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 (2/2)
笔趣阁 www.bqgkk.com,元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即其家问之。特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食其禄终身。赠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僖简。
<b>部分译文</b>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
祐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 祐为该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套。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祐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 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虐,而唯有祐以清廉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1265),调任南京治中。河南东部发生蝗灾,以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令百姓捕捉。 祐到灾区视察后提出:“捕蝗恐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已熟,不如早开镰收割,可省捕蝗的劳力。”有人说请示上级,不可擅自做主。 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即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
至元三年,朝廷赐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 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进行祭祀。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曾上书世祖,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本”:一为太子是国本,应早立太子;二为中书省是行政之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曰人材是治国之本,应慎重地选拔人材。这些意见虽未完全被采纳,但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 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祐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欲奏请升中书右丞相安童为太师,实际上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却又怕 祐反对,因而企图以进祐为尚书省参知政事的官职来拉拢他。在讨论中,祐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的,不可废止;三公本为古代官制,今徒有虚位,不必设。废中书省的事就此结束。阿合马恼怒 祐违反了他的意图,把他调出京外任佥中兴路行尚书省事。西凉隶属于永昌王府,该地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人诬陷,王欲逮捕法办, 祐竭力为他们申辩。王虽大怒,而祐的辩护更强,王终于醒悟。二人皆免罪,认为祐是他们“再生父母”
朝廷大举伐宋,派 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祐来,都出来应征。十三年,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祐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 祐追捕则逃入宋朝境内。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祐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
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 祐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江浙父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 祐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陈天祥字吉甫,陈祐之弟,因兄在河南做官,他便把全家由宁晋迁到洛阳。天祥年少时就列入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1262),李王。。在济南反叛,联络宋军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按规定授天祥为千户,令他屯兵三汊口以防御宋兵。李王。。之乱平定后,他罢职归家,住于偃师南山中,有田百余亩,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所住地方靠近缑氏山,因号“缑山先生”起初,天祥并不好学,其兄。。也不认为他有什么奇才,几年以后,天祥将所写的诗献于。。,。。怀疑是别人代写的,同他交谈,知他在研究经史,学识渊博,大为称赞。
至元十一年(1274),始任从仕郎,后历任郢州、复州招讨司经历,随元军渡江伐宋,由于熟知兵法,深为行省参政贾居贞所器重。
至元十三年,兴国军因没收民间兵器而遭民众的强烈反抗,行省命天祥暂管兴国军的政事。天祥领军士十人至兴国军境,在离城近百里地方停了两天才入城,父老来拜见,天祥告谕他们“:捍卫乡井确实不可没有兵器,地方官吏收得过多,所以造成乱子。今准许你们自备兵器以自卫,你们以为如何?”百姓都说这样很好。他将此事上书给行省说“:镇压奸邪,应当以巩固根本为主,若内无力防御,则外边会有奸邪之人乘机捣乱,这是必然之理。此次为乱正是由于处置失当,防内轻外所造成的。凡在本军境内之人,平时手无寸铁尺杖,让奸人得以乘机造乱,公私同受其害。今兴国军又遭到破坏,十分虚弱,若军民相防而不相信任,岂只担心外寇入侵,恐怕内部军民相互为敌。莫如推心置腹,相互信任,戮力同心,祸福同当,把人民看作自己人,把兵看作自己的兵,平乱防奸,莫不可行。希望对百姓宽容些,然后对他们提出要求。”行省接受他的意见并授以自行处置之权。天祥的一切措施都符合百姓的愿望,于是流亡在外的人相继回来,以致邻郡的百姓也移居到兴国军来。天祥加以组织,以十家为一甲,十甲设一长,废除对兵器的禁令,从民自便。于是人心安定,军队士气也振作起来了。借民兵之力,不杀一人便收降了李必聪山寨。其他山寨见此情形也各自散去,境内安定无事。
当时州县官吏还有未给俸禄者,天祥自行规划,按月发给,以便防止他们的贪污行为,使百姓不受侵害。邻近分宁县发生民变,刺探情报的常到兴国军,官吏请天祥下令逮捕,天祥说:“分宁县是因为官吏贪污暴虐而激起民变。今我军及所属三县,官吏不侵害百姓,百姓安居乐业。让那些刺探情报的人去把我们兴国军的情形告诉他们同党,这样,谍报员反而为我所用了。”分宁人民反抗失败,逃入兴国军境内者有数千人,天祥发给他们口粮,告诫本军百姓不要侵害他们,这些人都得以保全性命而归,对天祥无不服其威信。
一年后,朝廷把兴国军改为兴国路,接替天祥为兴国路总管的人,完全改变天祥的政策,严厉制裁隐藏兵器的人。所以天祥离开后不久,兴国又发生民变,邻近的寿昌府及大江南北的各县城,叛民乘势杀死守将,响应兴国人民的起义。当时刚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镇压,在樊口兵败身亡。黄州叛民扬言要攻阳罗堡,鄂州官府大为震惊。忽都帖木儿胆怯不敢出兵,天祥对居贞说“:阳罗依山建垒,素来防备严密,彼若来攻,对我们有利。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我官军居高恃险,这些乌合之众来攻,不到两三天便多伤亡,逃者会十之八九。到那时我们再出精兵袭击,只有跑得快的才得免死。乘此一胜,则大势已定。然后再攻取黄州、寿昌,如摧枯拉朽。”居贞深以为然,而忽都帖木儿还犹豫不决。闻叛民到了阳罗堡,居贞忙引兵前去迎战,屯兵于青山,第二天大败叛军,这一切完全符合天祥的预料。
行省闻民变,将鄂州城中的南人一律逮捕起来,准备大屠杀,以防他们为叛军内应。居贞想拯救鄂州南人而又做不到。天祥说:“鄂州南人,与叛军本无关系,杀他们不过是要夺他们的财产而已。”极力劝阻行省官员,将被捕的平民全部释放。派天祥去暂管寿昌府政事,给他二百兵卒。寿昌叛民听说官军来了,都离开寿昌城去恃险自保。天祥知寡不敌众,武力镇压是不行的,便派人去向他们说明利害祸福,劝他们各归田里,只将为首者毛遇顺、周监在鄂州市斩首示众。获得金二百两,打听到是鄂州商人的东西,物还原主。
二十一年三月,天祥拜为监察御史。右丞卢世荣因搜刮民财有功,升为执政大臣,其权力压倒一切。御史中丞崔。。弹劾他,世祖大怒,要将崔。。法办。世荣因而更加气焰嚣张。左司郎中周寅戈,在议论政事时略表示一点不同意见,世荣便诬他违法,奏请令杖一百,然后处斩。于是朝廷大小官员都吓得不敢讲话。二十二年四月,天祥上书,痛斥世荣的奸恶:
“卢世荣素无文才,也无武功,只知用他经商所赚来的钱来巴结权臣以求做官。他将贪污的大量财物送至权臣家中,还不够,又立下欠银一千锭的文契,于是能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而为江西榷茶转运使。上任以后,专门贪污钱财,动以万计。其隐藏于家内者固然难列举出来,只就已暴露出来可以统计的有:钞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锭,金二十五锭,银一百六十八锭,茶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八引,马十五匹,玉器七件,还有许多其他物品。这是已经追究而交纳及未交纳现尚在追查之中者。
“如今,他竟不痛改前非,而是更加猖狂,以苛征百姓为自安之策,以向百姓诛求为升官的阶梯,他怀有贪求无厌之心,广泛搜刮民财之计。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其职位虽在丞相之下,而朝廷大权实是由他专擅。他是以盗贼之心来掌握宰相之权,不仅祸殃于当代,也恐怕会取笑于将来。朝廷相信他的谎言,使他居于相位,名为试用,实际上是授他以实权。其才能其行为都丝毫没有值得一提的。这些事都足以表明试用的结果如何。如果还要试用,只能让他去做别的官,宰相之权岂可轻易授给他。主宰天下,如同制作锦缎,能不能制作,先用布帛做试验,如果不成功损失也不重。今把相位做贤愚试验,如同把一幅美丽的锦缎去考核匠人的工艺能力,把美好的东西毁坏了,将追悔莫及。
“国家与百姓的关系,如同身体,民是国家的血气,国家是民的体肤,只有血气充实才体肤康强,若血气损伤则体肤就会羸弱多病,未有消耗血气而能使体肤健康的。所以说,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道理就是这样。春秋时代,鲁哀公要向百姓多征赋税,请教于有若,有若说‘:百姓丰衣足食,你做君王的怎么会不足;百姓不足,君王又怎能足。’由此可见,民必须减轻赋税然后能足,国家必须是在百姓丰足之后才能富强。书经说‘:民为国家之本,根基巩固了国家才能太平。’考察历史,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听说因百姓富裕安宁而导致国乱的,也没听说因百姓贫穷而国家太平康乐的。资财本土地所生,民力所集,天地资财的生产每年有定量,只能是有节制的索取,才用之不缺。
“如今,世荣是一年征十年的赋税;用万民的生命来换取他一人之荣耀。他只是图广取博敛之功,而不顾百姓的困苦死活;上下交征,锱铢必取。视百姓如仇敌,只能加深人民对国家的怨恨。如果不考虑国家长远利益,只尽快的谋取眼前的效果,任意搜刮,不愁什么东西得不到。然而,生财的基础没有了,搜刮钱财的方法又有何用?将会看到人民因此而凋敝,国家因此而空虚,其安危利害真是说不尽。
“卢世荣任职以来,已一百多天了,察验其事迹,其罪恶已十分明显。今将他所言与所行不符合事略举几件:开始说他能使钞法不受到破坏,但今天钞币已成一张无用废纸;开始说他能使百物价贱,而今百物翔贵;开始说增课税三百万锭不取于民,而今却是强迫诸路官府包认所增课税;开始说他能使百姓快乐,而今所作所为,无不是破坏法制,侵害百姓。若不及早改变这种情形,必自取其祸。若不防患于未然,到头来大祸临头,那时挽救也来不及了。
“臣也知道依附权臣,则可望得到荣誉宠信,违背重臣的意图则祸患不测;闭口不言,明哲保身,也不是做不到。但正因事关国家存亡,关系不浅,臣深为担忧,经再三考虑,不得不说。”
世祖看了这个奏章,派人把天祥与世荣都召来上都,当面质问。他们到达上都,宦官传旨:将世荣捆绑于官门外。第二天,天祥又在世祖面前讲了许多前所未讲的事,帝认为都对,将世荣处斩。五月,朝廷列举天祥随大军渡江及平定兴国、寿昌民变之功,进升官秩五品,升为吏部郎中。
二十三年四月,授治书侍御史。六月,命清理湖北湖南行省钱粮。天祥至鄂州,立即上疏弹劾平章政事岳(要)束木之凶暴不法。这时桑哥窃取政权,与岳(要)束木联姻。岳(要)束木为桑哥爪牙,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天祥,欲置天祥于死地,在狱中关押了四百多天,直到至元二十五年正月才获释。二十八年,升为行台侍御史。不久,因病辞职归家。三十年,授燕南河北道廉访使。
元贞元年(1295),改任山东西道廉访使。当时,全国各地盗贼蜂起,而以山东为多,朝廷寻求平息方略。天祥上书,分析了反叛发生的原因,除天灾造成饥荒外,还有是由于连年战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无限制地征收课税,刑法紊乱等等所致。朝廷平息反抗的方略是实行大赦。他认为这不是个好的方略,只是对一些小人有好处。他们杀了人,理应受到严惩,而朝廷却加恩释放。这些人早晨释放,晚上又会行凶打劫,既不感朝廷之恩,又不畏国家之法,不能使他们凶恶的本性善化。制服他们唯一的方略是严刑酷法。他提出了一些平息“盗贼”的办法,皆切于时用。他在山东严督当地官府捕获大批“盗贼”皆杖杀之。其余逃亡到别处的,进行追捕,南至汉、江二千余里,皆被擒获,无一幸免,于是东方的群“盗”平息。
平阴县女子刘金莲,以妖术惑众,所到之处,官府为她建立神堂,一般百姓都去求福。天祥对同僚说“:此妇人以神怪惑众,其声势如此之大,如果有狡猾之徒来帮助她,仿效汉代张角、晋代孙恩,号召起事,必成大害。”于是把这个妇人逮捕起来,当众施以杖刑。天祥认为山东宣慰司无事可做的官太多了,应罢黜一些,于是向朝廷劾奏这些官吏的贪暴不法行为。但他裁减官员的建议未得到采纳,因此他便在任满之后辞去了。
大德三年(1299)六月,天祥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但因病未就任。受到冤枉的人往往到他家中来伸冤,天祥因自己不在任而推辞了。大德六年,升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上书论朝廷征西南夷事,其中说:
“兵有不得已而用者,也有不当用而用者,不当用而能不用,则可保持兵力的强大,以备不得已时而用,这就是善用兵之法。去年,行省右丞刘深远征八百媳妇国,这就是不当用而用。八百媳妇是个蛮夷小邦,远在云南西南数千里之外,其地是偏僻无用之地,其人是愚昧无知之人。攻取它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取也无害处。
“刘深欺上骗下,帅兵征讨,经过八番之地,恣意横行,恃其武力,虐害居民,致使各地居民反叛。深既不能平定叛乱,反而受到反叛者的牵制,结果是军中乏粮,人自相食。毫无办法只得仓惶退走,以致大败,深弃众逃亡,军士损失十之八九,失地千余里。朝廷又发陕西、河南、江西、湖广四省诸军,令刘二拔都统领,再度征讨,以图收得失地,湖北、湖南大量征调民夫运送军粮,至播州交纳,共二十余万人。当此农忙之时,兴此大役,把贫困百姓强迫运粮于数千里外,来回之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即或把米全部运到,然数万军士只仰赖于这一次运去的米粮,以后又当如何?
“近来访问西征败回的士卒及将校,才知西南这遥远蛮夷之地,山岭重重,丛林深谷,大军所经过的道路,窄处仅能走一人一骑,上如登天,下如落井。在这样不利的地理条件下,若贼据险袭击,我军虽多也难以应战。再加上毒雾烟瘴,都可伤人。群蛮知大军将至,如果实行清野,远远逃遁,堵截险要之地,使我军进不得退不得,附近又无粮食可取,士兵饥饿,病疫死亡,将有不战自困之势,不能不令人深为忧虑。
“而且自征伐日本、占城、交趾、爪哇、缅国以来,已近三十年,未曾见有一尺土地一个百姓归附我天朝,而我朝所费钱财,所损士卒,不可胜计。去年西征与今年的再度西征又有什么两样。前车之鉴不远,并非难以看到。劳军扰民,无休止之日,刘深一人为其祸根。
“又听说八番罗国之人,受征西军的侵害,抛弃他们的职业,相继反抗或逃亡,对刘深恨入骨髓,都要分食其肉。人们内心恨他,上天也憎恶他。望朝廷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早将刘深正法,向西南蛮夷再降明诏,表示圣朝数十年对他们抚养之恩,自今再不会有远征之役。他们自然会归顺天朝。过去大舜退兵而苗族来归顺,赵充国不战而羌人安分守己,这些事载在经传之中,为后代万世效法。
“为今之计,最好是驻兵于靠近西南蛮夷地方的我边境之内,使水运交通达于远近,内地或用盐引茶引,或用钱钞来增价购买军粮;而且法令严明,官不失信。这样就可使米船沿江而上运至边境,军粮自足,百姓也不受侵扰,达到内安根本,外固边防的目的。以我镇静之师,防御蛮夷的侵犯,恩威并施,久而久之,他们会渐渐驯服,这才是万全之策。如果说大军已出,欲罢不能,那也要考虑关系之大小,战事之成败,慎重而行。那里的少数民族,有各种各类,现在聚集者,都是乌合之众,必无同心长期与我为敌之理。但若我进攻得急,他们会相互救援,缓攻则相互猜疑,我们要施离间计,使他们相互为仇,等到有机可乘之时,再命诸军分路进攻。对于顺服者,予以宽大,抗拒者,武力镇压,恩威并用,易获功效。若舍恩用威,蹈刘深之覆辙,恐将来之忧患更甚于今日。”
天祥的奏章没得答复,他便托病辞官。
大德七年,召天祥入朝,拜为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八月,发生地震,河东尤为厉害,朝廷下诏,征询消灾之道。天祥上章说这是因为阴阳不和,天地位置不正,而这些都是人事失宜所造成的。执政者认为这话太直,不敢转呈皇帝。
天祥自奉诏还京,时达一年之久,未曾见到皇帝以表示他忠君之心,常郁郁不乐,又不愿空领俸禄,于八年正月称病辞官而去。到了通州,中书省派人去追留。他还是不肯回朝。皇帝闻知,赐钞五千贯,派专官护送回家。九年五月,拜为中书右丞,参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五次派人送去任命诏书,他都以年老为由,不肯接受任命。至大四年(1311),仁宗即位,又遣使去召他回朝,他还是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辞谢。延。。三年(1316)卒于家,终年八十七岁。赠推忠正义全德佐理功臣、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刘宣字伯宣,其先祖本潞州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宣禀性沉静刚毅,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自幼好读书,有治理国家的大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刘宣,很器重他,回朝举荐任中书省官员。宣在闲暇时去听国子祭酒许衡讲解理学。后任命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
至元十二年(1275),刘宣入朝任中书省户部郎中,后改任行省郎中。随丞相伯颜、平章阿术统军平定江南,多出谋划策。伯颜命宣回朝呈进捷报,世祖召见他,询问南征情形,宣的回答使世祖很满意,赐器物冠服以表示对他的嘉奖。
江南平定后,命宣去淘汰江淮一些无事可做的官员,他对官员去留的处理,均合公论。宣受命任松江知府,不久改任同知浙西宣慰司事。为官五年,其名声政绩都称著于世。升为江淮行省参议,再升为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三年,宣入朝为礼部尚书,其后转为吏部尚书。朝廷将要征伐交趾,宣上书劝阻,书中说:“连年征讨日本,百姓抱怨,官府烦扰,今春停止征讨,江浙军民欢声如雷。安南小邦,臣服于中国已有若干年了,每年来朝贡,从未过期。边帅生事兴兵,交趾人逃入海岛,使我大军征讨无功,损兵折将。今又下令再征,人们听此消息,莫不恐惧。自古用兵必先看天时如何,中原平川之地,还要避暑,交广炎热瘴疠之地,毒气害人甚于兵刀。今令诸道兵马于七月会师静江,那时到了安南,病死的人一定不少,遇敌又如何应战。交趾无粮,水路难通,无车马牛畜驮运,只靠人力。一夫担米五斗,除往返自食外,官仅得其半;如运十万石粮,用民夫四十万人,只供一二月之用。除军粮外,还要搬运其他军需品,总共要五六十万人。广西、湖南调度频繁,民多离散,就是每户都来服役也是不够的。何况湖广邻近交趾地方,溪洞寇盗很多,大兵一出,万一奸人乘虚作乱,难以应付。何不与交趾军中之识事体的军官,共同商议一万全之策,否则将再蹈上次征讨交趾的覆辙。”
朝廷又要东征日本,宣又上书说:“近又决定设置征东行省,再次出兵日本。这场战争关系到我国家之安危。唆都建议讨伐占城,海牙提出南征交趾,三五年内,湖广、江西供应船只、军需、粮草,官民都大受骚扰,致使广东群盗并起。我军远涉江海瘴疠之地,士卒死伤过半。交趾与我国接壤,只是一个小国,遣亲王领兵深入,未见报功,唆都被杀,自遗羞辱。而日本与我隔着海洋,相距万里,国土辽阔,非占城、交趾二国可比。如今出征,兴师动众,冒着危险,即或不遇飓风,可到彼岸,而倭国地广,人口众多,他们大军四集,我军无援,万一不利,就是再发救兵,能飞渡过去吗?隋朝伐高丽,三次大举进攻,都失败而还,丧师百万。唐太宗以英武自负,亲征高丽,虽夺取数城而还,但也很后悔。而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处陆地,离我中原不远,隋唐两代尚不能征服,何况日本远在海中,与中国相离万里,又岂能征服!”世祖认为他说得有理,加以采纳。
至元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授行台御史中丞。当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恣意横暴,常怕台臣弹劾他的罪行,尤其忌恨刘宣。有天,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出建康城检阅军船,御史们都随从。有人用军船载运带草,御史张谅盘问,知行省官所派遣,便到扬州去进行核实。忙古台大怒,立即图谋报复。御史大夫之父在该郡为官,随即被弹劾。忙古台派人去建康,窥视御史台在处理御史大夫父亲中的错误。台臣知道后都害怕,暗中去向忙古台求和解,只有宣不去。忙古台更加恨他,罗织罪名将宣之子下狱,又令建康酒务、淘金等官及录事司官员,诬告行台破坏粮食的输送,报告朝廷,必欲置宣于死地。朝廷派官员二人来审理其事,宣及御史六人都被捕。九月初一日,宣自杀。刘宣自杀前,曾把一封书信交给侄子刘自诚,其中表示他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决心。另处还有一篇列举忙古台罪状的公文。读者为之悲愤。
宣自杀后,行省报告了朝廷,以为他是畏罪自杀。然宣为人忠义,注重节操,为世人所尊重。直到延。。四年(1317),其侄子自持把宣死的前因后果通过御史台上报朝廷。朝廷赠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太原。父何瑛,在金朝为官,授明威将军。金亡后迁家于广平。
荣祖体貌魁伟,额上有红色纹,如两棵树,背突出,看相的说他将来会做大官,而且长寿。何家世代为吏,荣祖也熟悉官府之事。他由中书省的一个属吏而升为御史台都事。这时阿合马当政,在其家中设立总库,收纳四方之物,而称之为“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对此进行了弹劾。阿合马知道这是何荣祖出的主意,奏请调荣祖为左右司都司,把他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不久,御史台任荣祖为治书侍御史,升为侍御史。又调任山东按察使,阿合马的阴谋未能得逞。
帖木剌思贪赃枉法,为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对付的办法。恰巧这时济南有人告发谋反事,唐卿察觉此是诬告,把起诉人的状子烧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纵了谋反者,于是逮捕了数十人。但此案长期不能判决。朝廷命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去审理。他们了解事情的真象后,荣祖主张判诬告之罪,祯与仁杰认为对诬告者只判失口乱言之罪,荣祖不同意。不久,荣祖调任河南按察使,祯与仁杰终以失口乱言之罪,对诬者处以杖刑,释放被株连的人,唐卿所蒙之冤得以昭雪。
平凉府报告说,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欲将此事上报朝廷,刚好荣祖来任行省参政,阻止他们上报,他认为“: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去的人都是奴隶,今闻江南已平,回去找自己家而已,可发文逮捕回来就是了。”后查明这些人果是奴隶,把他们交还给主人。荣祖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辞不赴任。又拜御史中丞,出京任山东东西道按察使。后召入朝为尚书参知政事。
桑哥专政,迫切地搜刮钱粮,人人受害。荣祖多次奏请停止,世祖不听从,畿内之民受害尤甚,荣祖又多次向皇帝报告畿内人民困苦,请求免去赋税。同僚劝他再不要去劝谏了,荣祖执意不肯,不怕违背圣上旨意,不签署有关公文。不过一月,桑哥的害民之弊为大家所共知。世祖这才想起荣祖过去所说的那些话,召他来问解救的办法。荣祖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在年终时对征收钱粮情形进行考核。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以后长期实行。朝廷赐他钞一万贯以资奖励。荣祖陈奏朝廷内外官员规则,以纠正弊病。但为桑哥所压制,不能实行。荣祖与桑哥既意见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荣祖为集贤大学士。不久,起任尚书右丞。
桑哥倒台后,改荣祖为中书省右丞。祖荣奏请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他上书说“:国家财用不可不足,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今管理财政的人,不顾人民之困苦,谈政治者不规划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应当任用的人总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却总是少。总之,中书省及各部为国家基础所在,必须选拔有才干者任用。按察司虽监督一道之政务,而其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抚该道百姓,如果还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台则应派官去考核,尽量做到于政有益。”世祖深以为然。荣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朝廷诏令他不必负责具体事务,只是参预中书省商定政务,领取俸禄。不久,拜荣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参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发生水旱灾害,他以此为由,请求罢职,朝廷未准。
荣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书早已完成,现在奏请诏命元老大臣审订。还未来得及颁行,因其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他辞职回到广平,年七十九岁卒。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身为大官,却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皇后闻知,赐上等饮具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让他买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洁。其著述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幼读书,在同辈中以才气称著。世祖为太子时即闻其名,召入府做顾问。世祖即位,始建中书省和各部,令思济掌管朝臣的奏书。世祖认为京兆是国家重镇,命廉希宪等巡察陕西行中书省,思济同去,多出谋划策。中统三年(1262),诏令诛王文统,召廉希宪入中书省。思济也回朝,仍掌管奏书,事无巨细,皆按章办理,深为姚枢、许衡所器重。
阿合马入中书省,其位在希宪之下,深以为耻,总是想任意行事,而希宪坚持不从。希宪离职后,省臣都惧怕阿合马,早晨集会,都不敢向前,惟独思济手持公文去见他。阿合马在希宪座位上签署,思济指出“:这不是你的座位。”阿合马怒目而视,众为他担心,而思济神色自若。授任为右司都事,随希宪巡视山东。不久召还。
至元五年(1268),命中书省总理政务,御史台监察百官,一时官吏的降升和选拔重用、典章制度,多是由思济草拟制定的。后历任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政绩卓著,拜监察御史。阿合马设立尚书省,其权在中书省之上。陈思济、魏初等弹劾阿合马的不法行径,帝命近臣去加以查证。御史各以一些不重要的事来陈奏,只有思济厉声说道:“御史是言官,而不是为诉讼做辩护而设!”拂袖而去。授奉训大夫、沁州知州,他为政简要,不务苛刻。升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奉命审定刑事案件。桐庐有一囚犯,瘦弱得快死了,思济放他回家,到期来听候判决。囚犯向他拜谢道:“久闻公之名,若不早日判决,恐我性命难保。”他审阅这囚犯的档案后,认为无罪,把他释放了。转任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该地区官吏进行勒索,百姓承受不住国家赋役,他全部予以免除。调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母亲去世,他辞官归家守孝。
至元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浙西大水,人民啼饥号寒,而浙东仓廪充实,思济即将浙东仓中之粮运到浙西进行赈济,中书省奏报其事,世祖认可。浙东大旱,思济为民祈雨,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两淮盐课不足,思济革除奸弊,发展贸易通商,每年盐课也充足了。升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后改任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威势赫赫,选取淘金户三千户,搜括民田,思济极力上书制止。后历升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大德五年(1301)冬病逝,终年七十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姚居实,因避兵难而迁全家于雁门。天福幼读春秋,明了君臣大义。长大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1268),朝廷设立御史台,以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即拜为监察御史。天福常在朝廷上当面弹劾权臣,世祖嘉奖他的直率,赐名巴儿思,意思是不畏强悍,如虎一般,厚加赏赐以表彰他对朝廷的忠心。天福说“:臣的职责就是弹劾臣僚们的错误。惟恐辜负了圣上给我的俸禄,怎敢再贪优厚赏赐而加重臣的罪过?”
当时,御史台有二御史大夫,意见不能统一,工作反而不好办,天福以“一蛇二首,不能寸进”的比喻,劝世祖上设一个御史大夫。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天福巡察畿内,有个朝廷派来的使臣欺压百姓,索取贿赂,天福身着便服进行调查,得其罪状,奏请朝廷将他斩首示众,豪强怕他,畏服于他。
至元十二年,朝廷废除各道按察司,天福对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说“:按察司的设立,是为了广泛听取意见,防止非常事件的发生,意义深远,不只是纠正官吏的错误而已。”大夫大吃一惊地说“:若非公提醒,几乎误了大事。”连夜入世祖卧室转奏天福的意见,世祖也明白过来,下诏恢复各道按察司。权臣对此很不高兴,降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天福辞不就任,后起任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这时,北边用兵,军饷的输送又多又急,河东人民苦于运输的力役。天福深怕人民会因此而闹事,弹劾执政者失策,奏请停止征发运输劳役。召天福入朝,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授嘉议大夫、淮西道观察使。淮甸是军事要地,屯驻在那里的将吏侵害百姓,天福一律清除,人民大喜。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省臣贪赃事数十件,报告朝廷。二十年调为山北道按察使。该地百姓不知务农,天福教导他们种庄稼,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给他建生祠祝福,刻碑文记其事绩。二十二年,入朝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京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再度任淮西按察使,惩处大奸一人,没收其家产。
二十八年,桑哥倒台,其党羽在平阳较多,任天福为平阳总管。他在此任上,进行清查惩处。不久拜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其母亲年迈,辞职。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改变驿站所需财力的来源,减轻人民的负担。其办法得到朝廷认可,并广泛推行于其他各地驿站。
大德二年(1298),授江西行省参政,因病辞职。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使京畿地区得到很好的治理,为后来的府尹树立了榜样。六年,病卒,享年七十三岁。
许国祯字进之,绛州曲沃人。祖父许济,在金朝曾任绛州节度使,父许日严,曾任荣州节度判官。祖、父都曾以医为业。
国祯精通经史,尤其精于医术。金末,为避战火而居住于嵩州永宁县。蒙古军占领河南后,国祯回到太原。世祖在即位前,把国祯作为医生召到翰海,从此留下来掌管医药。庄圣太后有病,经国祯诊治,不久即愈。当时太后年五十三岁,赐国祯白金五十三锭。伯撒王妃患眼病,有医生用针疗,不仅没治好,反而使王妃失明,世祖大怒,要判这个医生死罪,国祯从容谏劝道:“他的罪应当处死,但考察其原因是内心紧张。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敢再来医治。”世祖明白了,夸奖道:“以国祯之耿直,可做谏官。”宗王昔班多次请求将国祯拨归于他属下,世祖同意,国祯不愿意,他说:“国祯蒙殿下提拔,发誓要尽心报答,不敢再去侍奉别人。”终于未去。
世祖饮白马乳过度,得足疾,国祯奉进的药味苦,世祖不愿喝,国祯劝道“: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仍未服,随后足疾复发,召国祯诊治,对他说:“不听你的劝告,果然旧病复发。”国祯又进一步谏言“:良药苦口已经明白了,忠言逆耳还愿陛下多加留意。”世祖大喜,赐他七宝马鞍。
宪宗三年,国祯随大军征云南,参与机要,朝夕不离宪宗左右。九年,世祖领军围攻鄂州,俘宋人数百,诸将要把他们全部活埋,国祯极力请求止杀凶暴者,其余释放。班师时,招纳归降百姓数十万口,但严重缺粮,沿途饿倒。国祯请发蔡州所储军粮赈救。
世祖即位,根据国祯过去的功劳,授他为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1266),改授金虎符。十二年,升为礼部尚书。国祯曾上书建议慎重收支财赋,禁止违制的服装,公布法律,加强武备,设立谏官,建立学校,规定朝廷礼节仪式,多被采纳施行。他向朝廷举荐的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士人也敬重他。世祖对国祯说:“朕昔日出征,共度艰难的,只有卿等数人还在。”于是拜为集贤大学士,进阶光禄大夫。每次进见,世祖叫他许光禄而不呼其名,因此朝廷内外诸王大臣都称他许光禄。又升为翰林集贤大学士。终年七十六岁。当时,大臣去世,除非有大功大德之人,一般是难以得到赠谥的,而对国祯却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宪”后加赠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追封蓟国公。
即其家问之。特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食其禄终身。赠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僖简。
<b>部分译文</b>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
祐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 祐为该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套。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祐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 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虐,而唯有祐以清廉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1265),调任南京治中。河南东部发生蝗灾,以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令百姓捕捉。 祐到灾区视察后提出:“捕蝗恐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已熟,不如早开镰收割,可省捕蝗的劳力。”有人说请示上级,不可擅自做主。 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即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
至元三年,朝廷赐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 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进行祭祀。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曾上书世祖,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本”:一为太子是国本,应早立太子;二为中书省是行政之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曰人材是治国之本,应慎重地选拔人材。这些意见虽未完全被采纳,但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 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祐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欲奏请升中书右丞相安童为太师,实际上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却又怕 祐反对,因而企图以进祐为尚书省参知政事的官职来拉拢他。在讨论中,祐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的,不可废止;三公本为古代官制,今徒有虚位,不必设。废中书省的事就此结束。阿合马恼怒 祐违反了他的意图,把他调出京外任佥中兴路行尚书省事。西凉隶属于永昌王府,该地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人诬陷,王欲逮捕法办, 祐竭力为他们申辩。王虽大怒,而祐的辩护更强,王终于醒悟。二人皆免罪,认为祐是他们“再生父母”
朝廷大举伐宋,派 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祐来,都出来应征。十三年,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祐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 祐追捕则逃入宋朝境内。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祐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
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 祐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江浙父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 祐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陈天祥字吉甫,陈祐之弟,因兄在河南做官,他便把全家由宁晋迁到洛阳。天祥年少时就列入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1262),李王。。在济南反叛,联络宋军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按规定授天祥为千户,令他屯兵三汊口以防御宋兵。李王。。之乱平定后,他罢职归家,住于偃师南山中,有田百余亩,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所住地方靠近缑氏山,因号“缑山先生”起初,天祥并不好学,其兄。。也不认为他有什么奇才,几年以后,天祥将所写的诗献于。。,。。怀疑是别人代写的,同他交谈,知他在研究经史,学识渊博,大为称赞。
至元十一年(1274),始任从仕郎,后历任郢州、复州招讨司经历,随元军渡江伐宋,由于熟知兵法,深为行省参政贾居贞所器重。
至元十三年,兴国军因没收民间兵器而遭民众的强烈反抗,行省命天祥暂管兴国军的政事。天祥领军士十人至兴国军境,在离城近百里地方停了两天才入城,父老来拜见,天祥告谕他们“:捍卫乡井确实不可没有兵器,地方官吏收得过多,所以造成乱子。今准许你们自备兵器以自卫,你们以为如何?”百姓都说这样很好。他将此事上书给行省说“:镇压奸邪,应当以巩固根本为主,若内无力防御,则外边会有奸邪之人乘机捣乱,这是必然之理。此次为乱正是由于处置失当,防内轻外所造成的。凡在本军境内之人,平时手无寸铁尺杖,让奸人得以乘机造乱,公私同受其害。今兴国军又遭到破坏,十分虚弱,若军民相防而不相信任,岂只担心外寇入侵,恐怕内部军民相互为敌。莫如推心置腹,相互信任,戮力同心,祸福同当,把人民看作自己人,把兵看作自己的兵,平乱防奸,莫不可行。希望对百姓宽容些,然后对他们提出要求。”行省接受他的意见并授以自行处置之权。天祥的一切措施都符合百姓的愿望,于是流亡在外的人相继回来,以致邻郡的百姓也移居到兴国军来。天祥加以组织,以十家为一甲,十甲设一长,废除对兵器的禁令,从民自便。于是人心安定,军队士气也振作起来了。借民兵之力,不杀一人便收降了李必聪山寨。其他山寨见此情形也各自散去,境内安定无事。
当时州县官吏还有未给俸禄者,天祥自行规划,按月发给,以便防止他们的贪污行为,使百姓不受侵害。邻近分宁县发生民变,刺探情报的常到兴国军,官吏请天祥下令逮捕,天祥说:“分宁县是因为官吏贪污暴虐而激起民变。今我军及所属三县,官吏不侵害百姓,百姓安居乐业。让那些刺探情报的人去把我们兴国军的情形告诉他们同党,这样,谍报员反而为我所用了。”分宁人民反抗失败,逃入兴国军境内者有数千人,天祥发给他们口粮,告诫本军百姓不要侵害他们,这些人都得以保全性命而归,对天祥无不服其威信。
一年后,朝廷把兴国军改为兴国路,接替天祥为兴国路总管的人,完全改变天祥的政策,严厉制裁隐藏兵器的人。所以天祥离开后不久,兴国又发生民变,邻近的寿昌府及大江南北的各县城,叛民乘势杀死守将,响应兴国人民的起义。当时刚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镇压,在樊口兵败身亡。黄州叛民扬言要攻阳罗堡,鄂州官府大为震惊。忽都帖木儿胆怯不敢出兵,天祥对居贞说“:阳罗依山建垒,素来防备严密,彼若来攻,对我们有利。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我官军居高恃险,这些乌合之众来攻,不到两三天便多伤亡,逃者会十之八九。到那时我们再出精兵袭击,只有跑得快的才得免死。乘此一胜,则大势已定。然后再攻取黄州、寿昌,如摧枯拉朽。”居贞深以为然,而忽都帖木儿还犹豫不决。闻叛民到了阳罗堡,居贞忙引兵前去迎战,屯兵于青山,第二天大败叛军,这一切完全符合天祥的预料。
行省闻民变,将鄂州城中的南人一律逮捕起来,准备大屠杀,以防他们为叛军内应。居贞想拯救鄂州南人而又做不到。天祥说:“鄂州南人,与叛军本无关系,杀他们不过是要夺他们的财产而已。”极力劝阻行省官员,将被捕的平民全部释放。派天祥去暂管寿昌府政事,给他二百兵卒。寿昌叛民听说官军来了,都离开寿昌城去恃险自保。天祥知寡不敌众,武力镇压是不行的,便派人去向他们说明利害祸福,劝他们各归田里,只将为首者毛遇顺、周监在鄂州市斩首示众。获得金二百两,打听到是鄂州商人的东西,物还原主。
二十一年三月,天祥拜为监察御史。右丞卢世荣因搜刮民财有功,升为执政大臣,其权力压倒一切。御史中丞崔。。弹劾他,世祖大怒,要将崔。。法办。世荣因而更加气焰嚣张。左司郎中周寅戈,在议论政事时略表示一点不同意见,世荣便诬他违法,奏请令杖一百,然后处斩。于是朝廷大小官员都吓得不敢讲话。二十二年四月,天祥上书,痛斥世荣的奸恶:
“卢世荣素无文才,也无武功,只知用他经商所赚来的钱来巴结权臣以求做官。他将贪污的大量财物送至权臣家中,还不够,又立下欠银一千锭的文契,于是能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而为江西榷茶转运使。上任以后,专门贪污钱财,动以万计。其隐藏于家内者固然难列举出来,只就已暴露出来可以统计的有:钞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锭,金二十五锭,银一百六十八锭,茶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八引,马十五匹,玉器七件,还有许多其他物品。这是已经追究而交纳及未交纳现尚在追查之中者。
“如今,他竟不痛改前非,而是更加猖狂,以苛征百姓为自安之策,以向百姓诛求为升官的阶梯,他怀有贪求无厌之心,广泛搜刮民财之计。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其职位虽在丞相之下,而朝廷大权实是由他专擅。他是以盗贼之心来掌握宰相之权,不仅祸殃于当代,也恐怕会取笑于将来。朝廷相信他的谎言,使他居于相位,名为试用,实际上是授他以实权。其才能其行为都丝毫没有值得一提的。这些事都足以表明试用的结果如何。如果还要试用,只能让他去做别的官,宰相之权岂可轻易授给他。主宰天下,如同制作锦缎,能不能制作,先用布帛做试验,如果不成功损失也不重。今把相位做贤愚试验,如同把一幅美丽的锦缎去考核匠人的工艺能力,把美好的东西毁坏了,将追悔莫及。
“国家与百姓的关系,如同身体,民是国家的血气,国家是民的体肤,只有血气充实才体肤康强,若血气损伤则体肤就会羸弱多病,未有消耗血气而能使体肤健康的。所以说,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道理就是这样。春秋时代,鲁哀公要向百姓多征赋税,请教于有若,有若说‘:百姓丰衣足食,你做君王的怎么会不足;百姓不足,君王又怎能足。’由此可见,民必须减轻赋税然后能足,国家必须是在百姓丰足之后才能富强。书经说‘:民为国家之本,根基巩固了国家才能太平。’考察历史,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听说因百姓富裕安宁而导致国乱的,也没听说因百姓贫穷而国家太平康乐的。资财本土地所生,民力所集,天地资财的生产每年有定量,只能是有节制的索取,才用之不缺。
“如今,世荣是一年征十年的赋税;用万民的生命来换取他一人之荣耀。他只是图广取博敛之功,而不顾百姓的困苦死活;上下交征,锱铢必取。视百姓如仇敌,只能加深人民对国家的怨恨。如果不考虑国家长远利益,只尽快的谋取眼前的效果,任意搜刮,不愁什么东西得不到。然而,生财的基础没有了,搜刮钱财的方法又有何用?将会看到人民因此而凋敝,国家因此而空虚,其安危利害真是说不尽。
“卢世荣任职以来,已一百多天了,察验其事迹,其罪恶已十分明显。今将他所言与所行不符合事略举几件:开始说他能使钞法不受到破坏,但今天钞币已成一张无用废纸;开始说他能使百物价贱,而今百物翔贵;开始说增课税三百万锭不取于民,而今却是强迫诸路官府包认所增课税;开始说他能使百姓快乐,而今所作所为,无不是破坏法制,侵害百姓。若不及早改变这种情形,必自取其祸。若不防患于未然,到头来大祸临头,那时挽救也来不及了。
“臣也知道依附权臣,则可望得到荣誉宠信,违背重臣的意图则祸患不测;闭口不言,明哲保身,也不是做不到。但正因事关国家存亡,关系不浅,臣深为担忧,经再三考虑,不得不说。”
世祖看了这个奏章,派人把天祥与世荣都召来上都,当面质问。他们到达上都,宦官传旨:将世荣捆绑于官门外。第二天,天祥又在世祖面前讲了许多前所未讲的事,帝认为都对,将世荣处斩。五月,朝廷列举天祥随大军渡江及平定兴国、寿昌民变之功,进升官秩五品,升为吏部郎中。
二十三年四月,授治书侍御史。六月,命清理湖北湖南行省钱粮。天祥至鄂州,立即上疏弹劾平章政事岳(要)束木之凶暴不法。这时桑哥窃取政权,与岳(要)束木联姻。岳(要)束木为桑哥爪牙,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天祥,欲置天祥于死地,在狱中关押了四百多天,直到至元二十五年正月才获释。二十八年,升为行台侍御史。不久,因病辞职归家。三十年,授燕南河北道廉访使。
元贞元年(1295),改任山东西道廉访使。当时,全国各地盗贼蜂起,而以山东为多,朝廷寻求平息方略。天祥上书,分析了反叛发生的原因,除天灾造成饥荒外,还有是由于连年战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无限制地征收课税,刑法紊乱等等所致。朝廷平息反抗的方略是实行大赦。他认为这不是个好的方略,只是对一些小人有好处。他们杀了人,理应受到严惩,而朝廷却加恩释放。这些人早晨释放,晚上又会行凶打劫,既不感朝廷之恩,又不畏国家之法,不能使他们凶恶的本性善化。制服他们唯一的方略是严刑酷法。他提出了一些平息“盗贼”的办法,皆切于时用。他在山东严督当地官府捕获大批“盗贼”皆杖杀之。其余逃亡到别处的,进行追捕,南至汉、江二千余里,皆被擒获,无一幸免,于是东方的群“盗”平息。
平阴县女子刘金莲,以妖术惑众,所到之处,官府为她建立神堂,一般百姓都去求福。天祥对同僚说“:此妇人以神怪惑众,其声势如此之大,如果有狡猾之徒来帮助她,仿效汉代张角、晋代孙恩,号召起事,必成大害。”于是把这个妇人逮捕起来,当众施以杖刑。天祥认为山东宣慰司无事可做的官太多了,应罢黜一些,于是向朝廷劾奏这些官吏的贪暴不法行为。但他裁减官员的建议未得到采纳,因此他便在任满之后辞去了。
大德三年(1299)六月,天祥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但因病未就任。受到冤枉的人往往到他家中来伸冤,天祥因自己不在任而推辞了。大德六年,升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上书论朝廷征西南夷事,其中说:
“兵有不得已而用者,也有不当用而用者,不当用而能不用,则可保持兵力的强大,以备不得已时而用,这就是善用兵之法。去年,行省右丞刘深远征八百媳妇国,这就是不当用而用。八百媳妇是个蛮夷小邦,远在云南西南数千里之外,其地是偏僻无用之地,其人是愚昧无知之人。攻取它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取也无害处。
“刘深欺上骗下,帅兵征讨,经过八番之地,恣意横行,恃其武力,虐害居民,致使各地居民反叛。深既不能平定叛乱,反而受到反叛者的牵制,结果是军中乏粮,人自相食。毫无办法只得仓惶退走,以致大败,深弃众逃亡,军士损失十之八九,失地千余里。朝廷又发陕西、河南、江西、湖广四省诸军,令刘二拔都统领,再度征讨,以图收得失地,湖北、湖南大量征调民夫运送军粮,至播州交纳,共二十余万人。当此农忙之时,兴此大役,把贫困百姓强迫运粮于数千里外,来回之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即或把米全部运到,然数万军士只仰赖于这一次运去的米粮,以后又当如何?
“近来访问西征败回的士卒及将校,才知西南这遥远蛮夷之地,山岭重重,丛林深谷,大军所经过的道路,窄处仅能走一人一骑,上如登天,下如落井。在这样不利的地理条件下,若贼据险袭击,我军虽多也难以应战。再加上毒雾烟瘴,都可伤人。群蛮知大军将至,如果实行清野,远远逃遁,堵截险要之地,使我军进不得退不得,附近又无粮食可取,士兵饥饿,病疫死亡,将有不战自困之势,不能不令人深为忧虑。
“而且自征伐日本、占城、交趾、爪哇、缅国以来,已近三十年,未曾见有一尺土地一个百姓归附我天朝,而我朝所费钱财,所损士卒,不可胜计。去年西征与今年的再度西征又有什么两样。前车之鉴不远,并非难以看到。劳军扰民,无休止之日,刘深一人为其祸根。
“又听说八番罗国之人,受征西军的侵害,抛弃他们的职业,相继反抗或逃亡,对刘深恨入骨髓,都要分食其肉。人们内心恨他,上天也憎恶他。望朝廷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早将刘深正法,向西南蛮夷再降明诏,表示圣朝数十年对他们抚养之恩,自今再不会有远征之役。他们自然会归顺天朝。过去大舜退兵而苗族来归顺,赵充国不战而羌人安分守己,这些事载在经传之中,为后代万世效法。
“为今之计,最好是驻兵于靠近西南蛮夷地方的我边境之内,使水运交通达于远近,内地或用盐引茶引,或用钱钞来增价购买军粮;而且法令严明,官不失信。这样就可使米船沿江而上运至边境,军粮自足,百姓也不受侵扰,达到内安根本,外固边防的目的。以我镇静之师,防御蛮夷的侵犯,恩威并施,久而久之,他们会渐渐驯服,这才是万全之策。如果说大军已出,欲罢不能,那也要考虑关系之大小,战事之成败,慎重而行。那里的少数民族,有各种各类,现在聚集者,都是乌合之众,必无同心长期与我为敌之理。但若我进攻得急,他们会相互救援,缓攻则相互猜疑,我们要施离间计,使他们相互为仇,等到有机可乘之时,再命诸军分路进攻。对于顺服者,予以宽大,抗拒者,武力镇压,恩威并用,易获功效。若舍恩用威,蹈刘深之覆辙,恐将来之忧患更甚于今日。”
天祥的奏章没得答复,他便托病辞官。
大德七年,召天祥入朝,拜为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八月,发生地震,河东尤为厉害,朝廷下诏,征询消灾之道。天祥上章说这是因为阴阳不和,天地位置不正,而这些都是人事失宜所造成的。执政者认为这话太直,不敢转呈皇帝。
天祥自奉诏还京,时达一年之久,未曾见到皇帝以表示他忠君之心,常郁郁不乐,又不愿空领俸禄,于八年正月称病辞官而去。到了通州,中书省派人去追留。他还是不肯回朝。皇帝闻知,赐钞五千贯,派专官护送回家。九年五月,拜为中书右丞,参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五次派人送去任命诏书,他都以年老为由,不肯接受任命。至大四年(1311),仁宗即位,又遣使去召他回朝,他还是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辞谢。延。。三年(1316)卒于家,终年八十七岁。赠推忠正义全德佐理功臣、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刘宣字伯宣,其先祖本潞州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宣禀性沉静刚毅,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自幼好读书,有治理国家的大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刘宣,很器重他,回朝举荐任中书省官员。宣在闲暇时去听国子祭酒许衡讲解理学。后任命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
至元十二年(1275),刘宣入朝任中书省户部郎中,后改任行省郎中。随丞相伯颜、平章阿术统军平定江南,多出谋划策。伯颜命宣回朝呈进捷报,世祖召见他,询问南征情形,宣的回答使世祖很满意,赐器物冠服以表示对他的嘉奖。
江南平定后,命宣去淘汰江淮一些无事可做的官员,他对官员去留的处理,均合公论。宣受命任松江知府,不久改任同知浙西宣慰司事。为官五年,其名声政绩都称著于世。升为江淮行省参议,再升为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三年,宣入朝为礼部尚书,其后转为吏部尚书。朝廷将要征伐交趾,宣上书劝阻,书中说:“连年征讨日本,百姓抱怨,官府烦扰,今春停止征讨,江浙军民欢声如雷。安南小邦,臣服于中国已有若干年了,每年来朝贡,从未过期。边帅生事兴兵,交趾人逃入海岛,使我大军征讨无功,损兵折将。今又下令再征,人们听此消息,莫不恐惧。自古用兵必先看天时如何,中原平川之地,还要避暑,交广炎热瘴疠之地,毒气害人甚于兵刀。今令诸道兵马于七月会师静江,那时到了安南,病死的人一定不少,遇敌又如何应战。交趾无粮,水路难通,无车马牛畜驮运,只靠人力。一夫担米五斗,除往返自食外,官仅得其半;如运十万石粮,用民夫四十万人,只供一二月之用。除军粮外,还要搬运其他军需品,总共要五六十万人。广西、湖南调度频繁,民多离散,就是每户都来服役也是不够的。何况湖广邻近交趾地方,溪洞寇盗很多,大兵一出,万一奸人乘虚作乱,难以应付。何不与交趾军中之识事体的军官,共同商议一万全之策,否则将再蹈上次征讨交趾的覆辙。”
朝廷又要东征日本,宣又上书说:“近又决定设置征东行省,再次出兵日本。这场战争关系到我国家之安危。唆都建议讨伐占城,海牙提出南征交趾,三五年内,湖广、江西供应船只、军需、粮草,官民都大受骚扰,致使广东群盗并起。我军远涉江海瘴疠之地,士卒死伤过半。交趾与我国接壤,只是一个小国,遣亲王领兵深入,未见报功,唆都被杀,自遗羞辱。而日本与我隔着海洋,相距万里,国土辽阔,非占城、交趾二国可比。如今出征,兴师动众,冒着危险,即或不遇飓风,可到彼岸,而倭国地广,人口众多,他们大军四集,我军无援,万一不利,就是再发救兵,能飞渡过去吗?隋朝伐高丽,三次大举进攻,都失败而还,丧师百万。唐太宗以英武自负,亲征高丽,虽夺取数城而还,但也很后悔。而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处陆地,离我中原不远,隋唐两代尚不能征服,何况日本远在海中,与中国相离万里,又岂能征服!”世祖认为他说得有理,加以采纳。
至元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授行台御史中丞。当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恣意横暴,常怕台臣弹劾他的罪行,尤其忌恨刘宣。有天,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出建康城检阅军船,御史们都随从。有人用军船载运带草,御史张谅盘问,知行省官所派遣,便到扬州去进行核实。忙古台大怒,立即图谋报复。御史大夫之父在该郡为官,随即被弹劾。忙古台派人去建康,窥视御史台在处理御史大夫父亲中的错误。台臣知道后都害怕,暗中去向忙古台求和解,只有宣不去。忙古台更加恨他,罗织罪名将宣之子下狱,又令建康酒务、淘金等官及录事司官员,诬告行台破坏粮食的输送,报告朝廷,必欲置宣于死地。朝廷派官员二人来审理其事,宣及御史六人都被捕。九月初一日,宣自杀。刘宣自杀前,曾把一封书信交给侄子刘自诚,其中表示他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决心。另处还有一篇列举忙古台罪状的公文。读者为之悲愤。
宣自杀后,行省报告了朝廷,以为他是畏罪自杀。然宣为人忠义,注重节操,为世人所尊重。直到延。。四年(1317),其侄子自持把宣死的前因后果通过御史台上报朝廷。朝廷赠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太原。父何瑛,在金朝为官,授明威将军。金亡后迁家于广平。
荣祖体貌魁伟,额上有红色纹,如两棵树,背突出,看相的说他将来会做大官,而且长寿。何家世代为吏,荣祖也熟悉官府之事。他由中书省的一个属吏而升为御史台都事。这时阿合马当政,在其家中设立总库,收纳四方之物,而称之为“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对此进行了弹劾。阿合马知道这是何荣祖出的主意,奏请调荣祖为左右司都司,把他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不久,御史台任荣祖为治书侍御史,升为侍御史。又调任山东按察使,阿合马的阴谋未能得逞。
帖木剌思贪赃枉法,为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对付的办法。恰巧这时济南有人告发谋反事,唐卿察觉此是诬告,把起诉人的状子烧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纵了谋反者,于是逮捕了数十人。但此案长期不能判决。朝廷命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去审理。他们了解事情的真象后,荣祖主张判诬告之罪,祯与仁杰认为对诬告者只判失口乱言之罪,荣祖不同意。不久,荣祖调任河南按察使,祯与仁杰终以失口乱言之罪,对诬者处以杖刑,释放被株连的人,唐卿所蒙之冤得以昭雪。
平凉府报告说,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欲将此事上报朝廷,刚好荣祖来任行省参政,阻止他们上报,他认为“: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去的人都是奴隶,今闻江南已平,回去找自己家而已,可发文逮捕回来就是了。”后查明这些人果是奴隶,把他们交还给主人。荣祖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辞不赴任。又拜御史中丞,出京任山东东西道按察使。后召入朝为尚书参知政事。
桑哥专政,迫切地搜刮钱粮,人人受害。荣祖多次奏请停止,世祖不听从,畿内之民受害尤甚,荣祖又多次向皇帝报告畿内人民困苦,请求免去赋税。同僚劝他再不要去劝谏了,荣祖执意不肯,不怕违背圣上旨意,不签署有关公文。不过一月,桑哥的害民之弊为大家所共知。世祖这才想起荣祖过去所说的那些话,召他来问解救的办法。荣祖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在年终时对征收钱粮情形进行考核。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以后长期实行。朝廷赐他钞一万贯以资奖励。荣祖陈奏朝廷内外官员规则,以纠正弊病。但为桑哥所压制,不能实行。荣祖与桑哥既意见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荣祖为集贤大学士。不久,起任尚书右丞。
桑哥倒台后,改荣祖为中书省右丞。祖荣奏请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他上书说“:国家财用不可不足,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今管理财政的人,不顾人民之困苦,谈政治者不规划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应当任用的人总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却总是少。总之,中书省及各部为国家基础所在,必须选拔有才干者任用。按察司虽监督一道之政务,而其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抚该道百姓,如果还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台则应派官去考核,尽量做到于政有益。”世祖深以为然。荣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朝廷诏令他不必负责具体事务,只是参预中书省商定政务,领取俸禄。不久,拜荣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参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发生水旱灾害,他以此为由,请求罢职,朝廷未准。
荣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书早已完成,现在奏请诏命元老大臣审订。还未来得及颁行,因其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他辞职回到广平,年七十九岁卒。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身为大官,却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皇后闻知,赐上等饮具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让他买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洁。其著述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幼读书,在同辈中以才气称著。世祖为太子时即闻其名,召入府做顾问。世祖即位,始建中书省和各部,令思济掌管朝臣的奏书。世祖认为京兆是国家重镇,命廉希宪等巡察陕西行中书省,思济同去,多出谋划策。中统三年(1262),诏令诛王文统,召廉希宪入中书省。思济也回朝,仍掌管奏书,事无巨细,皆按章办理,深为姚枢、许衡所器重。
阿合马入中书省,其位在希宪之下,深以为耻,总是想任意行事,而希宪坚持不从。希宪离职后,省臣都惧怕阿合马,早晨集会,都不敢向前,惟独思济手持公文去见他。阿合马在希宪座位上签署,思济指出“:这不是你的座位。”阿合马怒目而视,众为他担心,而思济神色自若。授任为右司都事,随希宪巡视山东。不久召还。
至元五年(1268),命中书省总理政务,御史台监察百官,一时官吏的降升和选拔重用、典章制度,多是由思济草拟制定的。后历任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政绩卓著,拜监察御史。阿合马设立尚书省,其权在中书省之上。陈思济、魏初等弹劾阿合马的不法行径,帝命近臣去加以查证。御史各以一些不重要的事来陈奏,只有思济厉声说道:“御史是言官,而不是为诉讼做辩护而设!”拂袖而去。授奉训大夫、沁州知州,他为政简要,不务苛刻。升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奉命审定刑事案件。桐庐有一囚犯,瘦弱得快死了,思济放他回家,到期来听候判决。囚犯向他拜谢道:“久闻公之名,若不早日判决,恐我性命难保。”他审阅这囚犯的档案后,认为无罪,把他释放了。转任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该地区官吏进行勒索,百姓承受不住国家赋役,他全部予以免除。调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母亲去世,他辞官归家守孝。
至元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浙西大水,人民啼饥号寒,而浙东仓廪充实,思济即将浙东仓中之粮运到浙西进行赈济,中书省奏报其事,世祖认可。浙东大旱,思济为民祈雨,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两淮盐课不足,思济革除奸弊,发展贸易通商,每年盐课也充足了。升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后改任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威势赫赫,选取淘金户三千户,搜括民田,思济极力上书制止。后历升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大德五年(1301)冬病逝,终年七十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姚居实,因避兵难而迁全家于雁门。天福幼读春秋,明了君臣大义。长大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1268),朝廷设立御史台,以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即拜为监察御史。天福常在朝廷上当面弹劾权臣,世祖嘉奖他的直率,赐名巴儿思,意思是不畏强悍,如虎一般,厚加赏赐以表彰他对朝廷的忠心。天福说“:臣的职责就是弹劾臣僚们的错误。惟恐辜负了圣上给我的俸禄,怎敢再贪优厚赏赐而加重臣的罪过?”
当时,御史台有二御史大夫,意见不能统一,工作反而不好办,天福以“一蛇二首,不能寸进”的比喻,劝世祖上设一个御史大夫。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天福巡察畿内,有个朝廷派来的使臣欺压百姓,索取贿赂,天福身着便服进行调查,得其罪状,奏请朝廷将他斩首示众,豪强怕他,畏服于他。
至元十二年,朝廷废除各道按察司,天福对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说“:按察司的设立,是为了广泛听取意见,防止非常事件的发生,意义深远,不只是纠正官吏的错误而已。”大夫大吃一惊地说“:若非公提醒,几乎误了大事。”连夜入世祖卧室转奏天福的意见,世祖也明白过来,下诏恢复各道按察司。权臣对此很不高兴,降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天福辞不就任,后起任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这时,北边用兵,军饷的输送又多又急,河东人民苦于运输的力役。天福深怕人民会因此而闹事,弹劾执政者失策,奏请停止征发运输劳役。召天福入朝,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授嘉议大夫、淮西道观察使。淮甸是军事要地,屯驻在那里的将吏侵害百姓,天福一律清除,人民大喜。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省臣贪赃事数十件,报告朝廷。二十年调为山北道按察使。该地百姓不知务农,天福教导他们种庄稼,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给他建生祠祝福,刻碑文记其事绩。二十二年,入朝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京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再度任淮西按察使,惩处大奸一人,没收其家产。
二十八年,桑哥倒台,其党羽在平阳较多,任天福为平阳总管。他在此任上,进行清查惩处。不久拜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其母亲年迈,辞职。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改变驿站所需财力的来源,减轻人民的负担。其办法得到朝廷认可,并广泛推行于其他各地驿站。
大德二年(1298),授江西行省参政,因病辞职。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使京畿地区得到很好的治理,为后来的府尹树立了榜样。六年,病卒,享年七十三岁。
许国祯字进之,绛州曲沃人。祖父许济,在金朝曾任绛州节度使,父许日严,曾任荣州节度判官。祖、父都曾以医为业。
国祯精通经史,尤其精于医术。金末,为避战火而居住于嵩州永宁县。蒙古军占领河南后,国祯回到太原。世祖在即位前,把国祯作为医生召到翰海,从此留下来掌管医药。庄圣太后有病,经国祯诊治,不久即愈。当时太后年五十三岁,赐国祯白金五十三锭。伯撒王妃患眼病,有医生用针疗,不仅没治好,反而使王妃失明,世祖大怒,要判这个医生死罪,国祯从容谏劝道:“他的罪应当处死,但考察其原因是内心紧张。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敢再来医治。”世祖明白了,夸奖道:“以国祯之耿直,可做谏官。”宗王昔班多次请求将国祯拨归于他属下,世祖同意,国祯不愿意,他说:“国祯蒙殿下提拔,发誓要尽心报答,不敢再去侍奉别人。”终于未去。
世祖饮白马乳过度,得足疾,国祯奉进的药味苦,世祖不愿喝,国祯劝道“: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仍未服,随后足疾复发,召国祯诊治,对他说:“不听你的劝告,果然旧病复发。”国祯又进一步谏言“:良药苦口已经明白了,忠言逆耳还愿陛下多加留意。”世祖大喜,赐他七宝马鞍。
宪宗三年,国祯随大军征云南,参与机要,朝夕不离宪宗左右。九年,世祖领军围攻鄂州,俘宋人数百,诸将要把他们全部活埋,国祯极力请求止杀凶暴者,其余释放。班师时,招纳归降百姓数十万口,但严重缺粮,沿途饿倒。国祯请发蔡州所储军粮赈救。
世祖即位,根据国祯过去的功劳,授他为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1266),改授金虎符。十二年,升为礼部尚书。国祯曾上书建议慎重收支财赋,禁止违制的服装,公布法律,加强武备,设立谏官,建立学校,规定朝廷礼节仪式,多被采纳施行。他向朝廷举荐的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士人也敬重他。世祖对国祯说:“朕昔日出征,共度艰难的,只有卿等数人还在。”于是拜为集贤大学士,进阶光禄大夫。每次进见,世祖叫他许光禄而不呼其名,因此朝廷内外诸王大臣都称他许光禄。又升为翰林集贤大学士。终年七十六岁。当时,大臣去世,除非有大功大德之人,一般是难以得到赠谥的,而对国祯却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宪”后加赠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追封蓟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