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长弓牧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外婆今年该99岁了,如果她还活着的话。
我不清楚外婆的年龄,唯一记得是她的生日。农历七月初二。这个日子恰逢暑假,母亲每年都带我去外婆家拜寿。那时,川西北丘陵深处大多数乡村都没有公共汽车,连自行车也是稀罕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用双脚丈量我们家到外婆家那40里山路。大道也有,但远得多,少说也有60里,得走一整天。
我和母亲在山野间穿行,单薄的身影在曲折的田塍阡陌间时隐时现,如同两个飘零的音符,孱弱而执着。这是我孩提时代唯一的远足,尽管坎坷难行,但是,一想到那份将拥有的被眷顾、被怜爱的温暖,我赤裸的小脚丫就有无穷的力量,哪怕被沿途的石子磕得鲜血淋漓,被一路的荆棘刺得千疮百孔,也愿意反反复复地踏上这段悠长而曼妙的心灵之旅。
母亲记得外婆的生日,也记得外婆的年龄,即便在外婆去世十多年以后,也依然清楚地记着。我一直以为,外婆把母亲嫁到我们家很不明智,缺吃少穿不说,还受夹板气,整个儿灰头土脸。但是,母亲从不这么看,她总是说,幸福是自己用双手刨来的,只要不放弃,肯定会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尽管生活拮据,但到了要回娘家的时候,她仍要打扮得喜气洋洋,还要揣一面蛋圆型的小镜子在口袋里,走到离外婆家不远的小河边就停下来,照照镜子洗洗脸,抹一抹被风吹乱的头发,然后,才笑盈盈向外婆奔去。
外婆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是吃公家饭的,吃穿不愁,还略有节余帮衬家里,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远嫁他乡的闺女。大姑远在百里之外,很少回娘家,偶尔回来一次,总是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外婆心疼不已。后来,大姑在46岁那年生了一场病,终日躺在床上哼哼。半年过后,病好了,人却佝偻了,腰背再也无法伸直,看起来比外婆还要苍老。母亲也微笑着慢慢变老,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又窜上了脸庞和额头。外婆见了,责备说,看看你,就爱笑,老大不小了,也不稳重。母亲听了,并不争辩,依然笑,还变着法子逗外婆笑。外婆笑起来也很好看,像院墙上盛开的金盏花,细细碎碎,无拘无束。
外婆总是早早地走到村口去迎接我们,即便刮风下雨,也不缺席。母亲心里不忍,说三伏天日头毒,容易中暑,外婆站在那里,简直是活受罪。外婆不爱听,板着脸说,你以为我等你呀?我等外孙呢。我想看看外孙又长高了没有。说罢,领着我们慢腾腾地往家走。一路上,不断有乡亲打招呼。“哟,闺女回来了,穿戴多喜气,发大财了吧?”“外孙都这么高了,您老人家有福呵!”外婆一一应承着,搭讪着,笑容可掬,就像得胜回朝的将军。
回到家里,外婆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母亲知道,外婆又要责怪她不疼惜孩子,就赶紧找个借口,帮舅妈忙活去了。外婆端来热水,让我洗了脚,又找来一根缝衣针,小心翼翼地帮我挑脚上的水泡。一边挑,一边问我,疼不疼?我说,走路的时候疼,见到外婆就不疼了。外婆听了,不知怎么眼泪就出来了。我有些害怕,赶紧喊来母亲。母亲却说,没啥,外婆是高兴呢!外婆也说,是啊,外孙又长了一截儿,齐外婆肩头高了,我高兴呢。挑完水泡,揣着外婆给的糖果,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找表兄妹玩,母亲则留下来陪外婆说话。外婆说,瞅着孩子们长高了,我就老了,趁我还在,让孩子多来走走,以后我不在了,也能记得起这个地方。那些话,母亲听过很多次,却从来没有向我透露过半句。直到外婆去世很多年以后,母亲才偶尔向我提起,问我是否还记得去外婆家的路?
外婆家并不富裕,但每到生日这天,桌上总要摆得满满当当的。外婆不停地给我们几个孩子夹菜,还催促大姑和母亲给孩子们添饭,她自己却很少吃。我挑了一块红烧肉给外婆,外婆赶紧推辞,说她的牙齿都快掉光了,咬不动了,肠胃也不太好,不消化。母亲见状,马上去厨房给外婆端来一块臭豆腐。外婆家的臭豆腐是自己做的,手艺不太好,不像商店里卖的那种“臭”得很“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我对外婆说,将来我长大了,挣了钱,一定给你买好多好多臭豆腐。表兄妹也说,他们长大了,也要给外婆买好多好多臭豆腐。外婆听了,特别开心,打趣说,如果不怕破费的话,就买白菜叶子包的那种,用玻璃坛子装着,放一年都不变味。
外婆最终没能吃上我们买的臭豆腐。我中专毕业那年冬天,外婆去世了。那一年,外婆很少出门。七月初二那天,我忙着找工作,没有和母亲一同去,外婆也破天荒没有到村口去迎接她的闺女和外孙。母亲走到离外婆家不远的小河边,照例停下来,照照镜子洗洗脸,抹一抹被风吹乱的头发,但她抬起头向村口张望时,却没能看见外婆的身影。外婆病了,乡村医生说,查不出病因,人老了都这样。外婆却说,她知道病因,是外公在召唤她。外公走得早,一个人在那边很孤单,现在儿孙们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也该去那边陪外公了。
那年冬天,川西北丘陵特别冷。农闲时节,村里号召各家各户出钱出力修村道公路,外婆也捐出了她多年积攒下来的两千多块钱。那些钱大多是零钞,甚至还有一九五五年版的三分币。村长说,有些钱已经不能用了,不能按实际面额计算捐款。外婆说,没关系,能出点力就行,把公路修好了,儿孙们回来看我也就方便了。
一晃十多年过去,到外婆家的公路早已修好,通了班车,很方便。我和母亲依然要去外婆家,乘车去。偶尔,我们也步行一次。我为母亲买了一双很合脚的软底鞋,陪母亲在乡村公路上慢慢走。穿着儿子买的鞋,走着外婆铺垫的路,母亲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
外婆今年该99岁了,如果她还活着的话。
我不清楚外婆的年龄,唯一记得是她的生日。农历七月初二。这个日子恰逢暑假,母亲每年都带我去外婆家拜寿。那时,川西北丘陵深处大多数乡村都没有公共汽车,连自行车也是稀罕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用双脚丈量我们家到外婆家那40里山路。大道也有,但远得多,少说也有60里,得走一整天。
我和母亲在山野间穿行,单薄的身影在曲折的田塍阡陌间时隐时现,如同两个飘零的音符,孱弱而执着。这是我孩提时代唯一的远足,尽管坎坷难行,但是,一想到那份将拥有的被眷顾、被怜爱的温暖,我赤裸的小脚丫就有无穷的力量,哪怕被沿途的石子磕得鲜血淋漓,被一路的荆棘刺得千疮百孔,也愿意反反复复地踏上这段悠长而曼妙的心灵之旅。
母亲记得外婆的生日,也记得外婆的年龄,即便在外婆去世十多年以后,也依然清楚地记着。我一直以为,外婆把母亲嫁到我们家很不明智,缺吃少穿不说,还受夹板气,整个儿灰头土脸。但是,母亲从不这么看,她总是说,幸福是自己用双手刨来的,只要不放弃,肯定会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尽管生活拮据,但到了要回娘家的时候,她仍要打扮得喜气洋洋,还要揣一面蛋圆型的小镜子在口袋里,走到离外婆家不远的小河边就停下来,照照镜子洗洗脸,抹一抹被风吹乱的头发,然后,才笑盈盈向外婆奔去。
外婆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是吃公家饭的,吃穿不愁,还略有节余帮衬家里,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远嫁他乡的闺女。大姑远在百里之外,很少回娘家,偶尔回来一次,总是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外婆心疼不已。后来,大姑在46岁那年生了一场病,终日躺在床上哼哼。半年过后,病好了,人却佝偻了,腰背再也无法伸直,看起来比外婆还要苍老。母亲也微笑着慢慢变老,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又窜上了脸庞和额头。外婆见了,责备说,看看你,就爱笑,老大不小了,也不稳重。母亲听了,并不争辩,依然笑,还变着法子逗外婆笑。外婆笑起来也很好看,像院墙上盛开的金盏花,细细碎碎,无拘无束。
外婆总是早早地走到村口去迎接我们,即便刮风下雨,也不缺席。母亲心里不忍,说三伏天日头毒,容易中暑,外婆站在那里,简直是活受罪。外婆不爱听,板着脸说,你以为我等你呀?我等外孙呢。我想看看外孙又长高了没有。说罢,领着我们慢腾腾地往家走。一路上,不断有乡亲打招呼。“哟,闺女回来了,穿戴多喜气,发大财了吧?”“外孙都这么高了,您老人家有福呵!”外婆一一应承着,搭讪着,笑容可掬,就像得胜回朝的将军。
回到家里,外婆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母亲知道,外婆又要责怪她不疼惜孩子,就赶紧找个借口,帮舅妈忙活去了。外婆端来热水,让我洗了脚,又找来一根缝衣针,小心翼翼地帮我挑脚上的水泡。一边挑,一边问我,疼不疼?我说,走路的时候疼,见到外婆就不疼了。外婆听了,不知怎么眼泪就出来了。我有些害怕,赶紧喊来母亲。母亲却说,没啥,外婆是高兴呢!外婆也说,是啊,外孙又长了一截儿,齐外婆肩头高了,我高兴呢。挑完水泡,揣着外婆给的糖果,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找表兄妹玩,母亲则留下来陪外婆说话。外婆说,瞅着孩子们长高了,我就老了,趁我还在,让孩子多来走走,以后我不在了,也能记得起这个地方。那些话,母亲听过很多次,却从来没有向我透露过半句。直到外婆去世很多年以后,母亲才偶尔向我提起,问我是否还记得去外婆家的路?
外婆家并不富裕,但每到生日这天,桌上总要摆得满满当当的。外婆不停地给我们几个孩子夹菜,还催促大姑和母亲给孩子们添饭,她自己却很少吃。我挑了一块红烧肉给外婆,外婆赶紧推辞,说她的牙齿都快掉光了,咬不动了,肠胃也不太好,不消化。母亲见状,马上去厨房给外婆端来一块臭豆腐。外婆家的臭豆腐是自己做的,手艺不太好,不像商店里卖的那种“臭”得很“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我对外婆说,将来我长大了,挣了钱,一定给你买好多好多臭豆腐。表兄妹也说,他们长大了,也要给外婆买好多好多臭豆腐。外婆听了,特别开心,打趣说,如果不怕破费的话,就买白菜叶子包的那种,用玻璃坛子装着,放一年都不变味。
外婆最终没能吃上我们买的臭豆腐。我中专毕业那年冬天,外婆去世了。那一年,外婆很少出门。七月初二那天,我忙着找工作,没有和母亲一同去,外婆也破天荒没有到村口去迎接她的闺女和外孙。母亲走到离外婆家不远的小河边,照例停下来,照照镜子洗洗脸,抹一抹被风吹乱的头发,但她抬起头向村口张望时,却没能看见外婆的身影。外婆病了,乡村医生说,查不出病因,人老了都这样。外婆却说,她知道病因,是外公在召唤她。外公走得早,一个人在那边很孤单,现在儿孙们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也该去那边陪外公了。
那年冬天,川西北丘陵特别冷。农闲时节,村里号召各家各户出钱出力修村道公路,外婆也捐出了她多年积攒下来的两千多块钱。那些钱大多是零钞,甚至还有一九五五年版的三分币。村长说,有些钱已经不能用了,不能按实际面额计算捐款。外婆说,没关系,能出点力就行,把公路修好了,儿孙们回来看我也就方便了。
一晃十多年过去,到外婆家的公路早已修好,通了班车,很方便。我和母亲依然要去外婆家,乘车去。偶尔,我们也步行一次。我为母亲买了一双很合脚的软底鞋,陪母亲在乡村公路上慢慢走。穿着儿子买的鞋,走着外婆铺垫的路,母亲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