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x0.4米x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不幸的是,这座城目前正在拓跋氏手中。而李曜所需要坚守的神木寨,只是折家以其微薄的能力打造的一座山间小土城。
当然,统万城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初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他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李曜到达神木寨后,一边是安排那些迷惑性的动作,一边则是暗中对这座不算大的小城池进行改造。他的改造方案,都是有的放矢的,结合了他所知道的许多城池防御经验。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
李曜便是按照这种方式对神木寨的城池设施进行改进的。这符合宋朝时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李曜在马面之上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这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他又命人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神木寨本是小城,但由于沿河五镇地处紧要位置,折家对其防御还是很下了工夫的,居然筑造了瓮城。
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是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如此,李曜在小小一个神木寨,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
其实一座城池的防御体系强大与否,除却城池的本身建设因素外,当然也与城址的地理选择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中国古代城池的选址,历来讲究“风水”,抛开迷信的说辞不谈,借天时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说的“城有不可攻”的优越守势,自然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古代战争史上,宋元时期发生的两座城市保卫战:钓鱼城与襄阳城,就颇能说明问题。
李曜如今这座神木寨,与襄阳城相比从大小上自然完全没有可比性,就算比钓鱼城,也小了许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少设施在李曜的督工赶造之下,还是很快建成。至于地理位置,神木寨除了粮食的自给自足方面不如襄阳城与钓鱼城,其余一些方面,倒是很可一比,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正因为这些准备工作基本都已就绪,所以李曜今天才会亲自假作军中幕僚,前往定难军大营激怒对手,使得他们不得不发兵来攻,而且是大攻特攻,拼命的攻。至于李曜最后偏偏又送上礼物,那却是另外的考虑了。那两名佳丽,原是失了族人的党项小族之人,辗转来到神木寨操持皮肉生意。李曜派人去找来她们时,她们一听是要将她们送给拓跋贵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至于横刀,李曜麾下配备的横刀随便找一把,就能拿去跟拓跋思恩说“此乃神兵利器”。送他们二人这些礼物,正是要他们“猜到”李曜军中军心不稳,因为惟其如此,他们才会更加放心的来攻伐,毕竟军心不稳之下,再坚固的城池,也说不定能一战可下,谁能放弃这种机会?何况是被李曜各种手段迷惑了这许久的定难军高层?
眼下李曜所要做的,就是再次清点和临时督造防守利器。只可惜火药类的产品如今还没有多少进展,否则李曜一定不介意从城楼上以炮车来发射点燃的火药包……当然,现在虽然没有火药包,甚至手榴弹也没能制造出来,但军械监对于守城利器床弩的改进,李曜经过多次检验,还是很放心的,他相信他引导那些工匠大师们进行的连发床弩,一定会让拓跋氏非常非常满意……
第094章神木之战(上)
拓跋氏的行动果然不出李曜意料之外,第二日便突然渡河,三面包围了神木寨。渡河之时,定难军中还有人担心李曜对他们半渡而击,因而又是派出先遣军抢占滩头构筑阵地,又是加快速度全力渡河,滩头那边的探马派出去整整二十拨,就是担心李曜有埋伏。结果当然是虚惊一场,李曜根本不打算拿自己手头这仅仅千余兵马在拓跋氏气势仍盛之时去半渡而击,那样虽然也有可能造就一场胜利,但彻底击溃定难军肯定做不到,顶多是击溃其先头部队,然后定难军若要退却,则李曜无力追击,定难军若要全军渡河争胜,李曜也只能一击即走,这样反而还暴露了李曜敢于跟他们开战的真实想法,使得前功尽弃,殊为不智。
李曜的决定得到了麾下诸将的支持,当然这不奇怪,再想立功的人也会考虑一下兵力对比,神木寨全部守军只有一千,能调动出去伏击的最多七百骑兵,拿七百骑兵去打人家定难军一万三千,这个比例只怕就算交给李存孝领兵,都得好好考虑一番,毕竟拓跋氏的定难军虽然现在还比不上西夏建国那会儿精锐强大,但总比朝廷的神策军好一点,既然是这样,打起来就还是得小心一些为佳。须知现在是敌强我弱,定难军哪怕损失三五千之多,其兵力仍是李曜十倍,而李曜哪怕损失三百,这场仗就已然输了一半,甚至很可能是一多半。
神木寨小城,方圆不过五里地,定难军三面围城,兵力也算足够。
这一日炎阳当空,风热如火,山城四周树木早已被定难军砍伐大片,用以树立栏栅辕门、箭塔楼台,可远处的夏虫鸣叫,仍清晰可闻。
离城墙五里左右,定难军全军出动,列阵蓄势。
军前,一员将领骑在马上,对领军列阵前军的拓跋思恩道:“五将军,李存曜那小儿,只怕早被俺们吓破胆了,连俺们渡河之时,也没敢派出一兵一卒。对这等怯弱之辈,末将请命,上前劝降!”
拓跋思恩眯着眼睛,一边打量着远处城墙上的城防,一边心不在焉地道:“他若想投降,早就降了,何须等到今日?”
那将领不服道:“那李存曜就是个新兵蛋-子愣头青,但毕竟也是李克用的养子,但有一丝希望,他自然也是不愿投降的。可如今情形却又不同,我拓跋家万余大军已然将他这小城团团围住,而据探马报知,李存曜手中最多不过一千兵马,这点人哪里守得住?现在去劝降他,虽然少了点战功,但却可以保证俺们拓跋家不损耗半点实力,这正是最划算的买卖!须知如今俺们拓跋氏虽然是八部之首,但野利氏他们实力也不算太弱,若是俺们在这里伤损太大,那几家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到时候未必不会心怀叵测,蠢蠢欲动。”
拓跋思恩闻言微微动容,沉吟一下,道:“四兄毕竟是主将,他还尚未传令下来,某若派你上前,只怕四兄心中不喜。”
那将领有些不屑地撇撇嘴:“四将军?他自然是不急的,李存曜送了他两个婊子,今早出兵他都差点起不来,这种人如何做得主将……”
“咳!”拓跋思恩虽然听得很是欢喜,但却不好表明,当下干咳一声打断,然后道:“你是某帐下的人,自然这般说法,别的人可未必这么看,大兄那边也未必这么看,你就不要到处乱说话了。至于劝降……此事并非作战,你既然是这般看法,那就去试试也好。”
那将领大喜,右手捶了一下自己左胸,应诺道:“拓跋海领命!”
当下也不带人,就这么一夹马腹,单骑冲出阵中,朝神木寨东门而去。
却说神木寨东门这方,城头上看似仍是与寻常无异,但马面之后,放置了六架宽足丈余的大型床弩,这六张床弩是分散放置,从所对应的角度来看,射击范围呈半环形。越是正对着城门冲击的敌军,肯定越受床弩“照顾”。
床弩之外,城楼上叉竿、飞钩、夜叉擂、狼牙拍、擂石、擂木俱全,而每一堵城墙后面,也都埋放了至少十个地听。
所谓地听,就是一种听察敌人挖掘地道的侦察工具。此物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城防战中。《墨子·备穴篇》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内墙脚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动静。作为“后来人”,李曜知道这种探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敌方开凿地道的声响从地下传播的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缸体产生共振,自然可以据此探沿敌所在方位及距离远近。据他在军械监议事时得到的报告,此物可以在离城500步内听到敌人挖掘地道的声音。
其实古代战争中,城防设施常常把地听的设置作为重要的一项,城内四周每隔一定的距离挖一口深井,一般井深两丈,放一口鼓形新瓮,听者可在井中托瓮听之,所以又叫“瓮听”。看过电影《地道战》的同学也许还记得其中有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为防备抗日军民把地道通向他们的据点下面,就在院子里深置一口大缸,侦听地下的动静。其实这便是古代地听的用场。
李曜对此仍是那个观点:古人不缺智慧,只缺制度。只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能让那些能工巧匠发挥才智,火药本就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扬光大又有何难?进化到热兵器时代算什么难题!难题只在于如何让儒家思想不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而已。
此时的李曜,正顶盔贯甲站在城门之上——其实在古代,主将这样站着是个很危险的活计,一般重要将领不会干这事——但李曜毕竟是被电视剧荼毒的一代,今日守城第一战,他下意识就冲上了这个位置。站在城楼上昂首挺胸,自觉威风凛凛。
原本他只是犯二,但因为最近几天他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定难军的反应果然全如他之所料,因而他麾下诸将以及折嗣礼、折原平二人都没敢以为李曜是不知道这常识性的一点,只道李军使胆魄雄浑,丝毫不把拓跋氏万余大军放在眼中,因而除了分守南北二城门的张光远、刘河安二人之外,大伙儿居然都颇为振奋。
毕竟是在古代战场,主将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直接牵连军心士气的。
其实李曜虽然有些胜过古人的知识,但真正作为主将守卫一城,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因而此时此刻,他也有些不清楚该做什么了,似乎就是等着人家打过来,自己就按事先布置的手段,一一反击吧?
那现在干什么?
李曜轻咳一声,没话找话地指着城下的蒺藜和鹿角木问道:“这些东西经过一战,必然被毁去大半,城中可有足够储备了?”
一般城池在护城壕外,会设三四道人工障碍,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敌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近前。神木寨乃是山城,护城壕是没有的,但这不妨碍蒺藜和鹿角木的布置。
蒺蔾有木蒺蔾和铁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外壳有坚硬的刺,作战时常常就地取材,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用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铁蒺蔾自然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样的功能,不过更结实,且能循环使用。《墨子》一书中,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了在城内要储存外,在地道的进出口和门户都应设置,以防止敌人偷袭。李曜接手军械监后,河东铁产量大增,铁蒺藜的制造自然也比较多,他用起来也不心疼,只是担心这次来神木寨所带的铁蒺藜是不是足够而已。其实在城外防守方面,与铁蒺藜相似的还有铁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敌军涉渡,但既然没有护城壕,这东西自然就没了作用。
鹿角木是状似鹿角的木料障碍物,分为树枝类与树干类两种,长达数尺,其中一端插入土中一尺多,其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阻挡骑兵,有点像近现代战争中布防常用的铁丝网。这种阻滞装备发明于汉代,三国时期魏军曾大量运用于守城。此物的作用,是用来迟滞敌军骑兵的行动还有陷马坑,一般设置在敌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门的内外两侧,呈巨字形或亚字形排列,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过的鹿角枪和竹签,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藉以欺敌。另外,还有一种称为机桥的陷阱装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沟上,平时与正常的便桥无异,但当有敌军攻城时,则可将栝木取下,敌军一践踏桥面,桥就立刻翻覆,同样因为神木寨没有护城河的原因,这东西也就没有布置。
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x0.4米x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自春秋以降,中国城池一直采用这种朴素的土筑办法,近两千年过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墙,依然是由夯土筑成。这种土筑的城墙,样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结实,特别是一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损坏。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东晋十六国时夏国赫连勃勃大单于修建的统万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迹。统万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虽为土城,但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传说负责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将军要求非常严格,近乎残酷,修建好的城墙,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在这种疯狂的高压政策下,历时六年修建而成的统万城,建筑质量奇好,“其坚可以砺刀斧”,完全可以和现代水泥相媲美。
不幸的是,这座城目前正在拓跋氏手中。而李曜所需要坚守的神木寨,只是折家以其微薄的能力打造的一座山间小土城。
当然,统万城只是特别的个例,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譬如当初安史之乱,李光弼镇守太原时,叛将史思明的大军将至,如果要对方圆40里的太原城进行加固肯定是来不及的,于是他一边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一边命人将挖掘的壕土做成几十万个土砖坯,命令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破坏,就用土坯补上。
李曜到达神木寨后,一边是安排那些迷惑性的动作,一边则是暗中对这座不算大的小城池进行改造。他的改造方案,都是有的放矢的,结合了他所知道的许多城池防御经验。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在高大的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有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称作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防止士兵往来行走时跌下。此外,城墙内部也都修有环城马路和登城道。
城墙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这是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
李曜便是按照这种方式对神木寨的城池设施进行改进的。这符合宋朝时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李曜在马面之上建有敌楼,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最高点。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这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城墙四角的角台,他又命人各建楼橹一座,名为角楼。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度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因此城池的设计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神木寨本是小城,但由于沿河五镇地处紧要位置,折家对其防御还是很下了工夫的,居然筑造了瓮城。
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是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如此,李曜在小小一个神木寨,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
其实一座城池的防御体系强大与否,除却城池的本身建设因素外,当然也与城址的地理选择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中国古代城池的选址,历来讲究“风水”,抛开迷信的说辞不谈,借天时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说的“城有不可攻”的优越守势,自然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古代战争史上,宋元时期发生的两座城市保卫战:钓鱼城与襄阳城,就颇能说明问题。
李曜如今这座神木寨,与襄阳城相比从大小上自然完全没有可比性,就算比钓鱼城,也小了许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少设施在李曜的督工赶造之下,还是很快建成。至于地理位置,神木寨除了粮食的自给自足方面不如襄阳城与钓鱼城,其余一些方面,倒是很可一比,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正因为这些准备工作基本都已就绪,所以李曜今天才会亲自假作军中幕僚,前往定难军大营激怒对手,使得他们不得不发兵来攻,而且是大攻特攻,拼命的攻。至于李曜最后偏偏又送上礼物,那却是另外的考虑了。那两名佳丽,原是失了族人的党项小族之人,辗转来到神木寨操持皮肉生意。李曜派人去找来她们时,她们一听是要将她们送给拓跋贵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至于横刀,李曜麾下配备的横刀随便找一把,就能拿去跟拓跋思恩说“此乃神兵利器”。送他们二人这些礼物,正是要他们“猜到”李曜军中军心不稳,因为惟其如此,他们才会更加放心的来攻伐,毕竟军心不稳之下,再坚固的城池,也说不定能一战可下,谁能放弃这种机会?何况是被李曜各种手段迷惑了这许久的定难军高层?
眼下李曜所要做的,就是再次清点和临时督造防守利器。只可惜火药类的产品如今还没有多少进展,否则李曜一定不介意从城楼上以炮车来发射点燃的火药包……当然,现在虽然没有火药包,甚至手榴弹也没能制造出来,但军械监对于守城利器床弩的改进,李曜经过多次检验,还是很放心的,他相信他引导那些工匠大师们进行的连发床弩,一定会让拓跋氏非常非常满意……
第094章神木之战(上)
拓跋氏的行动果然不出李曜意料之外,第二日便突然渡河,三面包围了神木寨。渡河之时,定难军中还有人担心李曜对他们半渡而击,因而又是派出先遣军抢占滩头构筑阵地,又是加快速度全力渡河,滩头那边的探马派出去整整二十拨,就是担心李曜有埋伏。结果当然是虚惊一场,李曜根本不打算拿自己手头这仅仅千余兵马在拓跋氏气势仍盛之时去半渡而击,那样虽然也有可能造就一场胜利,但彻底击溃定难军肯定做不到,顶多是击溃其先头部队,然后定难军若要退却,则李曜无力追击,定难军若要全军渡河争胜,李曜也只能一击即走,这样反而还暴露了李曜敢于跟他们开战的真实想法,使得前功尽弃,殊为不智。
李曜的决定得到了麾下诸将的支持,当然这不奇怪,再想立功的人也会考虑一下兵力对比,神木寨全部守军只有一千,能调动出去伏击的最多七百骑兵,拿七百骑兵去打人家定难军一万三千,这个比例只怕就算交给李存孝领兵,都得好好考虑一番,毕竟拓跋氏的定难军虽然现在还比不上西夏建国那会儿精锐强大,但总比朝廷的神策军好一点,既然是这样,打起来就还是得小心一些为佳。须知现在是敌强我弱,定难军哪怕损失三五千之多,其兵力仍是李曜十倍,而李曜哪怕损失三百,这场仗就已然输了一半,甚至很可能是一多半。
神木寨小城,方圆不过五里地,定难军三面围城,兵力也算足够。
这一日炎阳当空,风热如火,山城四周树木早已被定难军砍伐大片,用以树立栏栅辕门、箭塔楼台,可远处的夏虫鸣叫,仍清晰可闻。
离城墙五里左右,定难军全军出动,列阵蓄势。
军前,一员将领骑在马上,对领军列阵前军的拓跋思恩道:“五将军,李存曜那小儿,只怕早被俺们吓破胆了,连俺们渡河之时,也没敢派出一兵一卒。对这等怯弱之辈,末将请命,上前劝降!”
拓跋思恩眯着眼睛,一边打量着远处城墙上的城防,一边心不在焉地道:“他若想投降,早就降了,何须等到今日?”
那将领不服道:“那李存曜就是个新兵蛋-子愣头青,但毕竟也是李克用的养子,但有一丝希望,他自然也是不愿投降的。可如今情形却又不同,我拓跋家万余大军已然将他这小城团团围住,而据探马报知,李存曜手中最多不过一千兵马,这点人哪里守得住?现在去劝降他,虽然少了点战功,但却可以保证俺们拓跋家不损耗半点实力,这正是最划算的买卖!须知如今俺们拓跋氏虽然是八部之首,但野利氏他们实力也不算太弱,若是俺们在这里伤损太大,那几家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到时候未必不会心怀叵测,蠢蠢欲动。”
拓跋思恩闻言微微动容,沉吟一下,道:“四兄毕竟是主将,他还尚未传令下来,某若派你上前,只怕四兄心中不喜。”
那将领有些不屑地撇撇嘴:“四将军?他自然是不急的,李存曜送了他两个婊子,今早出兵他都差点起不来,这种人如何做得主将……”
“咳!”拓跋思恩虽然听得很是欢喜,但却不好表明,当下干咳一声打断,然后道:“你是某帐下的人,自然这般说法,别的人可未必这么看,大兄那边也未必这么看,你就不要到处乱说话了。至于劝降……此事并非作战,你既然是这般看法,那就去试试也好。”
那将领大喜,右手捶了一下自己左胸,应诺道:“拓跋海领命!”
当下也不带人,就这么一夹马腹,单骑冲出阵中,朝神木寨东门而去。
却说神木寨东门这方,城头上看似仍是与寻常无异,但马面之后,放置了六架宽足丈余的大型床弩,这六张床弩是分散放置,从所对应的角度来看,射击范围呈半环形。越是正对着城门冲击的敌军,肯定越受床弩“照顾”。
床弩之外,城楼上叉竿、飞钩、夜叉擂、狼牙拍、擂石、擂木俱全,而每一堵城墙后面,也都埋放了至少十个地听。
所谓地听,就是一种听察敌人挖掘地道的侦察工具。此物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城防战中。《墨子·备穴篇》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内墙脚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动静。作为“后来人”,李曜知道这种探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敌方开凿地道的声响从地下传播的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缸体产生共振,自然可以据此探沿敌所在方位及距离远近。据他在军械监议事时得到的报告,此物可以在离城500步内听到敌人挖掘地道的声音。
其实古代战争中,城防设施常常把地听的设置作为重要的一项,城内四周每隔一定的距离挖一口深井,一般井深两丈,放一口鼓形新瓮,听者可在井中托瓮听之,所以又叫“瓮听”。看过电影《地道战》的同学也许还记得其中有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为防备抗日军民把地道通向他们的据点下面,就在院子里深置一口大缸,侦听地下的动静。其实这便是古代地听的用场。
李曜对此仍是那个观点:古人不缺智慧,只缺制度。只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能让那些能工巧匠发挥才智,火药本就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扬光大又有何难?进化到热兵器时代算什么难题!难题只在于如何让儒家思想不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而已。
此时的李曜,正顶盔贯甲站在城门之上——其实在古代,主将这样站着是个很危险的活计,一般重要将领不会干这事——但李曜毕竟是被电视剧荼毒的一代,今日守城第一战,他下意识就冲上了这个位置。站在城楼上昂首挺胸,自觉威风凛凛。
原本他只是犯二,但因为最近几天他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定难军的反应果然全如他之所料,因而他麾下诸将以及折嗣礼、折原平二人都没敢以为李曜是不知道这常识性的一点,只道李军使胆魄雄浑,丝毫不把拓跋氏万余大军放在眼中,因而除了分守南北二城门的张光远、刘河安二人之外,大伙儿居然都颇为振奋。
毕竟是在古代战场,主将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直接牵连军心士气的。
其实李曜虽然有些胜过古人的知识,但真正作为主将守卫一城,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因而此时此刻,他也有些不清楚该做什么了,似乎就是等着人家打过来,自己就按事先布置的手段,一一反击吧?
那现在干什么?
李曜轻咳一声,没话找话地指着城下的蒺藜和鹿角木问道:“这些东西经过一战,必然被毁去大半,城中可有足够储备了?”
一般城池在护城壕外,会设三四道人工障碍,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敌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近前。神木寨乃是山城,护城壕是没有的,但这不妨碍蒺藜和鹿角木的布置。
蒺蔾有木蒺蔾和铁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外壳有坚硬的刺,作战时常常就地取材,将它收集后洒于敌军必经之路,用以刺伤敌军人马脚部。铁蒺蔾自然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样的功能,不过更结实,且能循环使用。《墨子》一书中,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了在城内要储存外,在地道的进出口和门户都应设置,以防止敌人偷袭。李曜接手军械监后,河东铁产量大增,铁蒺藜的制造自然也比较多,他用起来也不心疼,只是担心这次来神木寨所带的铁蒺藜是不是足够而已。其实在城外防守方面,与铁蒺藜相似的还有铁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较浅的壕沟,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敌军涉渡,但既然没有护城壕,这东西自然就没了作用。
鹿角木是状似鹿角的木料障碍物,分为树枝类与树干类两种,长达数尺,其中一端插入土中一尺多,其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阻挡骑兵,有点像近现代战争中布防常用的铁丝网。这种阻滞装备发明于汉代,三国时期魏军曾大量运用于守城。此物的作用,是用来迟滞敌军骑兵的行动还有陷马坑,一般设置在敌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门的内外两侧,呈巨字形或亚字形排列,坑中底部布满削尖并用火烤过的鹿角枪和竹签,坑上以刍草或种草苗覆盖,藉以欺敌。另外,还有一种称为机桥的陷阱装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沟上,平时与正常的便桥无异,但当有敌军攻城时,则可将栝木取下,敌军一践踏桥面,桥就立刻翻覆,同样因为神木寨没有护城河的原因,这东西也就没有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