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穿越小克虏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德国海上猎杀小组遇伏的消息,很快被传回威廉半岛德国海军基地。目前德国人在海上有三个猎杀小组,第一猎杀小组的活动区域在设得兰群岛至挪威之间的海面,第二猎杀小组在冰岛——爱尔兰——加拿大中间的海域活动。被英国人围捕的是德国第三猎杀小组,它主要负责截断美国至英国的航线,距离最近的第二猎杀小组也有一千公里以上,要逃出生天就只能靠自己了。当然德国海军立即动了起来,全部战列舰都开始生火,海军官兵紧急集合,准备堵截英国战列舰的回港之路。第二猎杀小组全速赶往交战海域,接应第一小组。
双方的海上炮战如火如荼,由于一艘德国战列舰要对付两艘英国战列舰,所以每艘战列舰舰首的两个炮塔对付右方的英国战列舰,舰尾的两个炮塔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挥,对付左方的战列舰。一艘战列舰有两个火控指挥中心,当第一火控指挥中心出现故障后,第二火控指挥中心将会接过控制权,有些将就的还有副炮火控指挥中心,但是德国战列舰只有两套火控指挥中心,副炮分为左右两组,左舷副炮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挥(仅提供射击诸元,开炮由各炮自己控制);右舷副炮由第一火控中心指挥。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装甲厚达330毫米,比之前英国战列舰都要厚,即使400毫米口径穿甲炮弹在命中角度大的情况下,也无法击穿。现在双方都没有打出一次毁灭性的伤害,都在苦苦的挨打,看看谁先破防。德国海上猎杀小组一号舰被命中了三发15英寸口径炮弹,一发击穿一些上层结构和露天甲板后,于防弹片纵舱壁内爆炸,击毁了2号弹药提升井(15cm炮的)、切断了前部15cm炮的电源供应,并对烟囱及次要的蒸汽管道造成了一定破坏。第二发炮弹打中了水线装甲,装甲里面就是战列舰的核心区域,所以这里的装甲厚度达到350毫米,装甲毫无悬念的弹开了炮弹。第三发炮弹击中前部装甲带,这里的装甲只有7英吋厚,按道理应该挡不住15英寸口径的炮弹,但是英国炮弹的老毛病又犯了——提前爆炸,炮弹未穿透装甲就发生了爆炸。一团烈焰在舰首闪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大舰队中的炮术军官及高阶指挥官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们所装备的炮弹,很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在他们的施压下,海军部针对炮弹问题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
然而,在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人选上,海军部玩了一个猫儿腻——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全部都是海军部的人员,其委员长更是在1907-1911年间担任过海军质量总监这个岗位,原本就是负责检查装备质量的。让这样的一个人,去调查自己当年负责检查的炮弹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实在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由于这个缘故,自这个调查委员会成立后,他们并没有把太多心思花在如何改进英国炮弹上——从其于1915年3月提交的姗姗来迟的最终报告中可以看到,尽管他们无法掩饰英国炮弹存在的一些硬伤,但他们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试图证明德国炮弹也不过如此,并不比英国炮弹更优秀。
所以,英国穿甲炮弹的提前爆炸现象,依然如故!
相比起来,德国战列舰发射的炮弹就是招招见血了,伊丽莎白号战列舰的“X”炮塔(全舰倒数第二个炮塔)顶部被打中,炮弹落角约15度,入射角约70度(相对于炮塔顶部装甲板),炮弹在击穿炮塔顶部装甲板(4.25英寸厚度)后爆炸,炮弹击穿装甲后继续飞行了2英尺,随后在炮塔内部爆炸,造成了人员损伤,破坏了炮塔内的许多设备,并引发了火灾。幸亏英国人在日德兰海战后吸取了教训,没有打开防火门,火灾才未能进一步引爆弹药库,但也使得“X”炮塔失去了作用。
第二发击中伊丽莎白号战列舰的炮弹,落角超过20度。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所以这是一枚水中弹。由于落点距离舰体还有一段距离,当炮弹撞上舰体装甲时发生了爆炸(延时引信在落水时就开始计时),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9英寸厚的装甲板被挤入舰体内部,装甲板下方的船壳与装甲板后方的防护甲板也受到了结构损伤。大量海水沿着装甲板和船壳上的漏缝涌入舰体内部,导致了严重的... -->>
德国海上猎杀小组遇伏的消息,很快被传回威廉半岛德国海军基地。目前德国人在海上有三个猎杀小组,第一猎杀小组的活动区域在设得兰群岛至挪威之间的海面,第二猎杀小组在冰岛——爱尔兰——加拿大中间的海域活动。被英国人围捕的是德国第三猎杀小组,它主要负责截断美国至英国的航线,距离最近的第二猎杀小组也有一千公里以上,要逃出生天就只能靠自己了。当然德国海军立即动了起来,全部战列舰都开始生火,海军官兵紧急集合,准备堵截英国战列舰的回港之路。第二猎杀小组全速赶往交战海域,接应第一小组。
双方的海上炮战如火如荼,由于一艘德国战列舰要对付两艘英国战列舰,所以每艘战列舰舰首的两个炮塔对付右方的英国战列舰,舰尾的两个炮塔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挥,对付左方的战列舰。一艘战列舰有两个火控指挥中心,当第一火控指挥中心出现故障后,第二火控指挥中心将会接过控制权,有些将就的还有副炮火控指挥中心,但是德国战列舰只有两套火控指挥中心,副炮分为左右两组,左舷副炮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挥(仅提供射击诸元,开炮由各炮自己控制);右舷副炮由第一火控中心指挥。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装甲厚达330毫米,比之前英国战列舰都要厚,即使400毫米口径穿甲炮弹在命中角度大的情况下,也无法击穿。现在双方都没有打出一次毁灭性的伤害,都在苦苦的挨打,看看谁先破防。德国海上猎杀小组一号舰被命中了三发15英寸口径炮弹,一发击穿一些上层结构和露天甲板后,于防弹片纵舱壁内爆炸,击毁了2号弹药提升井(15cm炮的)、切断了前部15cm炮的电源供应,并对烟囱及次要的蒸汽管道造成了一定破坏。第二发炮弹打中了水线装甲,装甲里面就是战列舰的核心区域,所以这里的装甲厚度达到350毫米,装甲毫无悬念的弹开了炮弹。第三发炮弹击中前部装甲带,这里的装甲只有7英吋厚,按道理应该挡不住15英寸口径的炮弹,但是英国炮弹的老毛病又犯了——提前爆炸,炮弹未穿透装甲就发生了爆炸。一团烈焰在舰首闪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大舰队中的炮术军官及高阶指挥官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们所装备的炮弹,很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在他们的施压下,海军部针对炮弹问题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
然而,在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人选上,海军部玩了一个猫儿腻——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全部都是海军部的人员,其委员长更是在1907-1911年间担任过海军质量总监这个岗位,原本就是负责检查装备质量的。让这样的一个人,去调查自己当年负责检查的炮弹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实在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由于这个缘故,自这个调查委员会成立后,他们并没有把太多心思花在如何改进英国炮弹上——从其于1915年3月提交的姗姗来迟的最终报告中可以看到,尽管他们无法掩饰英国炮弹存在的一些硬伤,但他们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试图证明德国炮弹也不过如此,并不比英国炮弹更优秀。
所以,英国穿甲炮弹的提前爆炸现象,依然如故!
相比起来,德国战列舰发射的炮弹就是招招见血了,伊丽莎白号战列舰的“X”炮塔(全舰倒数第二个炮塔)顶部被打中,炮弹落角约15度,入射角约70度(相对于炮塔顶部装甲板),炮弹在击穿炮塔顶部装甲板(4.25英寸厚度)后爆炸,炮弹击穿装甲后继续飞行了2英尺,随后在炮塔内部爆炸,造成了人员损伤,破坏了炮塔内的许多设备,并引发了火灾。幸亏英国人在日德兰海战后吸取了教训,没有打开防火门,火灾才未能进一步引爆弹药库,但也使得“X”炮塔失去了作用。
第二发击中伊丽莎白号战列舰的炮弹,落角超过20度。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所以这是一枚水中弹。由于落点距离舰体还有一段距离,当炮弹撞上舰体装甲时发生了爆炸(延时引信在落水时就开始计时),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9英寸厚的装甲板被挤入舰体内部,装甲板下方的船壳与装甲板后方的防护甲板也受到了结构损伤。大量海水沿着装甲板和船壳上的漏缝涌入舰体内部,导致了严重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