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五
刘代启同志心系群众,心细如丝。我至今还记得他为山村小女孩买鞋的故事。
1985年盛夏的一天,他到油房街乡调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乡供销社收购门市部,当看到一位十岁左右的女孩出售一小捆名叫通草的药材仅获得0。8元钱时,小女孩很不高兴的表情引起了刘代启同志的注意。他走近小女孩,和蔼地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小女孩怯怯地回答她叫关明竹,家住黑虎村。这时,刘代启同志发现她竟然光着双脚,立刻明白了小女孩不高兴的原因。他心里一阵难过,思忖:黑虎村距乡供销社有12里路,小女孩赤脚走这么远,一定是想用药草换双新鞋,无奈钱不够数才那样不高兴。他问我山里的孩子夏天穿什么鞋好,我说“解放鞋”很适宜。刘代启同志当即掏出3元钱为小女孩买了新鞋,小女孩立刻转忧为喜,高兴道谢而去。
回到办公室,我把这件小事以县委书记与赤脚女孩为题,写了篇小通讯寄给报社,江汉早报(现为楚天都市报)配了“编后”在头版刊登。编后说:“保康县委书记刘代启掏钱为山村赤脚女孩买新鞋,不仅是发自同情之心,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了自己对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现状的责任感,意识到了党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以说,刘代启同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体现在时时处处。在我的记忆里,他下乡检查工作,半路遇见负重的群众,只要吉普车上还有空位,总是让司机停车捎人代物。他特别重视群众来信。他说过,保康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有难处上访很不方便;处理好他们的来信,也是自己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1985年,他让县委办专门建立了群众来信阅批查办登记簿,对给他的来信嘱咐办公室按照政策界限分类归口,交由部门负责处理,重要的他亲自督办处理。有一次,他收到青年农民陈永阳想发展庭院经济,却苦于找不到门路的来信后,随即批转科委负责回信,提供信息、技术,并将自己订阅的农家顾问中有关庭院经济的知识做上重点号,邮给了小陈。1986年4月,武汉大学哲学系学生王开荣致信刘代启同志,请求为他家排忧解难。王开荣是店垭区黄坪村人,其父年初病逝,其母身体多病,一弟就读初中,一弟辍学帮母种地,全家欠款1500多元,本人面临辍学危险。刘代启同志阅信后,当即打电话给店垭区委书记张敬益说,保康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决不能让王开荣同学辍学。他批示:“暂从救济款中解决500元,以后他家和他学习中的暂时困难,请民政部门给予资助。”5月29日,我随他到店垭检查工作,他带上店垭区委负责人,专程登门看望王开荣母弟三人,帮助王家研究脱贫措施,当场解决了6头仔猪和300斤化肥款,鼓励王母把王开荣培养成才。
据我的记忆,仅1985、86两年,县委办来信阅批查办登记簿就记录了刘代启同志阅办的群众来信近千件。1986年6月,襄樊日报记者张鸿志得知他认真处理群众来信的新闻线索后,专程到保康采访,想为他写篇报道。他坚决不同意写他个人,而是搬着指头列举出善于修路的区委书记张敬益、一心为民植茶的财政所长王连举、坚持义务为乡亲接生几十年的村妇女主任范延清等几个典型,并亲拟了“路”书记、“茶”所长、范医生等报道题目,让我陪鸿志同志去采访他们,在襄樊日报推出了一组“山区建设者剪影”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干部的士气。
六
1988年秋,刘代启同志即将调任襄樊市人大副主任,但他仍然坚持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好作风。
那些年,金斗乡九里川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事迹非常突出。但刘代启同志觉得村里的致富经验总结还不够到位。他带上我,到时任九里川村党支部书记刘应志家住下来,白天走村串户看矿山访富经,晚上与刘应志等村组干部促膝交谈,并一再叮嘱我,这次来总结九里川的经验,要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执笔是你小郝,你觉得啥时候挖够了素材,我们就啥时候撤。我们在刘应志家住了两晚,搞了两天调研不算,又到乡政府住了一晚,与乡干部深入座谈,从各个侧面反复挖掘素材。
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刘代启同志根据当时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让我着重从发挥村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制度建设、办好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去挖掘九里川的精髓,从理论层面揭示九里川的发展真谛。由于有他精心独到的指导和现场调研迸发的真知灼见,我代为起草的九里川调查,被党政干部论坛杂志全文刊发。
在我的记忆里,这个调查报告是第一篇比较系统而理性总结九里川发展经验的文章,也是第一篇被省级刊物宣传九里川的文稿。此后,九里川成为全省村级组织建设先进典型,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推介,本、外地基层干部纷至沓来学习取经,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等各种体裁的宣传铺天盖地。可以说,正是刘代启同志的深入调研,才引爆了九里川这个闻名遐迩的典型——典型需要培养,更需要用智慧去发现!
七
1997年6月,我从保康调到襄樊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在市委大院生活区,每每与已退休的刘代启同志相遇,他总是亲热地拉拉我的手,聊上一会儿,问我工作顺不顺心,爱人调动弄好没有,父母身体健康如何,那份和善与慈祥,让我十分感动。
刘代启同志退休后仍然善于学习和思考问题,始终忘不了在故乡保康近40年的工作历程。我清楚地记得,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地位)后,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自己在保康的工作实践,写了篇体会文章,让我给看看怎么处理。我说老书记不敢当,我到你那儿现场学习学习吧。我马上来到他家里,阅读了他的坚持求实精神,促进山区发展手稿,文章用“在不利因素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找到最佳发展思路;在困难环境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在夹缝中求发展;在普遍矛盾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解决好特殊矛盾”三个小标题,非常有感情地回忆了他在保康工作时,几件关涉发展大计的确立和实施的前因后果,深刻揭示了唯有坚持邓小平求实理论,山区发展才有出路的朴素道理。我读后深受教益,仅在文字上理顺了一下,推荐到市委机关刊物决策与实践发表。不久,他又写了篇保康发展小水电的经验文章让我提提建议,我再次到他家里,通过与他一起回顾保康小水电建设历程,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我帮助打印后寄给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很快也被采用。
八
在退休生活中,刘代启同志其实很注重身体保养,打太极拳、走步、禁烟少酒等等,他都做得很好;更是坚持早起早睡,不沾棋牌,身体状况一直不错。
每年,他都要回保康住上几天,走走脚下的故土,看看故乡的山水,会会老同志老部下。
2007年夏天,我对他讲,当年随他一起下乡住过的台口村,随着寺坪电站的竣工,现在已成水下世界,那里的河面宽了,山上的树密了,景色比从前更美了,什么时候让先福(时任寺坪电站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接你去看看。他说那真得去看看。随后不久,先福接他回去了却了这个心愿。
不想,这却是他最后一次去看保康山水,最后一次到魂牵梦绕的故土亲近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向身体很好的他,因为尾脊骨炎难以痊愈而体质每况愈下,数度住院都无疗效,只至远赴山西中药医治仍然效果不佳。
自然规律,人不可拒。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无比依恋的仍然是保康故土。
老书记走了,他走过了79个春秋,静静地消失在了人世间。他已不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父老乡亲、老部下及亲朋好友的痛楚追思。可是我们知道,他以他朴实、务实、扎实的人格魄力,他以他对保康默默无闻而又显著的贡献,他以他心系故土的一腔赤诚——故乡的灵山秀水骄傲地接纳了他圣洁的归魂:
2010年9月8日下午5时整,老书记的骨灰,落葬在青松翠柏掩映的保康陵园。
br />
五
刘代启同志心系群众,心细如丝。我至今还记得他为山村小女孩买鞋的故事。
1985年盛夏的一天,他到油房街乡调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乡供销社收购门市部,当看到一位十岁左右的女孩出售一小捆名叫通草的药材仅获得0。8元钱时,小女孩很不高兴的表情引起了刘代启同志的注意。他走近小女孩,和蔼地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小女孩怯怯地回答她叫关明竹,家住黑虎村。这时,刘代启同志发现她竟然光着双脚,立刻明白了小女孩不高兴的原因。他心里一阵难过,思忖:黑虎村距乡供销社有12里路,小女孩赤脚走这么远,一定是想用药草换双新鞋,无奈钱不够数才那样不高兴。他问我山里的孩子夏天穿什么鞋好,我说“解放鞋”很适宜。刘代启同志当即掏出3元钱为小女孩买了新鞋,小女孩立刻转忧为喜,高兴道谢而去。
回到办公室,我把这件小事以县委书记与赤脚女孩为题,写了篇小通讯寄给报社,江汉早报(现为楚天都市报)配了“编后”在头版刊登。编后说:“保康县委书记刘代启掏钱为山村赤脚女孩买新鞋,不仅是发自同情之心,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了自己对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现状的责任感,意识到了党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以说,刘代启同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体现在时时处处。在我的记忆里,他下乡检查工作,半路遇见负重的群众,只要吉普车上还有空位,总是让司机停车捎人代物。他特别重视群众来信。他说过,保康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有难处上访很不方便;处理好他们的来信,也是自己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1985年,他让县委办专门建立了群众来信阅批查办登记簿,对给他的来信嘱咐办公室按照政策界限分类归口,交由部门负责处理,重要的他亲自督办处理。有一次,他收到青年农民陈永阳想发展庭院经济,却苦于找不到门路的来信后,随即批转科委负责回信,提供信息、技术,并将自己订阅的农家顾问中有关庭院经济的知识做上重点号,邮给了小陈。1986年4月,武汉大学哲学系学生王开荣致信刘代启同志,请求为他家排忧解难。王开荣是店垭区黄坪村人,其父年初病逝,其母身体多病,一弟就读初中,一弟辍学帮母种地,全家欠款1500多元,本人面临辍学危险。刘代启同志阅信后,当即打电话给店垭区委书记张敬益说,保康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决不能让王开荣同学辍学。他批示:“暂从救济款中解决500元,以后他家和他学习中的暂时困难,请民政部门给予资助。”5月29日,我随他到店垭检查工作,他带上店垭区委负责人,专程登门看望王开荣母弟三人,帮助王家研究脱贫措施,当场解决了6头仔猪和300斤化肥款,鼓励王母把王开荣培养成才。
据我的记忆,仅1985、86两年,县委办来信阅批查办登记簿就记录了刘代启同志阅办的群众来信近千件。1986年6月,襄樊日报记者张鸿志得知他认真处理群众来信的新闻线索后,专程到保康采访,想为他写篇报道。他坚决不同意写他个人,而是搬着指头列举出善于修路的区委书记张敬益、一心为民植茶的财政所长王连举、坚持义务为乡亲接生几十年的村妇女主任范延清等几个典型,并亲拟了“路”书记、“茶”所长、范医生等报道题目,让我陪鸿志同志去采访他们,在襄樊日报推出了一组“山区建设者剪影”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干部的士气。
六
1988年秋,刘代启同志即将调任襄樊市人大副主任,但他仍然坚持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好作风。
那些年,金斗乡九里川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事迹非常突出。但刘代启同志觉得村里的致富经验总结还不够到位。他带上我,到时任九里川村党支部书记刘应志家住下来,白天走村串户看矿山访富经,晚上与刘应志等村组干部促膝交谈,并一再叮嘱我,这次来总结九里川的经验,要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执笔是你小郝,你觉得啥时候挖够了素材,我们就啥时候撤。我们在刘应志家住了两晚,搞了两天调研不算,又到乡政府住了一晚,与乡干部深入座谈,从各个侧面反复挖掘素材。
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刘代启同志根据当时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让我着重从发挥村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制度建设、办好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去挖掘九里川的精髓,从理论层面揭示九里川的发展真谛。由于有他精心独到的指导和现场调研迸发的真知灼见,我代为起草的九里川调查,被党政干部论坛杂志全文刊发。
在我的记忆里,这个调查报告是第一篇比较系统而理性总结九里川发展经验的文章,也是第一篇被省级刊物宣传九里川的文稿。此后,九里川成为全省村级组织建设先进典型,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推介,本、外地基层干部纷至沓来学习取经,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等各种体裁的宣传铺天盖地。可以说,正是刘代启同志的深入调研,才引爆了九里川这个闻名遐迩的典型——典型需要培养,更需要用智慧去发现!
七
1997年6月,我从保康调到襄樊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在市委大院生活区,每每与已退休的刘代启同志相遇,他总是亲热地拉拉我的手,聊上一会儿,问我工作顺不顺心,爱人调动弄好没有,父母身体健康如何,那份和善与慈祥,让我十分感动。
刘代启同志退休后仍然善于学习和思考问题,始终忘不了在故乡保康近40年的工作历程。我清楚地记得,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地位)后,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自己在保康的工作实践,写了篇体会文章,让我给看看怎么处理。我说老书记不敢当,我到你那儿现场学习学习吧。我马上来到他家里,阅读了他的坚持求实精神,促进山区发展手稿,文章用“在不利因素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找到最佳发展思路;在困难环境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在夹缝中求发展;在普遍矛盾中坚持求实精神,可以解决好特殊矛盾”三个小标题,非常有感情地回忆了他在保康工作时,几件关涉发展大计的确立和实施的前因后果,深刻揭示了唯有坚持邓小平求实理论,山区发展才有出路的朴素道理。我读后深受教益,仅在文字上理顺了一下,推荐到市委机关刊物决策与实践发表。不久,他又写了篇保康发展小水电的经验文章让我提提建议,我再次到他家里,通过与他一起回顾保康小水电建设历程,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我帮助打印后寄给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很快也被采用。
八
在退休生活中,刘代启同志其实很注重身体保养,打太极拳、走步、禁烟少酒等等,他都做得很好;更是坚持早起早睡,不沾棋牌,身体状况一直不错。
每年,他都要回保康住上几天,走走脚下的故土,看看故乡的山水,会会老同志老部下。
2007年夏天,我对他讲,当年随他一起下乡住过的台口村,随着寺坪电站的竣工,现在已成水下世界,那里的河面宽了,山上的树密了,景色比从前更美了,什么时候让先福(时任寺坪电站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接你去看看。他说那真得去看看。随后不久,先福接他回去了却了这个心愿。
不想,这却是他最后一次去看保康山水,最后一次到魂牵梦绕的故土亲近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向身体很好的他,因为尾脊骨炎难以痊愈而体质每况愈下,数度住院都无疗效,只至远赴山西中药医治仍然效果不佳。
自然规律,人不可拒。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无比依恋的仍然是保康故土。
老书记走了,他走过了79个春秋,静静地消失在了人世间。他已不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父老乡亲、老部下及亲朋好友的痛楚追思。可是我们知道,他以他朴实、务实、扎实的人格魄力,他以他对保康默默无闻而又显著的贡献,他以他心系故土的一腔赤诚——故乡的灵山秀水骄傲地接纳了他圣洁的归魂:
2010年9月8日下午5时整,老书记的骨灰,落葬在青松翠柏掩映的保康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