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八异僧十二 (2/2)
笔趣阁 www.bqgkk.com,太平广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区。
齐州僧
史论在齐州的时候,出外打猎走到一个县的边界。他在一座寺庙里歇息,闻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问这里的僧人。僧人来不及隐瞒。就说附近有个人施舍给他两枚桃子,于是便从经案下面拿出来献给了史论。桃子大如饭碗。史论当时饿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鸡蛋那样大。吃完之后,史论详细盘问桃子的来历,僧人笑着说:“刚才我说的,其实是假话。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远,道路又很危险。贫道偶然间走到那里看见了,觉得奇异,于是摘了几个。”史论说:“我愿扔下马与随从人员,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去。他们穿过灌木丛,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条河边,僧人说:“史中丞恐怕不能渡过这条河。”史论坚决要过,便依照僧人的样子脱掉衣服,用手举着衣服游了过去。上岸后,又经西北方向,涉过两条河,爬山越涧,走了好几里,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到处是奇泉怪石,与人间大不一样。这里有几百棵桃树,枝条垂到地上,树高只有二三尺,散发着冲鼻的香味。史论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饱了。史论脱下衣服,想尽量多包几个,僧人说:“这个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贫道常听方丈说,过去有人也曾到过这里,带了五六枚桃子,结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论也怀疑僧人不是寻常人,只拿了两颗就往回走。僧人极力劝诫史论,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此事。史论回到齐州后,派人去叫僧人来,僧人却已经消失了。
抱玉师
抱玉禅师以道行高深闻名于世,住在长安城内,拜他为师的门人弟子数以千计。每天夜晚他独处一室,关着门窗不点灯烛。曾有个僧人从门缝里去看他,见有一片祥云从他的嘴里飘了出来。抱玉师后来在九十岁时去世,当时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尸体一点也不腐败。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与抱玉师关系密切,抱玉师去世时第五琦前来吊丧。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师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见有祥光从嘴里射出来,明晃晃地照射着四面。第五琦非常惊奇。有人说,佛的嘴里就有祥庆之光,如今抱玉师也有这种光,可见他是真佛。
束草师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个僧人,自己从来不说姓名,常常背着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庙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年。寺院里有个管事的和尚劝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却说:“你们这样厌恶我吗?”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烧化了,到天亮时,只剩下一堆灰烬,没有半点血腥味。众人这才知道他是个异人,便用他烧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称他为束草师。
惠宽
绵州静慧寺僧人惠宽,当年他仅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摆设道教的斋场。人们信奉道教,都给天尊的石像施礼。惠宽当时在场,却不肯施礼,他说:“我若施礼,石像就会倒了,弄得不可收拾。”他施礼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经摔折了。惠宽后来出家住进了寺院。寺院附近有个池塘,许多人在池塘捕鱼为业。惠宽给他们讲解佛教戒规,让他们受戒,不要杀生,并且说:“你们不要以捕鱼的收入维持生活,我能让你们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鱼。”于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顿时生满了香菇。渔民都去采磨菇,与捕鱼相比,即省力气又能多卖钱,后来,人们称这种蘑为和尚蘑。
素和尚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几棵青桐树,都是素和尚亲手栽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的卿相们经常到这座院里游览。青桐树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车上的润滑油一样,没法洗掉,昭国郑相曾与丞郎数人来这里避暑,因为厌恶青桐树上的汗,便对素和尚说:“弟子给和尚把这几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给你栽一棵松树。”到天黑时,素和尚开玩笑对青桐树说:“我种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为流汗被别人所厌恶。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当木柴烧。”从此之后,这几棵青桐树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从不出院门,整年坐在屋里抄经书,共抄写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里经常有狼来听他读经。吃饭时常有乌鸦与喜鹊飞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长庆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给这个庭院题的诗道:“三万华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的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佳句。
怀信
扬州的西灵塔是中国最高的佛塔。唐武宗末年,在拆毁寺庙的头一年,淮南有个词客刘隐之,到明州去旅游,梦到自己好像在漂洋过海,看见西灵塔正在泛海东渡。同时看到守护寺塔大门的僧人怀信正在第三层塔上,靠着塔上的栏杆与刘隐之说道:“我现在暂时护送寺塔渡过东海,十天后再返回来。”过了几天,刘隐之从明州回到扬州,立即去访问怀信。怀信说:“你还记得在海上与你相见时的情况不?”刘隐之豁然想了起来。几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烧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砾像大雨一样落下来,塔旁的草房却一点也没有损坏。
佛陀萨
有个叫佛陀萨的僧人,他的名籍编在岐阳法门寺。他自己说是姓佛,陀萨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个人在岐阳的乡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黄衣服,手里拿着佛僧离不了的锡杖。年纪虽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话,或者辱骂其他僧人。僧人对他又气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乡里人乞讨来的。乡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给他衣食,所以他的费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萨也把自己宽裕的东西匀给乡里的穷苦人,乡里人于是更喜爱他的善良心肠。开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萨召集起乡里人,告诉他们说:“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们要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体葬在里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着死去了。乡里人于是在岐阳的西山岗建起佛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里面。一个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头发长出一寸多长,弟子们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长了出来,乡里人大为惊异,便把塔门锁住了,再也打不开。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许多僧人都跟着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着一群门徒,走进了专门停放尸体的山林。他用大饼包着腐尸的肉吃,一块一块地吃起来没完。僧人们一个个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却说:“你们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从此以后,佛教徒因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赵蕃
唐朝国子祭酒赵蕃,文宗大和七年时任南宫郎。一天,忽然有个僧人到他门前讨饭,并且对僮仆说:“我要见见你家赵公。可以吗?”僮仆报告了赵蕃,赵蕃就让把僧人领进屋,又让他坐下。僧人说:“你要面临忧患,但这忧患也是可以消除的。”赵蕃急忙施礼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说:“送给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说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祸患。不然,你要离开朝廷而去东南一个郡任职。”赵蕃答应了他,约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询问僧人的名字与住所,僧人说:“我住在青龙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说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赵蕃就备齐了剪刀派人给送去。使者到了青龙寺时,根据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们一个个都不像。他便询问法安师父在什么地方。全寺庙都找遍了,也没见到法安的音讯和踪迹。过了几天,赵蕃离开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怀浚
秭归郡草圣僧人怀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唐昭宗乾宁初年到了秭归。他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每次都像神灵一样准确。爱好草书,对于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学说,乃至于诗歌、笔记、小说等文字,无不广泛涉猎,都能驾驭运用。别人跟他说话时,他只是哼哼哈哈而已。乡里人都把他当做神人圣人看待。秭归刺史于公以“惑众”之罪名把他绑了去审问,他用诗歌代替状子道:“家在闽川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又一次审问他,他又用诗回答道:“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不在红花处,花在旧时红处红。”郡守以为他是异人,就把他释放了。推究他的那两首诗的含义。似乎说的是在海中的事,怀浚莫非是杯渡之流吗?过路的行人在路过此地时,必定泊船停车前去访问他。他在告诉人家吉凶之事时,只写几句文字,一直不明说。事过之后,往往都能应验。荆南大校尉周崇宾访向他时,他写了几个字送给他,这几个字是:“付皇都勘”尔后氏入朝进贡,因为朝廷军队南下讨伐,周崇宾被拘囚在南府,终于被杀死了。押衙孙道能访向他时,他写的几个字是:“付竹林寺”这年孙道能死了,安葬的地点就是过去一座竹林寺的旧址。皇甫铉知州访问他时,他画了一个人带着枷,有一女子在旁边。后来皇甫铉因为娶了民家女子一事吃了官司,被关押在官府里。波斯人穆昭嗣年幼时爱好制药的技术,跟着父亲去访问怀浚时,怀浚画了一个道士手把胡卢坐在云端,并在画上题字道:“指挥使高牒衙推。”穆昭嗣后来因为药做得好,很有疗效,南平王高从海给一套官服,让他统摄府内衙推。南平王出师讨伐荆州时,怀浚师寄给南平王两句诗:“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前。”这一年南平王输诚于淮海,才得以解脱了重围。类似的例子很多,其他的就不能一件件都写在这里了。有一天,怀浚在院子内的芭蕉叶上题写道:“今日还债。”因为州县之中没有比他更贫穷的,所以当天并没人杀害他。后来有一天被人害死了,尸体就象活着时一样,表情很自然,刺史高公将他遗体火化了。
智者禅师
唐代,越州山阴县有个智禅师。寺庙院里有个池塘,他经常赎回被人扑捞的生物放到池塘里。池塘里有一只大鳄鱼,有三尺长,总吃池塘里的鱼。禅师把它当作祸患,便把它送到禹王庙前面的池塘里去了。到了夜晚,这只大鳄鱼又自己回来了。禅师对它诅咒道:“你不吃我的鱼,就随你呆在这里。”从此,鳄鱼到池塘外面排粪时,排出的全是黑泥。禅师到池边一召唤它就爬上来,趴在禅师面前。过了几十年,这只鳄鱼慢慢长到七八尺长。禅师去世后,鳄鱼也看不到了。
法本
晋朝天福年间,考功员外赵洙说,近日有个僧人从相州来到京城,对他说:“贫道在襄州禅院里与一个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处,情投意合。法本经常说:‘贫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闲暇时,请你一定去访向我。’”这位僧人一直惦记着法本的话,便去相州寻访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庄,在一座寺庙里寄宿。他问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还有多远。村中僧人指着远处孤峰的侧面说:“那个地方就是竹林寺。自古以来代代相传,说那个地方是从前圣贤所居之地。但是现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称,并没有寺院房舍。”这位僧人表示怀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走到竹林丛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寻的标志。他想起法本临别时说过,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见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锡杖敲了石柱几下。顿时风雨四起,眼前漆黑一团,咫尺之内都看不见东西。眨眼之间又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只见楼台双双耸立,自己就站在寺庙的山门跟前。不大一会儿,法本从寺内走了出来,两人相见十分高兴,又问起当初在襄州相处时的往事,然后就领着这位僧人穿过重门,走上秘殿,参见法本的老前辈。老前辈询问法本为什么领进这位僧人来,法本说:“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时,约他来此访问我,所以他才来到山门下的。”老人家说:“请他吃过饭后就出去吧。在这里没有他的座位。”吃完饭后,法本送他到山门。于是两人相别。他与法本刚刚分手,就见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该往哪里走。转眼之间,他已站在竹林丛中石柱旁边,刚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见了。由此可知,古代圣贤在世间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存在或隐或显很难辨清而已;岂止像金粟如来等能够化身而出现在世上呢!
地区。
齐州僧
史论在齐州的时候,出外打猎走到一个县的边界。他在一座寺庙里歇息,闻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问这里的僧人。僧人来不及隐瞒。就说附近有个人施舍给他两枚桃子,于是便从经案下面拿出来献给了史论。桃子大如饭碗。史论当时饿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鸡蛋那样大。吃完之后,史论详细盘问桃子的来历,僧人笑着说:“刚才我说的,其实是假话。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远,道路又很危险。贫道偶然间走到那里看见了,觉得奇异,于是摘了几个。”史论说:“我愿扔下马与随从人员,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去。他们穿过灌木丛,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条河边,僧人说:“史中丞恐怕不能渡过这条河。”史论坚决要过,便依照僧人的样子脱掉衣服,用手举着衣服游了过去。上岸后,又经西北方向,涉过两条河,爬山越涧,走了好几里,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到处是奇泉怪石,与人间大不一样。这里有几百棵桃树,枝条垂到地上,树高只有二三尺,散发着冲鼻的香味。史论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饱了。史论脱下衣服,想尽量多包几个,僧人说:“这个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贫道常听方丈说,过去有人也曾到过这里,带了五六枚桃子,结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论也怀疑僧人不是寻常人,只拿了两颗就往回走。僧人极力劝诫史论,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此事。史论回到齐州后,派人去叫僧人来,僧人却已经消失了。
抱玉师
抱玉禅师以道行高深闻名于世,住在长安城内,拜他为师的门人弟子数以千计。每天夜晚他独处一室,关着门窗不点灯烛。曾有个僧人从门缝里去看他,见有一片祥云从他的嘴里飘了出来。抱玉师后来在九十岁时去世,当时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尸体一点也不腐败。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与抱玉师关系密切,抱玉师去世时第五琦前来吊丧。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师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见有祥光从嘴里射出来,明晃晃地照射着四面。第五琦非常惊奇。有人说,佛的嘴里就有祥庆之光,如今抱玉师也有这种光,可见他是真佛。
束草师
长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个僧人,自己从来不说姓名,常常背着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庙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年。寺院里有个管事的和尚劝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却说:“你们这样厌恶我吗?”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烧化了,到天亮时,只剩下一堆灰烬,没有半点血腥味。众人这才知道他是个异人,便用他烧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称他为束草师。
惠宽
绵州静慧寺僧人惠宽,当年他仅六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摆设道教的斋场。人们信奉道教,都给天尊的石像施礼。惠宽当时在场,却不肯施礼,他说:“我若施礼,石像就会倒了,弄得不可收拾。”他施礼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经摔折了。惠宽后来出家住进了寺院。寺院附近有个池塘,许多人在池塘捕鱼为业。惠宽给他们讲解佛教戒规,让他们受戒,不要杀生,并且说:“你们不要以捕鱼的收入维持生活,我能让你们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鱼。”于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顿时生满了香菇。渔民都去采磨菇,与捕鱼相比,即省力气又能多卖钱,后来,人们称这种蘑为和尚蘑。
素和尚
长安兴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几棵青桐树,都是素和尚亲手栽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的卿相们经常到这座院里游览。青桐树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车上的润滑油一样,没法洗掉,昭国郑相曾与丞郎数人来这里避暑,因为厌恶青桐树上的汗,便对素和尚说:“弟子给和尚把这几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给你栽一棵松树。”到天黑时,素和尚开玩笑对青桐树说:“我种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为流汗被别人所厌恶。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当木柴烧。”从此之后,这几棵青桐树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从不出院门,整年坐在屋里抄经书,共抄写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里经常有狼来听他读经。吃饭时常有乌鸦与喜鹊飞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长庆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给这个庭院题的诗道:“三万华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的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佳句。
怀信
扬州的西灵塔是中国最高的佛塔。唐武宗末年,在拆毁寺庙的头一年,淮南有个词客刘隐之,到明州去旅游,梦到自己好像在漂洋过海,看见西灵塔正在泛海东渡。同时看到守护寺塔大门的僧人怀信正在第三层塔上,靠着塔上的栏杆与刘隐之说道:“我现在暂时护送寺塔渡过东海,十天后再返回来。”过了几天,刘隐之从明州回到扬州,立即去访问怀信。怀信说:“你还记得在海上与你相见时的情况不?”刘隐之豁然想了起来。几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烧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砾像大雨一样落下来,塔旁的草房却一点也没有损坏。
佛陀萨
有个叫佛陀萨的僧人,他的名籍编在岐阳法门寺。他自己说是姓佛,陀萨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个人在岐阳的乡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黄衣服,手里拿着佛僧离不了的锡杖。年纪虽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话,或者辱骂其他僧人。僧人对他又气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乡里人乞讨来的。乡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给他衣食,所以他的费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萨也把自己宽裕的东西匀给乡里的穷苦人,乡里人于是更喜爱他的善良心肠。开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萨召集起乡里人,告诉他们说:“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们要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体葬在里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着死去了。乡里人于是在岐阳的西山岗建起佛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里面。一个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头发长出一寸多长,弟子们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长了出来,乡里人大为惊异,便把塔门锁住了,再也打不开。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许多僧人都跟着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着一群门徒,走进了专门停放尸体的山林。他用大饼包着腐尸的肉吃,一块一块地吃起来没完。僧人们一个个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却说:“你们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从此以后,佛教徒因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赵蕃
唐朝国子祭酒赵蕃,文宗大和七年时任南宫郎。一天,忽然有个僧人到他门前讨饭,并且对僮仆说:“我要见见你家赵公。可以吗?”僮仆报告了赵蕃,赵蕃就让把僧人领进屋,又让他坐下。僧人说:“你要面临忧患,但这忧患也是可以消除的。”赵蕃急忙施礼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说:“送给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说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祸患。不然,你要离开朝廷而去东南一个郡任职。”赵蕃答应了他,约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询问僧人的名字与住所,僧人说:“我住在青龙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说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赵蕃就备齐了剪刀派人给送去。使者到了青龙寺时,根据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们一个个都不像。他便询问法安师父在什么地方。全寺庙都找遍了,也没见到法安的音讯和踪迹。过了几天,赵蕃离开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怀浚
秭归郡草圣僧人怀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唐昭宗乾宁初年到了秭归。他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每次都像神灵一样准确。爱好草书,对于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学说,乃至于诗歌、笔记、小说等文字,无不广泛涉猎,都能驾驭运用。别人跟他说话时,他只是哼哼哈哈而已。乡里人都把他当做神人圣人看待。秭归刺史于公以“惑众”之罪名把他绑了去审问,他用诗歌代替状子道:“家在闽川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又一次审问他,他又用诗回答道:“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不在红花处,花在旧时红处红。”郡守以为他是异人,就把他释放了。推究他的那两首诗的含义。似乎说的是在海中的事,怀浚莫非是杯渡之流吗?过路的行人在路过此地时,必定泊船停车前去访问他。他在告诉人家吉凶之事时,只写几句文字,一直不明说。事过之后,往往都能应验。荆南大校尉周崇宾访向他时,他写了几个字送给他,这几个字是:“付皇都勘”尔后氏入朝进贡,因为朝廷军队南下讨伐,周崇宾被拘囚在南府,终于被杀死了。押衙孙道能访向他时,他写的几个字是:“付竹林寺”这年孙道能死了,安葬的地点就是过去一座竹林寺的旧址。皇甫铉知州访问他时,他画了一个人带着枷,有一女子在旁边。后来皇甫铉因为娶了民家女子一事吃了官司,被关押在官府里。波斯人穆昭嗣年幼时爱好制药的技术,跟着父亲去访问怀浚时,怀浚画了一个道士手把胡卢坐在云端,并在画上题字道:“指挥使高牒衙推。”穆昭嗣后来因为药做得好,很有疗效,南平王高从海给一套官服,让他统摄府内衙推。南平王出师讨伐荆州时,怀浚师寄给南平王两句诗:“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前。”这一年南平王输诚于淮海,才得以解脱了重围。类似的例子很多,其他的就不能一件件都写在这里了。有一天,怀浚在院子内的芭蕉叶上题写道:“今日还债。”因为州县之中没有比他更贫穷的,所以当天并没人杀害他。后来有一天被人害死了,尸体就象活着时一样,表情很自然,刺史高公将他遗体火化了。
智者禅师
唐代,越州山阴县有个智禅师。寺庙院里有个池塘,他经常赎回被人扑捞的生物放到池塘里。池塘里有一只大鳄鱼,有三尺长,总吃池塘里的鱼。禅师把它当作祸患,便把它送到禹王庙前面的池塘里去了。到了夜晚,这只大鳄鱼又自己回来了。禅师对它诅咒道:“你不吃我的鱼,就随你呆在这里。”从此,鳄鱼到池塘外面排粪时,排出的全是黑泥。禅师到池边一召唤它就爬上来,趴在禅师面前。过了几十年,这只鳄鱼慢慢长到七八尺长。禅师去世后,鳄鱼也看不到了。
法本
晋朝天福年间,考功员外赵洙说,近日有个僧人从相州来到京城,对他说:“贫道在襄州禅院里与一个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处,情投意合。法本经常说:‘贫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闲暇时,请你一定去访向我。’”这位僧人一直惦记着法本的话,便去相州寻访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庄,在一座寺庙里寄宿。他问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还有多远。村中僧人指着远处孤峰的侧面说:“那个地方就是竹林寺。自古以来代代相传,说那个地方是从前圣贤所居之地。但是现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称,并没有寺院房舍。”这位僧人表示怀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走到竹林丛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寻的标志。他想起法本临别时说过,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见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锡杖敲了石柱几下。顿时风雨四起,眼前漆黑一团,咫尺之内都看不见东西。眨眼之间又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只见楼台双双耸立,自己就站在寺庙的山门跟前。不大一会儿,法本从寺内走了出来,两人相见十分高兴,又问起当初在襄州相处时的往事,然后就领着这位僧人穿过重门,走上秘殿,参见法本的老前辈。老前辈询问法本为什么领进这位僧人来,法本说:“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时,约他来此访问我,所以他才来到山门下的。”老人家说:“请他吃过饭后就出去吧。在这里没有他的座位。”吃完饭后,法本送他到山门。于是两人相别。他与法本刚刚分手,就见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该往哪里走。转眼之间,他已站在竹林丛中石柱旁边,刚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见了。由此可知,古代圣贤在世间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存在或隐或显很难辨清而已;岂止像金粟如来等能够化身而出现在世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