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钟娘娘家的日常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浣洗处的事后,有了膳房打头,缀霞宫在宫中的境遇一下便恢复了正常。虽定例仍旧排在最末,但对缀霞宫众人来讲,只要不克扣他们的定例,这待遇已是极好的了。他们没有那么大野心。
钟萃保持着习惯,日日手不离书,练大字,也给他们讲上一两个典故。有什么“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故事,以及砍柴郎读书为官的故事,都是她从启蒙书上读过的,便读给他们听。
这些启蒙书上的典故,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大部分过得都很艰辛,甚至也有人懵懂半生,人到壮年突然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最后被世人崇敬。钟萃自是比不得这些被代代传颂的人,但她看到典故颇有感触,许多人家境贫苦,却犹如崖上韧草,迎风而上,她身处温室,更应学习这些主人公们的勤奋,正如别人半生开窍,钟萃上辈子过得浑浑噩噩,这辈子正该发奋,活出个模样来。
顾全精明,没两天就做了个秋千来。缀霞宫外边林子大,夏日时可比别处凉快,四处还无其他宫室,“奴才父亲以前是村里的木匠,专门给人做打凳子箱子,奴才小时候跟着学了两手,做秋千倒很简单,花不了多少功夫。”
有手艺的人在世道上日子总是好过不少的,钟萃也没问过顾全怎么进了宫来,总归是过不下去了才会选择进宫的。
秋千在两颗大树中间,顾全把秋千做得稳当,木料被打磨得十分光滑,手指摸上去,入手便是一阵滑腻,钟萃是极为高兴的,杏眼里十分震惊“这是给我的?”
江陵侯府后花园里也有一架,有时钟蓉几个嫡女会在花园里荡秋千玩耍,钟萃她们这些庶女只能远远的看,或者等没人的时候悄悄去坐一坐,都不敢坐久了,花园里仆妇丫头不时经过,要看见了怪模怪样的传出去,叫人觉得她们小家子气,嫡母们也会不喜的。这便是出格了。
顾全站在旁“自是给主子准备的,主子要是看书写字累了,便到这里来坐坐,奴才看这林子里还有木头桩子呢,等改日把桩子给磨好了,还能给主子当个木案。”
钟萃顺着延申了下,在林子里乘凉,坐在秋千上,下边木案上放着点心和茶水,这样的安稳日子,与她梦中几乎一般无二。钟萃看着顾全奇异涟涟“顾全,你真厉害。”
顾全向来沉稳的面上一红,往旁边躲了躲“主子客气了。”
玉贵看了眼顾全,眼里有些不服气,上前一步“主子,奴才也有好事禀报。”
分给钟萃的这四个宫人,顾全玉贵,彩云彩霞都不是钟萃上辈子住在云影殿时分的那些宫人,钟萃专心读书,对他们了解得不多,只看在眼中觉得都是那等可靠安心之人,不曾想他们还个个都藏着一身本事呢。许也是因他们到缀霞宫时间太短了,主仆几个还不曾熟络,是以不曾展现出来。
玉贵往前几步,压低了声音“主子,奴才知道有人能往宫外送东西。”
宫中规矩森严,诸如这等往宫中宫外私运东西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把其中关系疏通,上边排查之人睁只眼闭只眼,得了好处装聋作哑,下边人自然有办法偷偷带些小物件出入宫廷。
董贤妃在内功名声极好,宫中采买皆要经过她手,只要不报到贤妃面前,下边这便是心知肚明的事。连宫中许多的娘娘们想要往外传传话,采买些小东西,都是这样做的。
便跟之前在侯府时候类似,姑娘们不能时时出门,侯府有侯府的规矩,姑娘们若是想采买点什么,像钟萃她们这些庶女,便会请庶兄们帮帮忙。钟萃虽然是第一次知道宫中也能这般,但有了侯府珠玉在前,钟萃也能理解,她只是有些担忧“不会出问题吧?”
玉贵想了想,摇头“倒是没听说过出问题。”
这条路子已经存在多年了。
“听那打杂的小子说的,前几日周常在娘娘还给宫外递信了呢。”
对于常年在深宫的人来说,有这样一条路子是极为方便的,只要给人一些好处,事情就给办妥当了。
钟萃紧了紧握着秋千的手。心中有些意动。钟萃在读书上遇到了难处,她想找人讨教,教过她启蒙的三少爷钟云辉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知道她的学习进度,也容易给她讲解。缀霞宫伺候的都看在眼里,专门去给她打听过。但最后钟萃还是摇摇头“算了,三哥现在正准备科举之事,不能打扰到他,免得惹他分了心。”
钟云辉这是第一次下场院式,若是考中,便是秀才了。
钟萃读书明理后,现在再看江陵侯府,往前在她面前如若庞然大物一般的侯门勋贵,现在也不过能用寥寥数语来概括。侯三代而降,为伯,要保住昔日荣耀地位,便要立功,如今江陵侯府中,只有侯爷钟正江身有爵位,在衙门里挂了个五品闲职,二叔三叔都无任何官职在身,帮衬不了侯府。
庶女还能嫁出去,庶子们迟早有分出去的一日,住在侯府时能得侯府庇荫,称一句侯府公子,若是分了出去,又没有官职在身,便只是个平头百姓了。
就跟现在被分出去的四叔五叔一般,从侯府分出去时只分了三两个铺子,一座二进的小院,没了侯府这个庞然大物罩着,往来的也渐渐从各大家公子变成普通闲客。钟云辉等人若不能考中科举,迟早一日会重复走上叔父们的路。钟萃哪里敢耽搁他奔前程的。
钟萃也歇了现在写信递出去的事。
科举关乎前朝大事,内阁辅臣彭郎、范奚,吏部户部两位尚书都在承明殿中商议此事科举主持事宜。吏部户部两位尚书离去后,殿中只剩内阁辅臣彭范二人。
大越科举制度尊前朝已延续多年,但其实效果并不佳,朝中的臣子更多是通过举荐入朝,尤其是先帝景帝时期,许多有旧之人都通过举荐入朝,这些举荐之人,往往有真材实料者不多,闻衍登基后,曾数度想对朝堂制度改革。彭范二人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闻衍沉声开口“两位太傅觉得如何?”说的正是关于科举主持事宜,吏部尚书秦章举荐吏部郎中为主考官。
吏部管理官员选拔、升迁,奖惩,科举原本属吏部统辖范畴。
彭范二位已经上了年纪,却依旧精神抖擞,一心一意扑在朝中,彭太傅沉吟片刻,笑道“陛下可还记得《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中记载二李纷争。”
闻衍八岁得封皇太子,这些有关科举制度的编撰自是熟读。只到底编撰为人,难免会在过程中添加一些观念。《唐摭言》这书是唯一纪录历代前朝旧事的有关科举的书籍。
闻衍听懂了彭太傅的话“太傅的意思,是让朕效仿那历代前朝,指定礼部。”
彭太傅正是这意思,他面带笑意,如同多年前教授小太子帝王心计时“陛下若想一改前朝,便只有扶植科举寒门,成天子门生,到时四海皆是天子门生,陛下一言九鼎,自是不用再过多与前朝世家周旋,可堪为大助力。”
范奚点头“彭太傅所言不假,科举是为我朝选举人才为陛下和朝堂所用,数载以来,科举之势越发壮大,若放任下去,怕是又成一桩祸事,倒不如早些防范,加以疏通引导,也好早日避免,叫他们能选拔出人才来,充实朝堂。”
历代前朝便是先有了二李纷争,才引发了重视,将科举全权交由吏部侍郎负责。
闻衍脸上不由得泛起笑意“不错,二位太傅言之有理。”国事商议定,闻衍下了御案,与他们同坐,亲自给彭范二位太傅斟了茶水,温言闲谈起了其他,君臣交谈甚欢。
闻衍年少时,也曾这样日日与二位太傅比邻而座,听他们传授知识,帝王之道,为君之道,课业结束,他们会同他讲宫外的事。闻衍那时最喜欢听的便是宫外的事,便是二位太傅说的是街头巷子里的小事也常常叫他听得如痴如醉。
到未时,范奚二位太傅施礼告辞,闻衍亲送他们出了殿门,便折返回来。杨培捧了盏参汤来,奉到御案前“陛下,膳房特意熬好的参汤,特意给送过来的。”
闻衍微微颔首“先放着吧。”
“是。”杨培轻轻放到桌上,便退到一侧了。
闻衍手中捧着奏折“永寿宫,太后今日可有出宫过?”
永寿宫的情况杨培时刻叫人注意着的,有问题下边就会报上来,他细细说了“太后娘娘今日起得早,早上在沿着荷花池走了走,许是这天气太热了些,回殿里后太后娘娘便不曾出来过。不过膳房那边说了,今日送过去的饭食太后娘娘用得不错。”
闻衍心知肚明,太后不愿出宫并非是天气太热的缘故,而是太后不愿意踏出宫门,甚至连宫中嫔妃也不愿接见。无论闻衍如何劝,始终效果甚微。
闻衍心中有些挫败,先帝在位时,... -->>
浣洗处的事后,有了膳房打头,缀霞宫在宫中的境遇一下便恢复了正常。虽定例仍旧排在最末,但对缀霞宫众人来讲,只要不克扣他们的定例,这待遇已是极好的了。他们没有那么大野心。
钟萃保持着习惯,日日手不离书,练大字,也给他们讲上一两个典故。有什么“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故事,以及砍柴郎读书为官的故事,都是她从启蒙书上读过的,便读给他们听。
这些启蒙书上的典故,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大部分过得都很艰辛,甚至也有人懵懂半生,人到壮年突然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最后被世人崇敬。钟萃自是比不得这些被代代传颂的人,但她看到典故颇有感触,许多人家境贫苦,却犹如崖上韧草,迎风而上,她身处温室,更应学习这些主人公们的勤奋,正如别人半生开窍,钟萃上辈子过得浑浑噩噩,这辈子正该发奋,活出个模样来。
顾全精明,没两天就做了个秋千来。缀霞宫外边林子大,夏日时可比别处凉快,四处还无其他宫室,“奴才父亲以前是村里的木匠,专门给人做打凳子箱子,奴才小时候跟着学了两手,做秋千倒很简单,花不了多少功夫。”
有手艺的人在世道上日子总是好过不少的,钟萃也没问过顾全怎么进了宫来,总归是过不下去了才会选择进宫的。
秋千在两颗大树中间,顾全把秋千做得稳当,木料被打磨得十分光滑,手指摸上去,入手便是一阵滑腻,钟萃是极为高兴的,杏眼里十分震惊“这是给我的?”
江陵侯府后花园里也有一架,有时钟蓉几个嫡女会在花园里荡秋千玩耍,钟萃她们这些庶女只能远远的看,或者等没人的时候悄悄去坐一坐,都不敢坐久了,花园里仆妇丫头不时经过,要看见了怪模怪样的传出去,叫人觉得她们小家子气,嫡母们也会不喜的。这便是出格了。
顾全站在旁“自是给主子准备的,主子要是看书写字累了,便到这里来坐坐,奴才看这林子里还有木头桩子呢,等改日把桩子给磨好了,还能给主子当个木案。”
钟萃顺着延申了下,在林子里乘凉,坐在秋千上,下边木案上放着点心和茶水,这样的安稳日子,与她梦中几乎一般无二。钟萃看着顾全奇异涟涟“顾全,你真厉害。”
顾全向来沉稳的面上一红,往旁边躲了躲“主子客气了。”
玉贵看了眼顾全,眼里有些不服气,上前一步“主子,奴才也有好事禀报。”
分给钟萃的这四个宫人,顾全玉贵,彩云彩霞都不是钟萃上辈子住在云影殿时分的那些宫人,钟萃专心读书,对他们了解得不多,只看在眼中觉得都是那等可靠安心之人,不曾想他们还个个都藏着一身本事呢。许也是因他们到缀霞宫时间太短了,主仆几个还不曾熟络,是以不曾展现出来。
玉贵往前几步,压低了声音“主子,奴才知道有人能往宫外送东西。”
宫中规矩森严,诸如这等往宫中宫外私运东西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把其中关系疏通,上边排查之人睁只眼闭只眼,得了好处装聋作哑,下边人自然有办法偷偷带些小物件出入宫廷。
董贤妃在内功名声极好,宫中采买皆要经过她手,只要不报到贤妃面前,下边这便是心知肚明的事。连宫中许多的娘娘们想要往外传传话,采买些小东西,都是这样做的。
便跟之前在侯府时候类似,姑娘们不能时时出门,侯府有侯府的规矩,姑娘们若是想采买点什么,像钟萃她们这些庶女,便会请庶兄们帮帮忙。钟萃虽然是第一次知道宫中也能这般,但有了侯府珠玉在前,钟萃也能理解,她只是有些担忧“不会出问题吧?”
玉贵想了想,摇头“倒是没听说过出问题。”
这条路子已经存在多年了。
“听那打杂的小子说的,前几日周常在娘娘还给宫外递信了呢。”
对于常年在深宫的人来说,有这样一条路子是极为方便的,只要给人一些好处,事情就给办妥当了。
钟萃紧了紧握着秋千的手。心中有些意动。钟萃在读书上遇到了难处,她想找人讨教,教过她启蒙的三少爷钟云辉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知道她的学习进度,也容易给她讲解。缀霞宫伺候的都看在眼里,专门去给她打听过。但最后钟萃还是摇摇头“算了,三哥现在正准备科举之事,不能打扰到他,免得惹他分了心。”
钟云辉这是第一次下场院式,若是考中,便是秀才了。
钟萃读书明理后,现在再看江陵侯府,往前在她面前如若庞然大物一般的侯门勋贵,现在也不过能用寥寥数语来概括。侯三代而降,为伯,要保住昔日荣耀地位,便要立功,如今江陵侯府中,只有侯爷钟正江身有爵位,在衙门里挂了个五品闲职,二叔三叔都无任何官职在身,帮衬不了侯府。
庶女还能嫁出去,庶子们迟早有分出去的一日,住在侯府时能得侯府庇荫,称一句侯府公子,若是分了出去,又没有官职在身,便只是个平头百姓了。
就跟现在被分出去的四叔五叔一般,从侯府分出去时只分了三两个铺子,一座二进的小院,没了侯府这个庞然大物罩着,往来的也渐渐从各大家公子变成普通闲客。钟云辉等人若不能考中科举,迟早一日会重复走上叔父们的路。钟萃哪里敢耽搁他奔前程的。
钟萃也歇了现在写信递出去的事。
科举关乎前朝大事,内阁辅臣彭郎、范奚,吏部户部两位尚书都在承明殿中商议此事科举主持事宜。吏部户部两位尚书离去后,殿中只剩内阁辅臣彭范二人。
大越科举制度尊前朝已延续多年,但其实效果并不佳,朝中的臣子更多是通过举荐入朝,尤其是先帝景帝时期,许多有旧之人都通过举荐入朝,这些举荐之人,往往有真材实料者不多,闻衍登基后,曾数度想对朝堂制度改革。彭范二人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闻衍沉声开口“两位太傅觉得如何?”说的正是关于科举主持事宜,吏部尚书秦章举荐吏部郎中为主考官。
吏部管理官员选拔、升迁,奖惩,科举原本属吏部统辖范畴。
彭范二位已经上了年纪,却依旧精神抖擞,一心一意扑在朝中,彭太傅沉吟片刻,笑道“陛下可还记得《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中记载二李纷争。”
闻衍八岁得封皇太子,这些有关科举制度的编撰自是熟读。只到底编撰为人,难免会在过程中添加一些观念。《唐摭言》这书是唯一纪录历代前朝旧事的有关科举的书籍。
闻衍听懂了彭太傅的话“太傅的意思,是让朕效仿那历代前朝,指定礼部。”
彭太傅正是这意思,他面带笑意,如同多年前教授小太子帝王心计时“陛下若想一改前朝,便只有扶植科举寒门,成天子门生,到时四海皆是天子门生,陛下一言九鼎,自是不用再过多与前朝世家周旋,可堪为大助力。”
范奚点头“彭太傅所言不假,科举是为我朝选举人才为陛下和朝堂所用,数载以来,科举之势越发壮大,若放任下去,怕是又成一桩祸事,倒不如早些防范,加以疏通引导,也好早日避免,叫他们能选拔出人才来,充实朝堂。”
历代前朝便是先有了二李纷争,才引发了重视,将科举全权交由吏部侍郎负责。
闻衍脸上不由得泛起笑意“不错,二位太傅言之有理。”国事商议定,闻衍下了御案,与他们同坐,亲自给彭范二位太傅斟了茶水,温言闲谈起了其他,君臣交谈甚欢。
闻衍年少时,也曾这样日日与二位太傅比邻而座,听他们传授知识,帝王之道,为君之道,课业结束,他们会同他讲宫外的事。闻衍那时最喜欢听的便是宫外的事,便是二位太傅说的是街头巷子里的小事也常常叫他听得如痴如醉。
到未时,范奚二位太傅施礼告辞,闻衍亲送他们出了殿门,便折返回来。杨培捧了盏参汤来,奉到御案前“陛下,膳房特意熬好的参汤,特意给送过来的。”
闻衍微微颔首“先放着吧。”
“是。”杨培轻轻放到桌上,便退到一侧了。
闻衍手中捧着奏折“永寿宫,太后今日可有出宫过?”
永寿宫的情况杨培时刻叫人注意着的,有问题下边就会报上来,他细细说了“太后娘娘今日起得早,早上在沿着荷花池走了走,许是这天气太热了些,回殿里后太后娘娘便不曾出来过。不过膳房那边说了,今日送过去的饭食太后娘娘用得不错。”
闻衍心知肚明,太后不愿出宫并非是天气太热的缘故,而是太后不愿意踏出宫门,甚至连宫中嫔妃也不愿接见。无论闻衍如何劝,始终效果甚微。
闻衍心中有些挫败,先帝在位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