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钟娘娘家的日常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杜先生都是考中了状元的,别人为何不用考试就能入朝为官了?”
他眼中满是渴望,钟萃眉心微蹙,她身为后宫嫔妃本不该妄议朝政,先前说起卫大人,那是卫大人先出了头,得罪了她,她说上几句也是情有可原,如今的这个问题牵连到朝廷律令,涉及深广,钟萃并不愿意同他说起的。
只是面对着皇长子的目光,钟萃到底不愿见他失望,她抿了抿嘴,让杜嬷嬷先把宫人们带出去,等殿里只剩下他们母子二人后,钟萃理了理措辞,这才开口:“你已经读书了,应该知道科举兴起才过了多少年的。”
皇长子掰起了指头数了起来,“五十年了。”
钟萃这些年也陆续的读过了四书五经,在查阅典籍时也会看到两朝几载,先帝时期的许多事已经堙灭,但关于朝中的事却是保留了下来。
钟萃看过,也从没对外人说过。
她轻轻点头:“是,是五十年。在科举之前,朝中的大臣们是以举荐的方式入朝为官,便如同现在的廷谏一样,由诸位大臣们共同推举。”
突然,她说起了其他,“你喜欢的杜先生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六元魁首,从样貌到才学皆是无可挑剔的,他能在宫中行走,还是你十分挂念他,这才让陛下破格把他提为侍讲。”
皇长子虽不知母妃突然提到了杜先生,但他十分认同母妃的话,“是的,杜先生生得好。”
说完,他才加上一句,“教得也好。”
但杜大人因为样貌,总是会让人先注意到他的好样貌,其次才是他的才学。
钟萃把桌上的点心推到他面前:“不早了,先垫垫肚子。”
他拿起一个,“母妃,殿下还要听。”
钟萃眼中生出笑意,带着些许宠溺,“母妃问你,杜先生出身自哪里?”
“江陵府。”
他想也不想就答了出来。
钟萃却摇摇头。
皇长子楞了楞,很快又说道:“母妃,杜先生是出身江陵府,母妃的老家就在江陵府呢。”
他已经知道了江陵侯府,也认识了三舅舅,还听三舅舅说起过他与杜先生在江陵府认识的事情。
钟萃却道:“不,杜先生来自民间。”
皇长子很快就理解了,母妃说的并不是杜先生的出身,而是千千万万个杜先生的出身。
他们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十年寒窗苦读才得以走上朝堂之上,改换门庭,科举需要考试,但举荐却不需要考试。
所以,大臣们举荐的并不是像杜先生这样的寒门学子,从民间走出来的读书人。
他问着:“母妃,儿臣说的对么。”
“对,我们殿下最厉害了。”
科举之前,朝中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靠大臣举荐,举荐有德才,有名望的人入朝中为官,为百姓谋福祉,初衷本是好的,只是随着这些有德才的人入朝,朝中官员之间逐渐生出了隔阂和算计,原本的举荐也随着各自的利益不再纯粹。
若是有人在朝中一手遮天,或是深受帝王信重,自然就有无数人追捧,捧着银钱想得他举荐为官,这卖官鬻爵的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
这些人当中,多是世家出身,或乡绅士族,没有一位普通人家出身的官员。
到嘉帝时,朝中都是卖官鬻爵的,嘉帝有大志,不愿见朝中这样乌烟瘴气的,效仿前朝开设恩科,以考试录取的方式替补官员。
“后来呢?”他眼巴巴的看着。
“后来,”钟萃顿了顿,“大臣们并不把这恩科放在眼中,因为读书是一件很费银钱的事情,没有几个普通人家会出这个钱供家中子弟读书,何况历代藏书都在世家手中,普通的学子就算读书了也学不高深,他们算准了恩科会失败的。”
一开始自然是失败的,因为出题的是大臣们,他们出的题目,考生们都不会做,自然就过不了,成不了朝中官员。
嘉帝又命人在各州府设立了官学,让考试通过的学子可以到官学里读书听讲,到过了十数年后,科举不断被完善,形成了规模,也终于有了普通人家出身的官员出现在朝上。
可惜嘉帝身子不好,早早就去了,到先帝时期,先帝因重用保守派官员,科举逐渐被冷落,入朝的寒门学子不多,却也比嘉帝时期好上一些。到了当今,科举被重用,通过数年的科举选拔,朝中涌现了大批的寒门官员,与世家的官员分庭抗衡。
陛下废弃了举荐制,但也没有对世家赶尽杀绝,允大臣们家中有一人可得庇荫,在朝中挂闲职,若是政绩突出,自然也能得到重用,成为朝中栋梁。但这些年走庇荫的闲职官员们,却没有一个突出的。
臣子家中都送子弟们去读书了,能读得进的都让他们走科举之路,只有实在读不进书的才需要走庇荫的路子。
皇长子听到的两位宗室子弟说的挂闲职,指的就是这条庇荫路。
他还是不解:“既然他们能得到庇荫,为何不直接挂一个闲职,在衙门当差听了调遣,还需要送银子的?”
钟萃不以为然:“当然是因为这朝中能挂闲职的位置少了,若是好多人都在等一个位置,等着挂上去,这些人自然会想法子让自己上去,从中脱颖而出。”
要是等候,在后边的自然排不上号,自然要使些手段,去贿赂主办庇荫的大人,好插到前边来。有这样想法的肯定不止一人,这争抢起来,要花费的银钱自然水涨船高,一层一层的往上加砝码。
皇长子没见过这种手段,目瞪口呆的:“还、还能这样吗?可、可是顾太师说了,朝中律令不允许,受贿也是贪污。”
钟萃自然知道,她摊摊手:“是啊,但他们做得隐秘,朝中也鲜少管庇荫的事,也就让他们这样过去了。”
“不、不行!”皇长子握着小拳头,涨红着小脸,对这种情形半点都看不下去。
和杜先生都是考中了状元的,别人为何不用考试就能入朝为官了?”
他眼中满是渴望,钟萃眉心微蹙,她身为后宫嫔妃本不该妄议朝政,先前说起卫大人,那是卫大人先出了头,得罪了她,她说上几句也是情有可原,如今的这个问题牵连到朝廷律令,涉及深广,钟萃并不愿意同他说起的。
只是面对着皇长子的目光,钟萃到底不愿见他失望,她抿了抿嘴,让杜嬷嬷先把宫人们带出去,等殿里只剩下他们母子二人后,钟萃理了理措辞,这才开口:“你已经读书了,应该知道科举兴起才过了多少年的。”
皇长子掰起了指头数了起来,“五十年了。”
钟萃这些年也陆续的读过了四书五经,在查阅典籍时也会看到两朝几载,先帝时期的许多事已经堙灭,但关于朝中的事却是保留了下来。
钟萃看过,也从没对外人说过。
她轻轻点头:“是,是五十年。在科举之前,朝中的大臣们是以举荐的方式入朝为官,便如同现在的廷谏一样,由诸位大臣们共同推举。”
突然,她说起了其他,“你喜欢的杜先生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六元魁首,从样貌到才学皆是无可挑剔的,他能在宫中行走,还是你十分挂念他,这才让陛下破格把他提为侍讲。”
皇长子虽不知母妃突然提到了杜先生,但他十分认同母妃的话,“是的,杜先生生得好。”
说完,他才加上一句,“教得也好。”
但杜大人因为样貌,总是会让人先注意到他的好样貌,其次才是他的才学。
钟萃把桌上的点心推到他面前:“不早了,先垫垫肚子。”
他拿起一个,“母妃,殿下还要听。”
钟萃眼中生出笑意,带着些许宠溺,“母妃问你,杜先生出身自哪里?”
“江陵府。”
他想也不想就答了出来。
钟萃却摇摇头。
皇长子楞了楞,很快又说道:“母妃,杜先生是出身江陵府,母妃的老家就在江陵府呢。”
他已经知道了江陵侯府,也认识了三舅舅,还听三舅舅说起过他与杜先生在江陵府认识的事情。
钟萃却道:“不,杜先生来自民间。”
皇长子很快就理解了,母妃说的并不是杜先生的出身,而是千千万万个杜先生的出身。
他们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十年寒窗苦读才得以走上朝堂之上,改换门庭,科举需要考试,但举荐却不需要考试。
所以,大臣们举荐的并不是像杜先生这样的寒门学子,从民间走出来的读书人。
他问着:“母妃,儿臣说的对么。”
“对,我们殿下最厉害了。”
科举之前,朝中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靠大臣举荐,举荐有德才,有名望的人入朝中为官,为百姓谋福祉,初衷本是好的,只是随着这些有德才的人入朝,朝中官员之间逐渐生出了隔阂和算计,原本的举荐也随着各自的利益不再纯粹。
若是有人在朝中一手遮天,或是深受帝王信重,自然就有无数人追捧,捧着银钱想得他举荐为官,这卖官鬻爵的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
这些人当中,多是世家出身,或乡绅士族,没有一位普通人家出身的官员。
到嘉帝时,朝中都是卖官鬻爵的,嘉帝有大志,不愿见朝中这样乌烟瘴气的,效仿前朝开设恩科,以考试录取的方式替补官员。
“后来呢?”他眼巴巴的看着。
“后来,”钟萃顿了顿,“大臣们并不把这恩科放在眼中,因为读书是一件很费银钱的事情,没有几个普通人家会出这个钱供家中子弟读书,何况历代藏书都在世家手中,普通的学子就算读书了也学不高深,他们算准了恩科会失败的。”
一开始自然是失败的,因为出题的是大臣们,他们出的题目,考生们都不会做,自然就过不了,成不了朝中官员。
嘉帝又命人在各州府设立了官学,让考试通过的学子可以到官学里读书听讲,到过了十数年后,科举不断被完善,形成了规模,也终于有了普通人家出身的官员出现在朝上。
可惜嘉帝身子不好,早早就去了,到先帝时期,先帝因重用保守派官员,科举逐渐被冷落,入朝的寒门学子不多,却也比嘉帝时期好上一些。到了当今,科举被重用,通过数年的科举选拔,朝中涌现了大批的寒门官员,与世家的官员分庭抗衡。
陛下废弃了举荐制,但也没有对世家赶尽杀绝,允大臣们家中有一人可得庇荫,在朝中挂闲职,若是政绩突出,自然也能得到重用,成为朝中栋梁。但这些年走庇荫的闲职官员们,却没有一个突出的。
臣子家中都送子弟们去读书了,能读得进的都让他们走科举之路,只有实在读不进书的才需要走庇荫的路子。
皇长子听到的两位宗室子弟说的挂闲职,指的就是这条庇荫路。
他还是不解:“既然他们能得到庇荫,为何不直接挂一个闲职,在衙门当差听了调遣,还需要送银子的?”
钟萃不以为然:“当然是因为这朝中能挂闲职的位置少了,若是好多人都在等一个位置,等着挂上去,这些人自然会想法子让自己上去,从中脱颖而出。”
要是等候,在后边的自然排不上号,自然要使些手段,去贿赂主办庇荫的大人,好插到前边来。有这样想法的肯定不止一人,这争抢起来,要花费的银钱自然水涨船高,一层一层的往上加砝码。
皇长子没见过这种手段,目瞪口呆的:“还、还能这样吗?可、可是顾太师说了,朝中律令不允许,受贿也是贪污。”
钟萃自然知道,她摊摊手:“是啊,但他们做得隐秘,朝中也鲜少管庇荫的事,也就让他们这样过去了。”
“不、不行!”皇长子握着小拳头,涨红着小脸,对这种情形半点都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