汉这片出生、长大的土地有着执着的热爱。他认为,武汉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演奏着自己的“市井生活交响乐”从早到晚少有歇息的小巷日常生活之音,平头百姓的汉骂和戏谑,儿童嬉戏时哼唱的汉味童谣,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自己记录过多种老武汉逝去的城市之音中,童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人生最早的本源教育之一,离得最远,记忆最深。如“剃头三巴掌,越打越肯长”这些儿时友伴之间相互戏谑的情景,他都历历在目。还有“买药要买叶开泰,买饼要买曹祥泰,买锣要买高洪泰,买伞要买苏恒泰”;“冰片粉,痱子粉,马人和爽身粉,蚊子一闻马上滚,毛毛一夜睡安稳”等等,歌谣唱出对家乡故土厚重的依恋之情。
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录先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古代的“荧惑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都是他从书本在所获得的知识。他在演讲中,特别介绍了4本书,使他受益非浅。第一本是创刊于1922年12月17日,停刊于1925年6月25日,出到第97期;1936年4月4日复刊,1937年6月26日停刊的歌谣周刊,共出152期。这本歌谣周刊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歌谣研究会的会刊。由周作人写发刊词,胡适写复刊词。会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董作宾、常惠、钱玄同、沈兼士、魏建功、顾颉刚、朱自清等。歌谣周刊主要是搜集和研究民间歌谣、探讨民俗文化,其中有不少武汉的童谣。第二本是朱介凡的中国儿歌。他是一位旅居台湾的中华民俗文化专家,1912年9月28日出生于武昌大朝街,晚年致力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卓著,卷帙浩繁,堪称大家。主要著作有中华谚语志、中国谚语论、中国歌谣论、中国儿歌、中华谚语选、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等。中国儿歌收录全国各省儿歌1501首,其中,湖北儿歌125首,很多是朱先生幼时颂唱的记录。第三本书是由李尔重提写书名,由姜学翠等人搜集整理的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四本是新洲涨渡湖中学桂琴甫寄给某出版社(杂志社)未退还新洲县古今间歌谣的手稿,被老古淘到,如获至宝。听到这些,你能说老古对书籍的热爱不深吗?
最难得的是从老古的报告中,使在座的体会到他对师友的敬重之情。在收集、整理、研究武汉童谣的过程中,他最要感激的人有4位。
老古感谢徐明庭,这位已近米寿高龄的老先生,戴着老花眼镜,利用到北戴河渡假之余,两遍通读老古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饱含着对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的赞许之情写出满满6页、1800字的序言。徐老的所作所为不得不令人感动。
老古感谢著有白沙洲芦家、武汉往事等书的著名作家、网友梁西皮(实名罗时汉)。在梁西皮的指导下,老古重读白沙洲芦家。获得“挑水卖,挑卖水,上坡下坡,爬断腿。从街头,到街尾,挑来挑去,顾不到嘴”;“孙先生,打满清。把黄兴,守南京。到湖北,是福星。他说话,我爱听”等童谣。
老古感谢何祚欢,这位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的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在收录、整理、研究武汉童谣方面给予老古不少的指导意见,并在百忙中为老古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作序。
老古感谢近米寿的朱建颂教授,是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在武汉民间童谣方面给予老古很多指导。
老古的一席对武汉民间童谣的解读,不仅使我们从那东一嘴西一嘴的质朴童谣中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更能感受到老古的人格魅力。对家乡故土的情怀,会使人永远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会使人积蓄正能量,智慧成倍增长;对师长友人的敬重,回报的是朋友对你的敬重;对儿时生活的怀感,会使人永远年轻。
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古版”或“老古”的网友古三皇人,反映老武汉历史风情的大城小巷的作者彭翔华,8月17日上午,在武汉图书馆“社科讲坛”上,带着对故土的依恋、对书籍的热爱、对师友的敬重,对儿时的感怀,生动介绍了他对武汉童谣的研究成果。
12岁到全国各地串联,15岁下农村,在宜昌居住40多年,却一直不改乡音,用地道的武汉话讲述武汉童谣的古版,对武汉这片出生、长大的土地有着执着的热爱。他认为,武汉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演奏着自己的“市井生活交响乐”从早到晚少有歇息的小巷日常生活之音,平头百姓的汉骂和戏谑,儿童嬉戏时哼唱的汉味童谣,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自己记录过多种老武汉逝去的城市之音中,童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人生最早的本源教育之一,离得最远,记忆最深。如“剃头三巴掌,越打越肯长”这些儿时友伴之间相互戏谑的情景,他都历历在目。还有“买药要买叶开泰,买饼要买曹祥泰,买锣要买高洪泰,买伞要买苏恒泰”;“冰片粉,痱子粉,马人和爽身粉,蚊子一闻马上滚,毛毛一夜睡安稳”等等,歌谣唱出对家乡故土厚重的依恋之情。
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录先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古代的“荧惑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都是他从书本在所获得的知识。他在演讲中,特别介绍了4本书,使他受益非浅。第一本是创刊于1922年12月17日,停刊于1925年6月25日,出到第97期;1936年4月4日复刊,1937年6月26日停刊的歌谣周刊,共出152期。这本歌谣周刊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歌谣研究会的会刊。由周作人写发刊词,胡适写复刊词。会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董作宾、常惠、钱玄同、沈兼士、魏建功、顾颉刚、朱自清等。歌谣周刊主要是搜集和研究民间歌谣、探讨民俗文化,其中有不少武汉的童谣。第二本是朱介凡的中国儿歌。他是一位旅居台湾的中华民俗文化专家,1912年9月28日出生于武昌大朝街,晚年致力于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卓著,卷帙浩繁,堪称大家。主要著作有中华谚语志、中国谚语论、中国歌谣论、中国儿歌、中华谚语选、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等。中国儿歌收录全国各省儿歌1501首,其中,湖北儿歌125首,很多是朱先生幼时颂唱的记录。第三本书是由李尔重提写书名,由姜学翠等人搜集整理的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四本是新洲涨渡湖中学桂琴甫寄给某出版社(杂志社)未退还新洲县古今间歌谣的手稿,被老古淘到,如获至宝。听到这些,你能说老古对书籍的热爱不深吗?
最难得的是从老古的报告中,使在座的体会到他对师友的敬重之情。在收集、整理、研究武汉童谣的过程中,他最要感激的人有4位。
老古感谢徐明庭,这位已近米寿高龄的老先生,戴着老花眼镜,利用到北戴河渡假之余,两遍通读老古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饱含着对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的赞许之情写出满满6页、1800字的序言。徐老的所作所为不得不令人感动。
老古感谢著有白沙洲芦家、武汉往事等书的著名作家、网友梁西皮(实名罗时汉)。在梁西皮的指导下,老古重读白沙洲芦家。获得“挑水卖,挑卖水,上坡下坡,爬断腿。从街头,到街尾,挑来挑去,顾不到嘴”;“孙先生,打满清。把黄兴,守南京。到湖北,是福星。他说话,我爱听”等童谣。
老古感谢何祚欢,这位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的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在收录、整理、研究武汉童谣方面给予老古不少的指导意见,并在百忙中为老古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作序。
老古感谢近米寿的朱建颂教授,是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在武汉民间童谣方面给予老古很多指导。
老古的一席对武汉民间童谣的解读,不仅使我们从那东一嘴西一嘴的质朴童谣中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更能感受到老古的人格魅力。对家乡故土的情怀,会使人永远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会使人积蓄正能量,智慧成倍增长;对师长友人的敬重,回报的是朋友对你的敬重;对儿时生活的怀感,会使人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