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极快。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来,然后大败之。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暮色降临,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其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的诚意,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
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不久,刘基返京,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安丰,刘基劝说道“:汉、吴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其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终于完成帝业,其战略正像刘基筹划的那样。
吴元年(1367),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当初,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三年(1370),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直到现在他才隐居山中,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啊。”刘基大惊,马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刘基的行踪如此秘密,最终还是被胡惟庸中伤陷害。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闽界,是盐盗的巢穴,方氏便是由此作乱的,故请设巡检司守卫,奸民为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洪武八年(1375),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并派专人护送刘基返乡。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并说:“赶快送给皇上,千万不要让后人学习此书。”又对次子刘王景说:“为政之事,要宽猛交替。当今之务在于修养德行,减省刑罚,才能祈求上天保佑国运长久。那些战略要害之地,应当与京城遥相呼应,连成一体。我本想上奏一份遗表,但因胡惟庸当朝掌权,这么做毫无用处。有朝一日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要想起我,如果他向你问什么的话,便将我所说的密奏皇上。”回家仅住了一个月,刘基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城生病时,胡惟庸曾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一个像拳头大的石头。后来中丞涂节首先揭发胡惟庸谋反一案,并且说是胡惟庸下毒将刘基害死的。
刘基满脸虬髯,相貌堂堂,慷慨而有大节,每当谈论天下大事,便义形于色。太祖知道他非常忠诚,对他委以心腹之任。每次召见刘基,都要避开他人进入内室,单独与刘基长时间密谈。刘基也自认为自己得不世之遇,所以在太祖面前知无不言。每到紧急危难关头,刘基总是勇气奋发,计策立定,人莫能测,闲暇之时,便敷陈为王之道,而太祖每次都洗耳恭听,常常称刘基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并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又说“:老先生多次以孔子之言来劝导我。”所以,太祖与刘基的帐中密语,世人所知不详,而世间所传为神奇的,大多只是一些阴阳风水之说,并非刘基的至理名言。刘基的文章气势浩大而奇妙,与宋濂同为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有覆瓿集、犁眉公集流传于世。刘基有二子:刘琏、刘王景。
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由于李善长的举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有了尚书二典、三谟,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勉励他要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答复宋濂,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太祖赐以金帛。当月,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降为编修。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又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很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提升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使其归于正道;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引鉴汉、唐前例,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能够择善而行,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并说:“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上古时还没有书籍,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君主既治理百姓,也兼教育之责,自己以身作则,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其诗中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太祖高兴地说:“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一向忠诚,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宋濂升为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想让他处理政事,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派人送给太子,并在图外题词,命宋濂访询,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宋濂逐一举陈,随事劝说,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每当闲暇之时,宋濂来见,太祖都要下令设座上茶。每当早晨见宋濂,总要下令做膳招待,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宋濂不会饮酒,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使他醉得行不成步,太祖见他这样,十分高兴,并亲自作楚辞一章,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太祖又有一次将甘露调入汤中,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并说:“这种汤能治病,还可以益寿延年,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也命侍臣赋诗附和。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九年,宋濂晋升为学士,承旨负责起草诰书,仍兼赞善大夫。第二年,宋濂担任官职,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宋濂顿首谢恩。又过了一年,宋濂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安置到茂州。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弘治九年(1496),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又辅佐帝业,功昭绩著,却死在远戍之地,时间已久,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恢复宋濂原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在宋濂儿子中,次子宋王遂最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善于作诗,尤精于书法,洪武九年(1376),因为宋濂的缘故,被召为中书舍人,宋濂兄长之子宋慎也为仪礼序班。太祖曾多次测试宋王遂与宋慎,并教育、告诫他们,并笑着对宋濂说“:你为朕教育太子及诸王,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孙吧。”宋濂步行艰难,太祖总要让宋王遂、宋慎搀扶着他。宋濂一家,祖孙父子,同在内廷为官,众人都觉得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慎获罪,宋王遂也被牵连,两人都被处死,家属也全被迁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后,追念宋濂兴宗旧学,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怿到翰林院做官。永乐十年(1412),宋濂之孙因是奸党郑公智的外亲,被牵连获罪,永乐帝下诏特赦了他。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博学有文才。元末跟随石抹宜孙驻守处州,出谋划策,捕杀山寇,授为行省元帅。王师攻下处州,叶琛避逃建宁。因被推荐征召而至应天,授为营田司佥事。不久,升迁洪都知府,辅佐邓愈镇守洪都。祝宗、康泰反叛,邓愈逃脱,叶琛被捉,始终不屈,并且大骂,死于洪都。被追封为南阳郡侯,在耿再成祠内塑像,后在功臣庙中祭祀。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出生之时,哭声如钟。二十岁时,章溢与胡深一起师从王毅。王毅,字叔刚,是许谦的门生,在家乡教书,讲解经义,听者大多感悟。章溢跟随他到处游历,有志于圣贤之学,天性孝顺、友爱。章溢曾游历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对他以礼相待,秃坚不花调任秦中,要章溢与他同行。至虎林时,章溢心中动摇,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去世,尚未殓葬,大火焚烧其屋。章溢拍着额头吁求上天,果然大火烧至放置棺材之处时熄灭。
蕲、黄侵犯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对寇贼说道“: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想招降他,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府官随即率军而来,要杀尽有牵连者。章溢前去劝说石抹宜孙说“: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觉得他的话有理,便下令止兵,并将章溢留在幕下。章溢随军平定庆元、浦城盗贼,被授为龙泉主簿,章溢推辞不受,返回故乡。石抹宜孙驻守台州时,被贼寇包围。章溢率领乡兵前往救援,击退贼寇。不久,贼寇攻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逃跑,章溢与其老师王毅率领壮士击走贼寇。宝忽丁返回后,心有所愧,杀死王毅而反。当时章溢正在石抹宜孙幕府,获悉此事,迅速赶回,偕同胡深捉杀首恶,并趁机引兵平定松阳、丽水诸寇。长枪军进攻婺州,听说章溢军至,使撤兵离去。论功之时,章溢被授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却说“:我所率都是故乡子弟,他们肝脑涂地,而我却独取功名,我不忍心啊。”因此坚辞不受。章溢将义兵交托其子章存道,自己退隐匡山。
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闽境。后来太祖诚心聘请,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问刘基等说:“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只有恩德方能辅助成功,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太祖觉得他的话颇有远见,任命他为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章溢因久病休假,太祖知道他想念家母,便给予厚赐,让他回乡,而将其子章存厚留在京城。浙东设提刑按察使时,太祖命章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供应粮饷,而百姓不觉烦劳。山贼来侵,章溢率军将其击走。晋升为湖广按察佥事。当时荆、襄初定,废地很多,章溢建议派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听从了他的提议。当时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因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太祖为此派太史令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向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
恰逢胡深进入福建,全军覆没,而处州动摇,太祖命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章溢觉得自己涉罪而受到宽恕,不应迁升,因此推辞副使之职,仍任佥事。章溢到处州后,宣布诏令,处死叛首,余党全被平定。章溢召集旧部义兵分布要害之处。贼寇侵犯庆元、龙泉,章溢排列木栅严加防御,贼寇不敢来犯。浦城守军缺乏粮食,李文忠欲将处州粮食运去。章溢认为车船不通,而军中所掠粮食颇多,请求充公平均供给,于是浦城军粮充足。温州茗洋贼寇为患,章溢命其子章存道前往搜捕斩首。朱亮祖攻取温州时,军中抢掠百姓子女颇多,章溢将他们全部放归。吴地平定后,太祖下诏命章存道驻守处州,而召章溢入朝觐见。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在诸将之后。”又问章溢应派哪位将领前去征伐福建。章溢回答说“:汤和取海路、胡美由江西前去征讨,必定胜利。但李文忠在福建尤其有威信,如果命李文忠从浦城攻取建宁,将是万全之计。”太祖当即按章溢的策划,下诏命李文忠出师。处州军粮旧额为一万三千石,战事兴起后加至以前的十倍。章溢向丞相建议,恢复了旧额。浙东建造海船,在处州征求巨木。章溢说道:“处州、婺州相交之处,山岩峻险,纵然有木材,从什么路运出去呢?”因而告诉行省停办此事。
洪武元年(1368),章溢与刘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仪表,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讠干抨击为能呢?”太祖亲自去祭祀社稷,却遇上了大风雨,回来之后坐在外朝,怒说礼仪不合,以致变天。章溢委婉说明自己无罪,太祖才宽恕了他。李文忠征伐福建,章存道率所部乡兵一万五千人随往。福建平定后,太祖下诏命李存道率所部从海路北征。章溢坚持不可,说:“乡兵都是农民,曾允诺让他们在福建平定后回乡务农,现在又调去北征,这是不讲信用啊。”太祖听后不悦。章溢不久又奏道“:已经进入福建的乡兵,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是叛逆的百姓,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这样便可一举两得,恩威并显。”太祖高兴地说“:谁说儒者迂远而不切实际呢?没有先生一行,便无人能办此事。”章溢行至处州时,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许。乡兵聚集之后,章存道受命由永嘉出发,由海路北上,章溢再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终也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痛哀悼,亲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
尽管说出来吧。”当时陈友谅正攻陷太平,谋求东下,势力发展极快。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啊。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来,然后大败之。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暮色降临,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其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的诚意,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
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不久,刘基返京,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安丰,刘基劝说道“:汉、吴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其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终于完成帝业,其战略正像刘基筹划的那样。
吴元年(1367),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边患。这年冬天,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当初,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三年(1370),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直到现在他才隐居山中,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啊。”刘基大惊,马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刘基的行踪如此秘密,最终还是被胡惟庸中伤陷害。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闽界,是盐盗的巢穴,方氏便是由此作乱的,故请设巡检司守卫,奸民为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洪武八年(1375),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并派专人护送刘基返乡。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并说:“赶快送给皇上,千万不要让后人学习此书。”又对次子刘王景说:“为政之事,要宽猛交替。当今之务在于修养德行,减省刑罚,才能祈求上天保佑国运长久。那些战略要害之地,应当与京城遥相呼应,连成一体。我本想上奏一份遗表,但因胡惟庸当朝掌权,这么做毫无用处。有朝一日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要想起我,如果他向你问什么的话,便将我所说的密奏皇上。”回家仅住了一个月,刘基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城生病时,胡惟庸曾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一个像拳头大的石头。后来中丞涂节首先揭发胡惟庸谋反一案,并且说是胡惟庸下毒将刘基害死的。
刘基满脸虬髯,相貌堂堂,慷慨而有大节,每当谈论天下大事,便义形于色。太祖知道他非常忠诚,对他委以心腹之任。每次召见刘基,都要避开他人进入内室,单独与刘基长时间密谈。刘基也自认为自己得不世之遇,所以在太祖面前知无不言。每到紧急危难关头,刘基总是勇气奋发,计策立定,人莫能测,闲暇之时,便敷陈为王之道,而太祖每次都洗耳恭听,常常称刘基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并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又说“:老先生多次以孔子之言来劝导我。”所以,太祖与刘基的帐中密语,世人所知不详,而世间所传为神奇的,大多只是一些阴阳风水之说,并非刘基的至理名言。刘基的文章气势浩大而奇妙,与宋濂同为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有覆瓿集、犁眉公集流传于世。刘基有二子:刘琏、刘王景。
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由于李善长的举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有了尚书二典、三谟,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勉励他要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答复宋濂,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太祖赐以金帛。当月,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降为编修。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又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很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提升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使其归于正道;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引鉴汉、唐前例,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能够择善而行,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并说:“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上古时还没有书籍,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君主既治理百姓,也兼教育之责,自己以身作则,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其诗中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太祖高兴地说:“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一向忠诚,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宋濂升为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想让他处理政事,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派人送给太子,并在图外题词,命宋濂访询,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宋濂逐一举陈,随事劝说,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每当闲暇之时,宋濂来见,太祖都要下令设座上茶。每当早晨见宋濂,总要下令做膳招待,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宋濂不会饮酒,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使他醉得行不成步,太祖见他这样,十分高兴,并亲自作楚辞一章,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太祖又有一次将甘露调入汤中,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并说:“这种汤能治病,还可以益寿延年,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也命侍臣赋诗附和。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九年,宋濂晋升为学士,承旨负责起草诰书,仍兼赞善大夫。第二年,宋濂担任官职,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宋濂顿首谢恩。又过了一年,宋濂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安置到茂州。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弘治九年(1496),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又辅佐帝业,功昭绩著,却死在远戍之地,时间已久,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恢复宋濂原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在宋濂儿子中,次子宋王遂最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善于作诗,尤精于书法,洪武九年(1376),因为宋濂的缘故,被召为中书舍人,宋濂兄长之子宋慎也为仪礼序班。太祖曾多次测试宋王遂与宋慎,并教育、告诫他们,并笑着对宋濂说“:你为朕教育太子及诸王,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孙吧。”宋濂步行艰难,太祖总要让宋王遂、宋慎搀扶着他。宋濂一家,祖孙父子,同在内廷为官,众人都觉得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慎获罪,宋王遂也被牵连,两人都被处死,家属也全被迁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后,追念宋濂兴宗旧学,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怿到翰林院做官。永乐十年(1412),宋濂之孙因是奸党郑公智的外亲,被牵连获罪,永乐帝下诏特赦了他。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博学有文才。元末跟随石抹宜孙驻守处州,出谋划策,捕杀山寇,授为行省元帅。王师攻下处州,叶琛避逃建宁。因被推荐征召而至应天,授为营田司佥事。不久,升迁洪都知府,辅佐邓愈镇守洪都。祝宗、康泰反叛,邓愈逃脱,叶琛被捉,始终不屈,并且大骂,死于洪都。被追封为南阳郡侯,在耿再成祠内塑像,后在功臣庙中祭祀。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出生之时,哭声如钟。二十岁时,章溢与胡深一起师从王毅。王毅,字叔刚,是许谦的门生,在家乡教书,讲解经义,听者大多感悟。章溢跟随他到处游历,有志于圣贤之学,天性孝顺、友爱。章溢曾游历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对他以礼相待,秃坚不花调任秦中,要章溢与他同行。至虎林时,章溢心中动摇,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去世,尚未殓葬,大火焚烧其屋。章溢拍着额头吁求上天,果然大火烧至放置棺材之处时熄灭。
蕲、黄侵犯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对寇贼说道“: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想招降他,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府官随即率军而来,要杀尽有牵连者。章溢前去劝说石抹宜孙说“: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觉得他的话有理,便下令止兵,并将章溢留在幕下。章溢随军平定庆元、浦城盗贼,被授为龙泉主簿,章溢推辞不受,返回故乡。石抹宜孙驻守台州时,被贼寇包围。章溢率领乡兵前往救援,击退贼寇。不久,贼寇攻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逃跑,章溢与其老师王毅率领壮士击走贼寇。宝忽丁返回后,心有所愧,杀死王毅而反。当时章溢正在石抹宜孙幕府,获悉此事,迅速赶回,偕同胡深捉杀首恶,并趁机引兵平定松阳、丽水诸寇。长枪军进攻婺州,听说章溢军至,使撤兵离去。论功之时,章溢被授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却说“:我所率都是故乡子弟,他们肝脑涂地,而我却独取功名,我不忍心啊。”因此坚辞不受。章溢将义兵交托其子章存道,自己退隐匡山。
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闽境。后来太祖诚心聘请,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问刘基等说:“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只有恩德方能辅助成功,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太祖觉得他的话颇有远见,任命他为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章溢因久病休假,太祖知道他想念家母,便给予厚赐,让他回乡,而将其子章存厚留在京城。浙东设提刑按察使时,太祖命章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供应粮饷,而百姓不觉烦劳。山贼来侵,章溢率军将其击走。晋升为湖广按察佥事。当时荆、襄初定,废地很多,章溢建议派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听从了他的提议。当时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因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太祖为此派太史令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向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
恰逢胡深进入福建,全军覆没,而处州动摇,太祖命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章溢觉得自己涉罪而受到宽恕,不应迁升,因此推辞副使之职,仍任佥事。章溢到处州后,宣布诏令,处死叛首,余党全被平定。章溢召集旧部义兵分布要害之处。贼寇侵犯庆元、龙泉,章溢排列木栅严加防御,贼寇不敢来犯。浦城守军缺乏粮食,李文忠欲将处州粮食运去。章溢认为车船不通,而军中所掠粮食颇多,请求充公平均供给,于是浦城军粮充足。温州茗洋贼寇为患,章溢命其子章存道前往搜捕斩首。朱亮祖攻取温州时,军中抢掠百姓子女颇多,章溢将他们全部放归。吴地平定后,太祖下诏命章存道驻守处州,而召章溢入朝觐见。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在诸将之后。”又问章溢应派哪位将领前去征伐福建。章溢回答说“:汤和取海路、胡美由江西前去征讨,必定胜利。但李文忠在福建尤其有威信,如果命李文忠从浦城攻取建宁,将是万全之计。”太祖当即按章溢的策划,下诏命李文忠出师。处州军粮旧额为一万三千石,战事兴起后加至以前的十倍。章溢向丞相建议,恢复了旧额。浙东建造海船,在处州征求巨木。章溢说道:“处州、婺州相交之处,山岩峻险,纵然有木材,从什么路运出去呢?”因而告诉行省停办此事。
洪武元年(1368),章溢与刘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有人因此劝说他。章溢却说“:宪台为百司的仪表,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讠干抨击为能呢?”太祖亲自去祭祀社稷,却遇上了大风雨,回来之后坐在外朝,怒说礼仪不合,以致变天。章溢委婉说明自己无罪,太祖才宽恕了他。李文忠征伐福建,章存道率所部乡兵一万五千人随往。福建平定后,太祖下诏命李存道率所部从海路北征。章溢坚持不可,说:“乡兵都是农民,曾允诺让他们在福建平定后回乡务农,现在又调去北征,这是不讲信用啊。”太祖听后不悦。章溢不久又奏道“:已经进入福建的乡兵,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是叛逆的百姓,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这样便可一举两得,恩威并显。”太祖高兴地说“:谁说儒者迂远而不切实际呢?没有先生一行,便无人能办此事。”章溢行至处州时,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许。乡兵聚集之后,章存道受命由永嘉出发,由海路北上,章溢再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终也染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痛哀悼,亲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