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克失毕见状,也是心中一凛,又更坐直了三分。李嗣恩与史建瑭同时双目一亮,对望一眼,面色肃然。张光远和刘河安早已端坐,目不斜视,面带恭谨。唯独憨娃儿视如不见,依旧面色如常。
李曜察见众人神情,这才淡然道:“此战赫连,我飞腾军,上下齐心,奋勇克敌,以一当十,破虏甚众!大王察之,其心甚悦,论功之际,言多嘉赏……至于尔等所忧,实属多余。”
他环视诸将,泰然道:“尔等与麾下儿郎并力破贼,杀敌立功,所经之战,斩获良多,大王明见万里,岂吝重赏?此番论功,领军诸将,叙功超迁,至多一转,某为大王螟蛉,焉能独外于众?是故,某之获赏,与尔等之赏,军士之赏,全无干系,尔等但须谨守军营待赏便是。”
咄尔是个粗豪性子,但不代表他的脑袋跟憨娃儿一般转不动,李曜故意在这话里夹带私货,果然一下就让咄尔误会了。他以为李曜之所以得到的赏赐不算多,是因为别人的赏赐都不高,最高也就是升个一级,李曜来河东时日尚短,自然不好独外于众,所以李克用才不得不委屈他一下,也只是擢拔一级。
他有想到,李曜对于他们的赏赐这么有信心,只怕是李克用论功之后特意找过他,告诉过他其中缘由,并且对军士之赏赐另有安排,这才使得李曜说得如此信心十足。
有此一虑,咄尔果然立即释怀,当下松了口气,抱拳对李曜道:“原来如此!这般说来,倒是俺咄尔误会军使了。军使本就受了委屈,又被俺这混人误会,还这般心平气和与俺们说道,果如外间人所言,乃是君子之风。俺给军使赔礼了!”
李曜心中松了口气,笑着摆手:“无妨,万事大不过一个理字,你为麾下儿郎考虑,本是理所应当,某为儿郎请功,也是职责所在,既然俱为此事,还有甚误会解不开的?这道理说开了,误会自然解除,却说道歉作甚?”
众人见李曜丝毫不见怪责,不禁都松了口气。其实像李克用这等藩镇,没有不担心部下杀主将而造反的,而且这种事本也就是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的寻常事。所以为了将这种情况扼杀,藩镇们都很维护军中各种阶级法,只要部下还没有相邀一道杀主将起事,那么主将的权威就绝不是部下可以违抗,李克用对此事也很是在乎,同样是用心维护的。因为维护下面的各级主将,到头来也就是维护他自己。
所以当阿悉结·咄尔问完疑惑,发现自己的担心并无道理之时,就很担心李曜给他乱扣帽子,要不然一个“于军中目无主将”的帽子扣下来,那可是连杀头都有可能摊上的大罪,尤其是军法不比国法,主将一声令下,牙兵冲进来杀了,那也就是杀了,你待怎的?
当然,咄尔并不认为李曜敢杀他。
众人解决了这一桩大事,当下便缓和了气氛,谈笑起来,说到此战精彩之处,各自面有得色。
大帐之中气氛正好,却有李克用的牙兵前来请李曜过府一叙。
李曜刚从大同防御使府出来,却又立刻被传召,不禁奇怪,一问来使,却不是李克用要安慰一下他之类的事,而是一桩他未曾想到的事情:府谷折宗本之子折嗣伦来了!
居然是府谷折家!居然是折嗣伦!
李曜一下子兴趣上来了。
在后世人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文武双全的老太君——杨业的妻子、佘赛花。说起佘赛花,民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说佘赛花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实际上历史上的佘赛花,应该叫折赛花,出身于折氏将门之家,折杨两家为世家,折氏家族对杨家将誓死抗辽,忠心报国,有很大影响。折赛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及后人都是名将。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尊称为折家军。
可以说,在真实的历史上,折家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了杨家将的,杨家将在许多地方是在向折家军学习,是以折家军为榜样的。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两百多年。这样一个在当时的名门大族,一个名将辈出的地方世袭军阀之家,李曜一直都是很有兴趣的。
历史上关于折氏最早的记录是在清朝。根据其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都今陕西咸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此时,仍然处于奴隶制政权的北部匈奴经常率部攻打秦王朝的北部边境,这给秦王朝的北大门造成很大的威胁。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部队横扫北疆。匈奴自然没有能力和强大的秦王朝相抗衡,最终无力抵挡,逐渐向北退却,秦王朝占领了大片疆土,当时称为“新秦地”,并在这一大块领土上分设了四个郡和若干个县的建制。其中一个郡,叫云中郡,云中郡辖区内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即后世的陕西省府谷县所在地。这就是历史上关于折氏的最早的居住地的记录。汉朝时由于与北部匈奴连年征战,折氏一族也经受着连年战争的洗礼,在边境线上奋雪浴战,誓死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不过历史上也有关于折氏是羌族的一支,是从川藏地区迁徙而来的说法。
李曜其实比较偏向于支持后一种看法,在他看来,折氏,属党项族。
到唐朝中期的时候,党项族分为实力较强的两派,一派为折氏,一派为拓跋氏,拓跋氏后来建立了西夏国,与折氏一族世代成为死敌。
在原先的历史上,唐朝末年的时候,国家四分五裂,战乱四起,这时候折氏一族的领袖折宗本,也就是折赛花的玄曾祖父在战乱中崛起。
折宗本曾任振武军所隶五镇都知兵马使之官,这里说的镇武军在历史上记录不祥,大致在现在的陕西府谷县一带,所谓的兵马使也就是地方上的军事长官之类的官职。
折宗本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折赛花的曾祖父折嗣伦继任麟州府(现陕西神木县)的刺史。据史料记载折嗣伦不但具有抵御外族侵扰的将才,也有团结部族、安定民心、经营农牧的能力。
折嗣伦的儿子折从阮,也就是折赛花的祖父,在前两代努力的基础上,成为了当时折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折从阮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就崇尚武功练成了一身本领,青年时就成为了河东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到了后唐同光年代,成年的折从阮成为了府州的刺史。到了后晋的时候,幽云十六州落被契丹人占领,府州也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契丹人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将折氏一族强行迁往辽东,折从阮坚决拒绝,率族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终于重归后晋。回归后晋的折从阮奉命率部队北征,从此,折氏与契丹完全处于对立的地位。折从阮率领折家军,在边境线上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战争生活。到后汉的时候,折从阮已经官至兵马节度使;到后周,折从阮被封为郑国公,成为后周的显贵。后周显德年间,折从阮去世。虽然从唐末到后周折氏一族社会地位在不断上升,但其家族固守边境线上,奋勇杀敌、抵御外敌的战争生活却没有变。
以上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三代壮大了其家族在府州的势力,提升了家族在府州的地位,奠定了家族世袭府州的基础。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三人是折氏的第一代将领,特别是折从阮,独自据守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是由于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
到了后周和后汉时期,折氏归附于后周;而刘姓家的后汉政权却归顺了契丹国。当时应该说北汉政权对折氏家族还是相当优厚的,但折氏一族却由于北汉臣属于自家世代的敌人契丹人,与自己的立场完全相反。无奈之下,折氏一族不得不归附于后周。
折氏一族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因为这样的选择,就使其家族立即面临严峻的形势:府州在地理位置上与契丹、北汉交界,很容易受到两者的夹攻;另一方面却离后周的的政治中心比较远,一旦受到夹击很难得到及时的援助,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也就是说折氏选择的是一条与战争为伴的生存之路,必须在战争的夹缝中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下来。
折氏经受住了考验,还在这严酷的考验中培育出了新一代将领。折德扆,是折从阮的儿子,也就是折赛花的父亲,就是第二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在折德扆35岁时,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率领族人勇敢迎战,消灭北汉军2000多人,随即乘胜追击渡过黄河,占领大片北汉属地。为此,他受到后周皇帝的赏赐,封为节度使。
折氏地位的上升,引起实力更大的党项族拓跋氏一族的不安,当时拓跋氏的首领叫李彝兴,当时他也是节度使,控制着府州通往中原的道路。为了消除折氏一族的威胁,他下令切断折氏与中原联系的通道,这等于逼折氏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虽然这一事件后来在后周皇帝的干涉下得以解决,折氏通道得以打通,但是折氏与拓跋氏的矛盾依然存在。事实上这时的折氏已经处于契丹、北汉、夏州(后来拓跋氏一族建立了夏国),三大势力的包围之中,这给折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简直无法安枕。
要说当时形势到底有多危急,身为后人,可能无法了解,但是从折氏都要求内迁以保全家族就足以说明其形势之糟糕。虽然折氏一族后来为了边境的安稳着想没有内迁,却得到了后周的支持和优厚赏赐。但是为了生存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实力,也再次证明了折氏一族对边境线的重要性。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折氏随即归附于宋朝,折氏希望宋廷早日平定北汉,以便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为此折德扆多次主动向北汉进攻,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对此宋太祖赵匡胤给予了优厚赏赐,并允许折氏可世袭府州知府,事实上这等于确立了折氏近乎藩镇的地位。这在坚决抵-制藩镇割据和官职世袭的宋朝,是难能可贵的、绝无仅有的,这也反映了折氏一族对于宋朝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折德扆把女儿折赛花嫁给在北汉为将的杨业,自己却是后周的铁杆,屡次与北汉交战,并因打北汉而多次立功。其实当时杨业的哥哥杨重勋在麟州也服从北周,说起来,倒是杨业属于有点儿一根筋,跟着北汉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刘氏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杨业才与老丈人一家在同一朝下为官。不知道当时的杨业是否与老丈人对峙沙场,现在可能无从考究。因为这种种原因,折德扆也成为了折氏第二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
折德扆的儿子折御卿,也就是折赛花的弟弟,也是一位能干的武将,十九岁时就担任了府州的知府,后多次率领折家军配合宋军攻打北汉,在平定北汉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折德扆死后,折御卿成了折氏的领袖,率领折家军继续镇守府州,守卫着宋朝的边境,折御卿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契丹人,在契丹军中声名远扬,令契丹人望而生畏。可惜折御卿后来因病早逝,年仅三十八岁,属于天妒英才。折御卿可以算是是折氏第三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
经过折德扆和折御卿两代的努力和卓越战功,折氏已经成为了宋朝德的显贵,在朝廷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了表彰折家军的战功,宋朝给予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譬如允许折氏世袭知府州一职等。
折家军最难能可贵的是以区区府谷,对抗三大势力。前面提到过折氏与契丹为世仇,到宋朝发展壮大了的折家军更不会善罢甘休。宋朝灭北汉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事不断发生,折家军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折御卿更是在与辽军的交战中,声名大振,多次打败辽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契丹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折御卿以后是折家军的第四代,其中以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为代表,三个兄弟各有各的特点,折惟信作战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折惟忠足智多谋,治军镇定严格;折惟昌则勇谋兼备,文武双全。李曜有时候会想,折老太君在杨业死后弹劾潘美等人成功,只怕其原因不在于有什么“龙头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云名将,就连赵官家也要忍让几分吧?毕竟她这三位兄弟都在抗击辽军中,舍身杀敌、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忠于职守的守卫着宋国的边防线。
被对辽国还不够,上面说过,折氏与党项族拓跋氏矛盾历来已久,后来拓跋氏建立了西夏。宋朝成立后,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折氏也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先后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折继闵是折家军第五代的最杰出代表;折可行、折可适则是折家军第六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在对西夏的战斗中,为了家仇国恨,顽强战斗、奋勇杀敌,立下了巨大战功。既维护了折家军的尊严,也维护了宋朝的国威,即抗击了外敌的入侵,也维护了边境的安宁。
随着金国的成立,宋朝遇到了最强大的敌人。抗金初期,折氏出了两个名人,一是最后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一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进入朝廷最高领导集团的折彦质。折可求是折家军第七代的代表,折彦质是折家军第八代的代表。北宋靖康年间,金国军队攻破宋朝都城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宋朝遭遇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随即灭亡。
这时守候府州的折可求,处于粮尽援绝的境地,无奈之下被迫率部投降金国。然而折可求随后被毒死,家属逃回中原。自此折家军守候了近两百年的府州沦入了他人之手,连折氏的墓地也被摧毁。折彦质是折可求的孙子,他是折氏家族中惟一的进士,文武双全,曾在南宋做到枢密使,但是好像从这一代折家将离开了陕北的老家起,就再没有出过名将了。
随着里折氏离开府州,家族也四分五裂,分成了南北两派,折家军再没有涌现出知名的将领,折氏从此衰弱。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折家军连出八代名将为什么不如杨家将出名呢?原因在于他们不在河北地区的主战线上,府州在现在的长城线上,军事要地,属于对辽,夏,金的侧面战场,战斗激烈和影响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个亏。实际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将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
李曜心中对折家很有兴趣,但之前并未把折家和李克用联系起来想过,现在听说折嗣伦来了李克用这里,才猛然醒悟,此时的折家好像正归河东节度使管辖!原先没有想起,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折家才刚刚崭露头角,而李克用麾下一贯名将辈出,是以折宗本、折嗣伦父子虽然被后来人列为折家军第一代领军人物,是折家基业的奠基人,但却声名不显。
此时李曜忽然闻听折家的大郎君折嗣伦亲自前来,李曜几乎一下就猜到其所为何事了,心中也立即有了一个计划。
“哥缺的这三百五十个兵,可就着落在你折大郎身上了……嘿!”
------------------------------
今天去买婚戒……别的想来不必说了,你懂的……
·克失毕见状,也是心中一凛,又更坐直了三分。李嗣恩与史建瑭同时双目一亮,对望一眼,面色肃然。张光远和刘河安早已端坐,目不斜视,面带恭谨。唯独憨娃儿视如不见,依旧面色如常。
李曜察见众人神情,这才淡然道:“此战赫连,我飞腾军,上下齐心,奋勇克敌,以一当十,破虏甚众!大王察之,其心甚悦,论功之际,言多嘉赏……至于尔等所忧,实属多余。”
他环视诸将,泰然道:“尔等与麾下儿郎并力破贼,杀敌立功,所经之战,斩获良多,大王明见万里,岂吝重赏?此番论功,领军诸将,叙功超迁,至多一转,某为大王螟蛉,焉能独外于众?是故,某之获赏,与尔等之赏,军士之赏,全无干系,尔等但须谨守军营待赏便是。”
咄尔是个粗豪性子,但不代表他的脑袋跟憨娃儿一般转不动,李曜故意在这话里夹带私货,果然一下就让咄尔误会了。他以为李曜之所以得到的赏赐不算多,是因为别人的赏赐都不高,最高也就是升个一级,李曜来河东时日尚短,自然不好独外于众,所以李克用才不得不委屈他一下,也只是擢拔一级。
他有想到,李曜对于他们的赏赐这么有信心,只怕是李克用论功之后特意找过他,告诉过他其中缘由,并且对军士之赏赐另有安排,这才使得李曜说得如此信心十足。
有此一虑,咄尔果然立即释怀,当下松了口气,抱拳对李曜道:“原来如此!这般说来,倒是俺咄尔误会军使了。军使本就受了委屈,又被俺这混人误会,还这般心平气和与俺们说道,果如外间人所言,乃是君子之风。俺给军使赔礼了!”
李曜心中松了口气,笑着摆手:“无妨,万事大不过一个理字,你为麾下儿郎考虑,本是理所应当,某为儿郎请功,也是职责所在,既然俱为此事,还有甚误会解不开的?这道理说开了,误会自然解除,却说道歉作甚?”
众人见李曜丝毫不见怪责,不禁都松了口气。其实像李克用这等藩镇,没有不担心部下杀主将而造反的,而且这种事本也就是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的寻常事。所以为了将这种情况扼杀,藩镇们都很维护军中各种阶级法,只要部下还没有相邀一道杀主将起事,那么主将的权威就绝不是部下可以违抗,李克用对此事也很是在乎,同样是用心维护的。因为维护下面的各级主将,到头来也就是维护他自己。
所以当阿悉结·咄尔问完疑惑,发现自己的担心并无道理之时,就很担心李曜给他乱扣帽子,要不然一个“于军中目无主将”的帽子扣下来,那可是连杀头都有可能摊上的大罪,尤其是军法不比国法,主将一声令下,牙兵冲进来杀了,那也就是杀了,你待怎的?
当然,咄尔并不认为李曜敢杀他。
众人解决了这一桩大事,当下便缓和了气氛,谈笑起来,说到此战精彩之处,各自面有得色。
大帐之中气氛正好,却有李克用的牙兵前来请李曜过府一叙。
李曜刚从大同防御使府出来,却又立刻被传召,不禁奇怪,一问来使,却不是李克用要安慰一下他之类的事,而是一桩他未曾想到的事情:府谷折宗本之子折嗣伦来了!
居然是府谷折家!居然是折嗣伦!
李曜一下子兴趣上来了。
在后世人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文武双全的老太君——杨业的妻子、佘赛花。说起佘赛花,民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说佘赛花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实际上历史上的佘赛花,应该叫折赛花,出身于折氏将门之家,折杨两家为世家,折氏家族对杨家将誓死抗辽,忠心报国,有很大影响。折赛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及后人都是名将。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尊称为折家军。
可以说,在真实的历史上,折家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了杨家将的,杨家将在许多地方是在向折家军学习,是以折家军为榜样的。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两百多年。这样一个在当时的名门大族,一个名将辈出的地方世袭军阀之家,李曜一直都是很有兴趣的。
历史上关于折氏最早的记录是在清朝。根据其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都今陕西咸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此时,仍然处于奴隶制政权的北部匈奴经常率部攻打秦王朝的北部边境,这给秦王朝的北大门造成很大的威胁。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部队横扫北疆。匈奴自然没有能力和强大的秦王朝相抗衡,最终无力抵挡,逐渐向北退却,秦王朝占领了大片疆土,当时称为“新秦地”,并在这一大块领土上分设了四个郡和若干个县的建制。其中一个郡,叫云中郡,云中郡辖区内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即后世的陕西省府谷县所在地。这就是历史上关于折氏的最早的居住地的记录。汉朝时由于与北部匈奴连年征战,折氏一族也经受着连年战争的洗礼,在边境线上奋雪浴战,誓死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不过历史上也有关于折氏是羌族的一支,是从川藏地区迁徙而来的说法。
李曜其实比较偏向于支持后一种看法,在他看来,折氏,属党项族。
到唐朝中期的时候,党项族分为实力较强的两派,一派为折氏,一派为拓跋氏,拓跋氏后来建立了西夏国,与折氏一族世代成为死敌。
在原先的历史上,唐朝末年的时候,国家四分五裂,战乱四起,这时候折氏一族的领袖折宗本,也就是折赛花的玄曾祖父在战乱中崛起。
折宗本曾任振武军所隶五镇都知兵马使之官,这里说的镇武军在历史上记录不祥,大致在现在的陕西府谷县一带,所谓的兵马使也就是地方上的军事长官之类的官职。
折宗本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折赛花的曾祖父折嗣伦继任麟州府(现陕西神木县)的刺史。据史料记载折嗣伦不但具有抵御外族侵扰的将才,也有团结部族、安定民心、经营农牧的能力。
折嗣伦的儿子折从阮,也就是折赛花的祖父,在前两代努力的基础上,成为了当时折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折从阮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就崇尚武功练成了一身本领,青年时就成为了河东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到了后唐同光年代,成年的折从阮成为了府州的刺史。到了后晋的时候,幽云十六州落被契丹人占领,府州也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契丹人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将折氏一族强行迁往辽东,折从阮坚决拒绝,率族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终于重归后晋。回归后晋的折从阮奉命率部队北征,从此,折氏与契丹完全处于对立的地位。折从阮率领折家军,在边境线上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战争生活。到后汉的时候,折从阮已经官至兵马节度使;到后周,折从阮被封为郑国公,成为后周的显贵。后周显德年间,折从阮去世。虽然从唐末到后周折氏一族社会地位在不断上升,但其家族固守边境线上,奋勇杀敌、抵御外敌的战争生活却没有变。
以上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三代壮大了其家族在府州的势力,提升了家族在府州的地位,奠定了家族世袭府州的基础。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三人是折氏的第一代将领,特别是折从阮,独自据守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是由于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
到了后周和后汉时期,折氏归附于后周;而刘姓家的后汉政权却归顺了契丹国。当时应该说北汉政权对折氏家族还是相当优厚的,但折氏一族却由于北汉臣属于自家世代的敌人契丹人,与自己的立场完全相反。无奈之下,折氏一族不得不归附于后周。
折氏一族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因为这样的选择,就使其家族立即面临严峻的形势:府州在地理位置上与契丹、北汉交界,很容易受到两者的夹攻;另一方面却离后周的的政治中心比较远,一旦受到夹击很难得到及时的援助,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也就是说折氏选择的是一条与战争为伴的生存之路,必须在战争的夹缝中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下来。
折氏经受住了考验,还在这严酷的考验中培育出了新一代将领。折德扆,是折从阮的儿子,也就是折赛花的父亲,就是第二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在折德扆35岁时,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率领族人勇敢迎战,消灭北汉军2000多人,随即乘胜追击渡过黄河,占领大片北汉属地。为此,他受到后周皇帝的赏赐,封为节度使。
折氏地位的上升,引起实力更大的党项族拓跋氏一族的不安,当时拓跋氏的首领叫李彝兴,当时他也是节度使,控制着府州通往中原的道路。为了消除折氏一族的威胁,他下令切断折氏与中原联系的通道,这等于逼折氏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虽然这一事件后来在后周皇帝的干涉下得以解决,折氏通道得以打通,但是折氏与拓跋氏的矛盾依然存在。事实上这时的折氏已经处于契丹、北汉、夏州(后来拓跋氏一族建立了夏国),三大势力的包围之中,这给折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简直无法安枕。
要说当时形势到底有多危急,身为后人,可能无法了解,但是从折氏都要求内迁以保全家族就足以说明其形势之糟糕。虽然折氏一族后来为了边境的安稳着想没有内迁,却得到了后周的支持和优厚赏赐。但是为了生存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实力,也再次证明了折氏一族对边境线的重要性。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折氏随即归附于宋朝,折氏希望宋廷早日平定北汉,以便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为此折德扆多次主动向北汉进攻,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对此宋太祖赵匡胤给予了优厚赏赐,并允许折氏可世袭府州知府,事实上这等于确立了折氏近乎藩镇的地位。这在坚决抵-制藩镇割据和官职世袭的宋朝,是难能可贵的、绝无仅有的,这也反映了折氏一族对于宋朝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折德扆把女儿折赛花嫁给在北汉为将的杨业,自己却是后周的铁杆,屡次与北汉交战,并因打北汉而多次立功。其实当时杨业的哥哥杨重勋在麟州也服从北周,说起来,倒是杨业属于有点儿一根筋,跟着北汉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刘氏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杨业才与老丈人一家在同一朝下为官。不知道当时的杨业是否与老丈人对峙沙场,现在可能无从考究。因为这种种原因,折德扆也成为了折氏第二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
折德扆的儿子折御卿,也就是折赛花的弟弟,也是一位能干的武将,十九岁时就担任了府州的知府,后多次率领折家军配合宋军攻打北汉,在平定北汉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折德扆死后,折御卿成了折氏的领袖,率领折家军继续镇守府州,守卫着宋朝的边境,折御卿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契丹人,在契丹军中声名远扬,令契丹人望而生畏。可惜折御卿后来因病早逝,年仅三十八岁,属于天妒英才。折御卿可以算是是折氏第三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
经过折德扆和折御卿两代的努力和卓越战功,折氏已经成为了宋朝德的显贵,在朝廷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了表彰折家军的战功,宋朝给予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譬如允许折氏世袭知府州一职等。
折家军最难能可贵的是以区区府谷,对抗三大势力。前面提到过折氏与契丹为世仇,到宋朝发展壮大了的折家军更不会善罢甘休。宋朝灭北汉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事不断发生,折家军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折御卿更是在与辽军的交战中,声名大振,多次打败辽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契丹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折御卿以后是折家军的第四代,其中以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为代表,三个兄弟各有各的特点,折惟信作战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折惟忠足智多谋,治军镇定严格;折惟昌则勇谋兼备,文武双全。李曜有时候会想,折老太君在杨业死后弹劾潘美等人成功,只怕其原因不在于有什么“龙头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云名将,就连赵官家也要忍让几分吧?毕竟她这三位兄弟都在抗击辽军中,舍身杀敌、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忠于职守的守卫着宋国的边防线。
被对辽国还不够,上面说过,折氏与党项族拓跋氏矛盾历来已久,后来拓跋氏建立了西夏。宋朝成立后,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折氏也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先后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折继闵是折家军第五代的最杰出代表;折可行、折可适则是折家军第六代将领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在对西夏的战斗中,为了家仇国恨,顽强战斗、奋勇杀敌,立下了巨大战功。既维护了折家军的尊严,也维护了宋朝的国威,即抗击了外敌的入侵,也维护了边境的安宁。
随着金国的成立,宋朝遇到了最强大的敌人。抗金初期,折氏出了两个名人,一是最后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一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进入朝廷最高领导集团的折彦质。折可求是折家军第七代的代表,折彦质是折家军第八代的代表。北宋靖康年间,金国军队攻破宋朝都城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宋朝遭遇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随即灭亡。
这时守候府州的折可求,处于粮尽援绝的境地,无奈之下被迫率部投降金国。然而折可求随后被毒死,家属逃回中原。自此折家军守候了近两百年的府州沦入了他人之手,连折氏的墓地也被摧毁。折彦质是折可求的孙子,他是折氏家族中惟一的进士,文武双全,曾在南宋做到枢密使,但是好像从这一代折家将离开了陕北的老家起,就再没有出过名将了。
随着里折氏离开府州,家族也四分五裂,分成了南北两派,折家军再没有涌现出知名的将领,折氏从此衰弱。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折家军连出八代名将为什么不如杨家将出名呢?原因在于他们不在河北地区的主战线上,府州在现在的长城线上,军事要地,属于对辽,夏,金的侧面战场,战斗激烈和影响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个亏。实际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将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
李曜心中对折家很有兴趣,但之前并未把折家和李克用联系起来想过,现在听说折嗣伦来了李克用这里,才猛然醒悟,此时的折家好像正归河东节度使管辖!原先没有想起,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折家才刚刚崭露头角,而李克用麾下一贯名将辈出,是以折宗本、折嗣伦父子虽然被后来人列为折家军第一代领军人物,是折家基业的奠基人,但却声名不显。
此时李曜忽然闻听折家的大郎君折嗣伦亲自前来,李曜几乎一下就猜到其所为何事了,心中也立即有了一个计划。
“哥缺的这三百五十个兵,可就着落在你折大郎身上了……嘿!”
------------------------------
今天去买婚戒……别的想来不必说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