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归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牧一边派人将岁初在河间招募的三万余民夫征调至荥阳,一边召集官署内的全体属员对《治河方略》进行学习和理会,因为一旦开工,他们这些人承担的将是领导和管理职能,届时再学习,恐怕就来不及了。
《治河方略》乃是陈牧参考后世的王景和王吴二人治理的基础上做的方案。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今安徽庐江)。
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故有“王景治河,黄河安澜八百载”的说法。
陈牧知道,王景、王吴之所以治河成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关键因素汴河,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所以这次要治河成功,就必须对汴河和黄河同时展开综合治理活动。
后世的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荥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河河道,新建了治河刻石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河的水力水利资源。
陈牧在《治河方略》上充分借鉴了王景、王吴的这种做法,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微调。因为王景、王吴治河已经是六十年后了,河水虽然泛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冲刷,河道已基本成型了。
但陈牧面临的情况要比王景、王吴遇到的情况复杂,因为洪水从原有河道泄出,黄河下游平原几无遮挡,任其泛滥。想要将其疏于河道,不但要掘出新的河道,更要防止河水倒灌。因为水无定势,哪里低就往哪儿流。
总的来讲,陈牧和二王都选择了河道流经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王景、王吴很聪慧的选择了对黄河采用双重堤防法,这相当于后代的缕堤、遥堤。在缕堤上十里建一水门,引浊水在两堤间放淤固滩,已澄清的水自下游水门回入河内。
陈牧对此大为惊叹,感叹古人竟聪明至斯,便对此法全盘保留。这是二王治河成功的关键,不学习那叫脑子进水。
当陈牧将全部的方略讲完,温仲竟听的又一次老泪纵横。他不顾旁人的目光,跪倒在陈牧的脚下,放声大哭起来。
陈牧来到这一世一切都感觉很适应,唯独就是对人们动不动就匍匐在地上哀嚎的举动接受不了。其实,他也知道这是古人们表达激烈感情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后世民主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实在对下跪有些心理上的障碍,尤其是比自己年长的人跪拜自己的时候。
他连忙搀扶起温仲,笑道:“温中丞稍安,本官自是知晓这个方略完美无缺,但能把老中丞感动到这个程度,倒是让我始料未及呀。”
众人皆哄堂大笑,温仲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也是破涕为笑。
其实也不见得陈牧这个玩笑有多高级,只是御史大夫这么一开口,众人不约而同的做出了正向的配合,才显得这个玩笑恰如其分,将现场的气氛做了改观。
温仲整了整衣冠,向陈牧使了一个庄严的稽首礼。正色道:“公输温仲替天下能工拜谢御史大人的精思巧谋、完美无缺,也替灾民们拜谢大人的宅心仁厚、心系下民!”
陈牧自是没想到温仲居然能说出这一番话。这话理应由朝堂上的肉食者道出才对,可居然由这么一位被连降了三级、半年多不见俸禄为何物的经年老吏口中说出,真是让人又诧异又感动。
此时的温仲,拔然而立,竟是一副伟岸形象。顶天立地,浩然正气!
这便是我华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令陈牧肃然起敬。
陈牧起身向温仲深施一礼,郑重道:“中丞言重了,这本是本官的职责所在。刚才中丞自称公输,敢问可是公输子的后人?”
“正是!”温仲还礼道,“下官的祖孙三代皆为这河防御史的属官,可这大河却溃塌于下官之手,自是惭愧无比,不敢再用先祖的姓氏。”
“中丞切勿自责,这堤坝溃塌虽有人祸的因素,但主因还是天灾。”陈牧劝慰道,“我等今日一鼓作气,治好了这为患多年的河道,还下游百姓一个八百年的平安就是了!”
“谨尊大人指令,万死不辞!”
陈牧心情大畅,第一眼看到这些形同乞丐的属官,让他心凉了半截。却没想到... -->>
陈牧一边派人将岁初在河间招募的三万余民夫征调至荥阳,一边召集官署内的全体属员对《治河方略》进行学习和理会,因为一旦开工,他们这些人承担的将是领导和管理职能,届时再学习,恐怕就来不及了。
《治河方略》乃是陈牧参考后世的王景和王吴二人治理的基础上做的方案。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今安徽庐江)。
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故有“王景治河,黄河安澜八百载”的说法。
陈牧知道,王景、王吴之所以治河成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关键因素汴河,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所以这次要治河成功,就必须对汴河和黄河同时展开综合治理活动。
后世的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荥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河河道,新建了治河刻石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河的水力水利资源。
陈牧在《治河方略》上充分借鉴了王景、王吴的这种做法,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微调。因为王景、王吴治河已经是六十年后了,河水虽然泛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冲刷,河道已基本成型了。
但陈牧面临的情况要比王景、王吴遇到的情况复杂,因为洪水从原有河道泄出,黄河下游平原几无遮挡,任其泛滥。想要将其疏于河道,不但要掘出新的河道,更要防止河水倒灌。因为水无定势,哪里低就往哪儿流。
总的来讲,陈牧和二王都选择了河道流经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王景、王吴很聪慧的选择了对黄河采用双重堤防法,这相当于后代的缕堤、遥堤。在缕堤上十里建一水门,引浊水在两堤间放淤固滩,已澄清的水自下游水门回入河内。
陈牧对此大为惊叹,感叹古人竟聪明至斯,便对此法全盘保留。这是二王治河成功的关键,不学习那叫脑子进水。
当陈牧将全部的方略讲完,温仲竟听的又一次老泪纵横。他不顾旁人的目光,跪倒在陈牧的脚下,放声大哭起来。
陈牧来到这一世一切都感觉很适应,唯独就是对人们动不动就匍匐在地上哀嚎的举动接受不了。其实,他也知道这是古人们表达激烈感情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后世民主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实在对下跪有些心理上的障碍,尤其是比自己年长的人跪拜自己的时候。
他连忙搀扶起温仲,笑道:“温中丞稍安,本官自是知晓这个方略完美无缺,但能把老中丞感动到这个程度,倒是让我始料未及呀。”
众人皆哄堂大笑,温仲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也是破涕为笑。
其实也不见得陈牧这个玩笑有多高级,只是御史大夫这么一开口,众人不约而同的做出了正向的配合,才显得这个玩笑恰如其分,将现场的气氛做了改观。
温仲整了整衣冠,向陈牧使了一个庄严的稽首礼。正色道:“公输温仲替天下能工拜谢御史大人的精思巧谋、完美无缺,也替灾民们拜谢大人的宅心仁厚、心系下民!”
陈牧自是没想到温仲居然能说出这一番话。这话理应由朝堂上的肉食者道出才对,可居然由这么一位被连降了三级、半年多不见俸禄为何物的经年老吏口中说出,真是让人又诧异又感动。
此时的温仲,拔然而立,竟是一副伟岸形象。顶天立地,浩然正气!
这便是我华夏的脊梁,民族的精神!令陈牧肃然起敬。
陈牧起身向温仲深施一礼,郑重道:“中丞言重了,这本是本官的职责所在。刚才中丞自称公输,敢问可是公输子的后人?”
“正是!”温仲还礼道,“下官的祖孙三代皆为这河防御史的属官,可这大河却溃塌于下官之手,自是惭愧无比,不敢再用先祖的姓氏。”
“中丞切勿自责,这堤坝溃塌虽有人祸的因素,但主因还是天灾。”陈牧劝慰道,“我等今日一鼓作气,治好了这为患多年的河道,还下游百姓一个八百年的平安就是了!”
“谨尊大人指令,万死不辞!”
陈牧心情大畅,第一眼看到这些形同乞丐的属官,让他心凉了半截。却没想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