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一章??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朱总兵严治军身陷火并(10页)
1355年(乙未岁),正月戊午是朔日(初一)。
滁州粮草严重匮乏。郭子兴五万人马,即将坐吃山空。他的将领们纷纷议论如何是好。郭子兴想了一些办法,但都行不通,唯有派兵下乡四处强行“买粮”,实为抢夺百姓的口粮。朱元璋多次劝阻,郭帅不听,他郁郁寡欢,以致生病。
抢粮度日不是长久之计,军民关系日益紧张,郭氏红军已经被人骂为土匪、强盗。吃不饱的士兵也牢骚满腹,甚至骂娘,搞得郭子兴一筹莫展,心烦意乱。
元末,滁州属扬州路,辖区面积不大,只有城区和来安、全椒二县。来安北面属泗州地盘,已被赵均用控制。西北定远原属濠州管辖,虽然已经被朱元璋掌控,但是产粮不多,况且养有一万多兵马,也是捉襟见肘。
城西是五尖山山脉,一支余脉向东北延伸,进入定远境内,一支向西南延伸,进入全椒境内,形成丘陵地貌,产粮不多。自从朱元璋攻下全椒城,不仅驻扎了4000兵马,也为滁州贡献了一些粮食。
城东为岗地,滁河平原大部分位于六合县。这次虽然间接控制了六合,但是六合保卫战后已经购买了百姓的大部分余粮,再次“撒网”购买,也很难买到。
一天,东门守卫向朱元璋报告,有一大批身份不明的部队兵临城下,他们赶紧关闭了城门。为首的说要见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来到东门城头,向下询问来者:“我是朱元璋,请问义士尊姓高名?”
来者答道:“在下姓邓,名友德,抗元两年,久闻朱公大名,特从盱眙前来投靠。”
此人真是少年英雄,才17岁。生得一张椭圆白净脸,搭配的五官透出一片俊秀。看眼,那是丹凤眼;看眉,那是卧蚕眉——眉身微曲,浓黑上扬,伏射天仓;看鼻,那是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卧蚕眉者忠义过人,若配丹凤眼,智慧极高,心性刚直,文武双全,大吉之相。而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这种人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少年便创基业,六亲难靠。
再看他的装束,雅致不凡——发髻不罩巾、不插簪,只用淡蓝丝带缠绕根部,在前面打个花结;身穿浅棕红斜襟盖膝短战袍,交领斜襟边绣条略宽的淡蓝花纹,底襟边绣条略窄的淡蓝花纹;腰腹前系一条方形玉銙单革带,革端至腰侧,两端连接的蓝丝绦勒住后腰,在右侧打个活结,垂下两根绦穗;左侧革带处卡一片镶有一颗绿松石的挂钩,悬一把带鞘雁翎刀,弯首刀把带有护手椭圆之镡;脚著一双翘头棕红靴,靴头面贴一块黑色灵芝纹皮,靴筒两侧对贴一块黑色圆寿纹皮。
朱元璋望了望不远处黑压压的部队非常吃惊:一个少年竟然统领着万余兵马!他赶紧下城开门迎接。他先请邓友德通知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把少年英雄及一个随从接到家里,叫马夫人安排酒饭,为其接风。
邓友德(邓愈),1337年(元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生于虹县龙须里(今安徽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家庭富足,父亲叫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元末兵荒马乱,被乡亲推为团练,组织兵马,保境安民。
邓友德聪慧好学,勇武过人,15岁时加入父亲的部队。1353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任团练。不久,邓友隆又病逝。16岁的邓友德真是“六亲难靠”,只好接掌兵权,亲率部队与元军作战。每次作战,他都先身士卒,冲锋陷阵,军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服从他的指挥。
经过交谈,朱元璋了解了邓友德的情况,很高兴,征得同意,给他改名邓愈。“愈”寓意“胜过众人”。考虑他带有上万兵马,朱元璋提请父帅任命邓愈为管军总管。
开始,郭子兴有些犹豫,不想接纳。他寻思:本来就粮食匮乏,又来一万人,如何养的了?
朱元璋开导说:“邓愈一直带兵反元,历经多次战斗,是员将才。听闻他们带有粮食,足够吃一阵,无须我们提供。”
如此一来,郭帅也就答应了,同时正色道:“那这支部队尔管,没有粮吃毋找我!”
朱元璋窃喜,拱手低头答道:“元璋遵命!”
不久,他考虑到邓愈毕竟太年轻,万一战斗中有个闪失,势必影响他的一万人马。于是,把单枪匹马、年长厚道的胡大海安排到他的手下担任先锋。算是未雨绸缪吧!
一日,郭子兴召集将领商量出师攻占官兵的城池,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借病推辞。郭子兴知道这个义子足智多谋,再三派人请他。朱元璋只好抱病参会。
会上七嘴八舌,有的说攻占扬州,有的提出夺取庐州(今合肥市)。但是都不中郭帅的意。朱元璋一直没有说话。最后,郭子兴很客气地征求义子的意见。
朱元璋这才建议说:“困守孤城,诚非久计。今欲谋食,所向唯和州可图。”
和州属于上州,治所设在历阳县,州、县两衙同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和州设万户府镇守,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又降为和州,划属庐州路。
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位于滁州正南略偏东,中间隔着全椒县,为江淮水陆要冲。东距长江6公里。西离所辖含山县昭关直线距离28公里,封锁昭关,可挡庐州来犯之敌。
春秋时期,昭关为吴楚界关。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通缉,想过昭关逃到吴国,结果愁白了头。
和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盛产稻米。占据和州,两万兵马的粮草基本不愁。
“如何图之?”郭子兴问道。
朱元璋接着说:“然其城小而坚,难以力胜,可以计取。”
郭元帅又问:“如何计取?”
元璋说道:“昔攻民寨时得其民兵,号曰庐州路义兵。可拟(模拟)其制三千,选勇士椎(音:锤)髻①,左衽衣(穿)青衣,臂背露之,佯为彼兵。
以四橐驼(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州赏赐将士,和州兵见之必纳无疑。因以绛衣兵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俟(等待)我青衣兵薄(接近)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击鼓前进)而趋取之,必成矣。”
郭帅露出笑容,赞道:“此计甚好!”
随后,郭帅命总管赵继祖假扮使者,携带骆驼赏物;令左总兵张天佑携镇抚汤和带领3000身穿左衽青衣的红军前往。接着,命镇抚耿再成带领5000绛衣红军随后。
正月戊寅(二十一)日,赵继祖、张天佑到达和州北界滁河徙阳关时,当地理正听说庐州义兵经过,便带领乡亲迎接,邀请进村吃饭。告之已经备好酒肉。
盛情难却,时间又到了正午,张天佑就顺水推舟。青衣部队跟着进村休息,就着村民提供的茶水吃着干粮。结果张天佑、赵继祖贪酒,喝醉了,睡了一觉,耽误了余下的半天行程。
后行的耿再成渡河走过徙阳关,接近了和州。天黑时,他左等右等,不见和州的火把信号,以为张天佑三千兵马一定进了城,拿下了和州。于是便率绛衣兵直抵城北大门。
镇守和州的达鲁花赤叫乜先帖木儿,是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胆子较大。他听说是红军,急忙下令关闭城门。门外两旁各留下一条移动式X形矮栅栏。
耿再成只好退后几百米就地休息,等候不知去向的张天佑。走了两天路,人困马乏,耿再成的部队放松了戒备。
第二天凌晨,元军从小西门城头∏形龙门滑轮架上放下十多米长的斜桥板,架在地面一座青石砌筑的梯形台上(古称飞桥)。台高一丈(约3.2米)。在其南边还悬放一排绳索(古称缒索)。
乜先帖木儿携一个镇抚带领城中三千官兵倾巢出动,纷纷沿桥沿索而下,突袭了北门外的红军营地。耿再成不幸中箭,只好下令撤退。
元军紧追不舍,红军溃散了一半。一名小校带领几百人断后,且战且退。追到城北30多里远的千秋坝,已是黄昏,乜先帖木儿这才收兵返回。耿再成和2000余将士逃回滁州。
乜先帖木儿快到和州时,已是傍晚。真是凑巧,遇上才到和州的“青衣兵”,还以为是自己人。这回,张天佑喝酒误事成了歪打正着。镇抚汤和一马当先,挥剑迎头冲过去,左劈右砍,瞬间倒下两个元兵。红军将士紧跟着冲杀过去。元军措不及防,哗啦啦倒下一片。乜先帖木儿吓得仓皇奔向小西门,恨不得长有四条腿。
汤和快马紧追,突然看见了元军的飞桥。城头元兵看见汤和紧跟乜先帖木儿奔来,急忙转动辘轳,卷起绳索吊起桥板。桥头刚刚离开桥台一尺,说时迟那时快,汤和策马登上桥台,挥剑砍断绳索,桥板“咚”的一声落回台面。桥窄且陡,骑马难以登桥。跟在汤和后面的张天佑跳下马背,提刀徒步登台踏桥,第一个冲上城头,数百将士紧随其后。
他们杀死了城头一名镇抚和几十个留守元兵后,张天佑得意忘形,在城头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占据了和州,大家兴奋不已,一些士兵乘热脱下青衣挥舞,旁边刚刚点燃举起的火把,顷刻熄灭。
无法进城的乜先帖木儿惊魂已定,飞桥救了他的命,否则必然死在汤和的剑下。但是他不甘心,带着元军跑到北门,叫元兵把门口的栅栏拖到门扇前,然后放火点燃。妄图毁门而入,夺回城池。
张天佑打开西门,等“青衣兵”大部队全部进城后,立刻下令封锁四门。当他发现北门着火,明白元军打算攻城,马上命令士兵搬运石头垒在门扇后面,封堵了北门。乜先帖木儿无可奈何,只好借着夜幕率部隐遁而去。
第二天,耿再成手下一个骑马先行逃回的千夫长向郭帅讲述了失联、被袭的情况,并妄说:张天佑的人马很可能遇敌被灭。郭子兴大惊失色,怪罪道:“元璋之计失误也!”
第三天早上,城头派人来报:有元军到达南门,派使者求见。难道真是“祸不单行”?郭子兴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叫来朱元璋商议。
朱元璋安慰父帅不要着急,推测说:张天佑不一定出了大事,如果前天巧遇敌军,被识破、打败,昨天就应该有人跑回来报信。至于城下的元军可能是攻打六合的探马赤军,应该是扬州元军统帅派来这里以胁迫招降的。
这批元军是绕过六合,从滁河下游渡口过河而来,因此六合的义军没有得到情报,滁州亦不知晓。
朱元璋说服义父,采取了以硬顶硬的策略。他命两千身穿绛色军服的精兵分列南门大街两边,足足站满一里路,直到帅府门口。一列全部手持长矛,一列全部手持大刀,个个昂首挺胸,一副威武不屈之相。然后传唤使者入城,他见到这个阵势,不免有些胆寒。
这时郭子兴,在万户府中堂正襟危坐,背后屏风挂一幅猛虎下山图。20个年轻将领则身穿百姓服装配刀、配剑,威风凛凛地站立前院中道两旁。
使者进入门厅,朱元璋喝令他跪地,以膝盖行走通过院子,拜见郭元帅。
使者是个汉人,见朱元璋相貌异于常人,神情凶恶,心生恐惧,但是不肯受辱,说道:“吾是朝廷大军堂堂使者,岂能跪地行走?”
20个将领按照事先约定,异口同声道:“不跪则杀!不跪则杀!”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看彼像个儒生,懂得礼义廉耻。不要强迫他了。请问,尔来此想做甚?”
使者抹了一下额头的冷汗,答道:“请尔等归降,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尔也是汉人,在朝廷混碗饭吃可以,千万不要为虎作伥。请尔回去转告尔的元帅,就说我等都是淮南的百姓,不想与朝廷为敌。因为天灾人祸,活不下去,才占城自理。我们不会归降,替尔卖命,也不到外地去称王称霸。尔等若要攻城,我等绝对誓死保卫。滁州四面有水,我等死一万人,尔等至少要死五万。不划算!这就是我们大帅的意思。尔不愿跪行参拜,就请回矣!”
元军使者自是不愿跪行,就坡下驴告辞返回。
朱元璋这一招还真的起了作用。使者把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第二天,探马赤军就撤兵了。郭子兴急忙嘱咐朱元璋带领邓愈一万兵马和徐达所部前往和州,谋划夺取。沿途顺便收拢耿再成的溃散之兵。
于是,朱元璋带上亲军指挥使冯国用、冯国胜及3000亲军和李善长、范常等,打起一面金色“朱”字红旗招摇南下。途中,耿再成的溃兵看见后,知道是朱元璋来了,纷纷加入跟随,最后收拢了近2000人。
到达徙阳关,朱元璋下令休息。等到天黑,命令点燃十个火把,作为疑兵之用,并嘱咐镇抚邓愈带领大家原地待命,提高警惕。朱元璋则与李善长、徐达以及骁勇将士数十人策马前行,半个时辰赶到和州,看见城头插的不是元军的蓝牙白旗,才知已被义军占领。
朱元璋令徐达呼叫张天佑。张天佑来到城头观察。朱元璋命左右随从点燃火把,照亮真容,张天佑这才放心,打开城门。
捷报传回滁州,郭子兴大喜过望,随之晋升朱元璋为总兵,统领和州全部兵马。同时晋升汤和为管军总管。为了减轻滁州的粮食压力,郭子兴又命朱元璋原有的一万兵马到和州驻扎,统领分别是镇抚郭兴、郭英、吴良、吴祯、郑遇春。并带上他亲笔写的总兵任命书。
驻扎和州的红军达到两万八千余人。张天佑则带赵继祖回到滁州复命,结果被郭子兴训了一顿。
攻取和州的战略不仅达到了分兵就食的目的,而且成为朱元璋日后渡江作战,攻取江南的跳板。起初,朱元璋并未想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依然是因为粮食问题。
得知和州被朱氏红军占领,被限居淮安城的托克托右拳连击左掌叹道:
“又是一个张士诚啊!大元在劫难逃了!”
和州距离长江只有6公里。托克托虽然被罢官,但是推断朱元璋占据和州,将来一定会渡江攻取江南。
1355年正月丁丑(二十)日,徐寿辉统军元帅倪文俊再次攻克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使得“天完国”政权暂时有了立足之地。
倪文俊(?—1357年),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县)人,出身渔民。因力大彪悍,外号倪蛮子。
倪文俊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下巴略方。长一对竖心眉——眉尾斜竖,形状似刀;眉长过目,形态俊秀。眉下却是一双野猪眼,时露凶相。其印堂过窄,下方一只开风鼻,外形好看——山根和年寿笔直、高凸,准头肉少。兰台、廷尉分明,孔大无收。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猪眼主使性暴、恶死。开风鼻者心性好胜,少年得志,中年见发,末运大败。
倪蛮子勇猛善战,喜用多桨小舟,疾驰如风,昼夜兼行湖江,攻敌出其不意,凡战多能胜利。
作为“天完国”一名元帅,倪文俊屡建战功。“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后,他保护徐寿辉退到沔阳汉水流域,保存和积蓄势力,发展军队。
那时,一个叫作陈友谅的元朝小吏乘机在乌林镇黄蓬山起义,随即投靠到倪文俊的麾下。初任微小的书掾②一职,后来累积战功升为领... -->>
第十一章??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朱总兵严治军身陷火并(10页)
1355年(乙未岁),正月戊午是朔日(初一)。
滁州粮草严重匮乏。郭子兴五万人马,即将坐吃山空。他的将领们纷纷议论如何是好。郭子兴想了一些办法,但都行不通,唯有派兵下乡四处强行“买粮”,实为抢夺百姓的口粮。朱元璋多次劝阻,郭帅不听,他郁郁寡欢,以致生病。
抢粮度日不是长久之计,军民关系日益紧张,郭氏红军已经被人骂为土匪、强盗。吃不饱的士兵也牢骚满腹,甚至骂娘,搞得郭子兴一筹莫展,心烦意乱。
元末,滁州属扬州路,辖区面积不大,只有城区和来安、全椒二县。来安北面属泗州地盘,已被赵均用控制。西北定远原属濠州管辖,虽然已经被朱元璋掌控,但是产粮不多,况且养有一万多兵马,也是捉襟见肘。
城西是五尖山山脉,一支余脉向东北延伸,进入定远境内,一支向西南延伸,进入全椒境内,形成丘陵地貌,产粮不多。自从朱元璋攻下全椒城,不仅驻扎了4000兵马,也为滁州贡献了一些粮食。
城东为岗地,滁河平原大部分位于六合县。这次虽然间接控制了六合,但是六合保卫战后已经购买了百姓的大部分余粮,再次“撒网”购买,也很难买到。
一天,东门守卫向朱元璋报告,有一大批身份不明的部队兵临城下,他们赶紧关闭了城门。为首的说要见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来到东门城头,向下询问来者:“我是朱元璋,请问义士尊姓高名?”
来者答道:“在下姓邓,名友德,抗元两年,久闻朱公大名,特从盱眙前来投靠。”
此人真是少年英雄,才17岁。生得一张椭圆白净脸,搭配的五官透出一片俊秀。看眼,那是丹凤眼;看眉,那是卧蚕眉——眉身微曲,浓黑上扬,伏射天仓;看鼻,那是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卧蚕眉者忠义过人,若配丹凤眼,智慧极高,心性刚直,文武双全,大吉之相。而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这种人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少年便创基业,六亲难靠。
再看他的装束,雅致不凡——发髻不罩巾、不插簪,只用淡蓝丝带缠绕根部,在前面打个花结;身穿浅棕红斜襟盖膝短战袍,交领斜襟边绣条略宽的淡蓝花纹,底襟边绣条略窄的淡蓝花纹;腰腹前系一条方形玉銙单革带,革端至腰侧,两端连接的蓝丝绦勒住后腰,在右侧打个活结,垂下两根绦穗;左侧革带处卡一片镶有一颗绿松石的挂钩,悬一把带鞘雁翎刀,弯首刀把带有护手椭圆之镡;脚著一双翘头棕红靴,靴头面贴一块黑色灵芝纹皮,靴筒两侧对贴一块黑色圆寿纹皮。
朱元璋望了望不远处黑压压的部队非常吃惊:一个少年竟然统领着万余兵马!他赶紧下城开门迎接。他先请邓友德通知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把少年英雄及一个随从接到家里,叫马夫人安排酒饭,为其接风。
邓友德(邓愈),1337年(元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生于虹县龙须里(今安徽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家庭富足,父亲叫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元末兵荒马乱,被乡亲推为团练,组织兵马,保境安民。
邓友德聪慧好学,勇武过人,15岁时加入父亲的部队。1353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任团练。不久,邓友隆又病逝。16岁的邓友德真是“六亲难靠”,只好接掌兵权,亲率部队与元军作战。每次作战,他都先身士卒,冲锋陷阵,军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服从他的指挥。
经过交谈,朱元璋了解了邓友德的情况,很高兴,征得同意,给他改名邓愈。“愈”寓意“胜过众人”。考虑他带有上万兵马,朱元璋提请父帅任命邓愈为管军总管。
开始,郭子兴有些犹豫,不想接纳。他寻思:本来就粮食匮乏,又来一万人,如何养的了?
朱元璋开导说:“邓愈一直带兵反元,历经多次战斗,是员将才。听闻他们带有粮食,足够吃一阵,无须我们提供。”
如此一来,郭帅也就答应了,同时正色道:“那这支部队尔管,没有粮吃毋找我!”
朱元璋窃喜,拱手低头答道:“元璋遵命!”
不久,他考虑到邓愈毕竟太年轻,万一战斗中有个闪失,势必影响他的一万人马。于是,把单枪匹马、年长厚道的胡大海安排到他的手下担任先锋。算是未雨绸缪吧!
一日,郭子兴召集将领商量出师攻占官兵的城池,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借病推辞。郭子兴知道这个义子足智多谋,再三派人请他。朱元璋只好抱病参会。
会上七嘴八舌,有的说攻占扬州,有的提出夺取庐州(今合肥市)。但是都不中郭帅的意。朱元璋一直没有说话。最后,郭子兴很客气地征求义子的意见。
朱元璋这才建议说:“困守孤城,诚非久计。今欲谋食,所向唯和州可图。”
和州属于上州,治所设在历阳县,州、县两衙同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和州设万户府镇守,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又降为和州,划属庐州路。
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位于滁州正南略偏东,中间隔着全椒县,为江淮水陆要冲。东距长江6公里。西离所辖含山县昭关直线距离28公里,封锁昭关,可挡庐州来犯之敌。
春秋时期,昭关为吴楚界关。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通缉,想过昭关逃到吴国,结果愁白了头。
和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盛产稻米。占据和州,两万兵马的粮草基本不愁。
“如何图之?”郭子兴问道。
朱元璋接着说:“然其城小而坚,难以力胜,可以计取。”
郭元帅又问:“如何计取?”
元璋说道:“昔攻民寨时得其民兵,号曰庐州路义兵。可拟(模拟)其制三千,选勇士椎(音:锤)髻①,左衽衣(穿)青衣,臂背露之,佯为彼兵。
以四橐驼(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州赏赐将士,和州兵见之必纳无疑。因以绛衣兵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俟(等待)我青衣兵薄(接近)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击鼓前进)而趋取之,必成矣。”
郭帅露出笑容,赞道:“此计甚好!”
随后,郭帅命总管赵继祖假扮使者,携带骆驼赏物;令左总兵张天佑携镇抚汤和带领3000身穿左衽青衣的红军前往。接着,命镇抚耿再成带领5000绛衣红军随后。
正月戊寅(二十一)日,赵继祖、张天佑到达和州北界滁河徙阳关时,当地理正听说庐州义兵经过,便带领乡亲迎接,邀请进村吃饭。告之已经备好酒肉。
盛情难却,时间又到了正午,张天佑就顺水推舟。青衣部队跟着进村休息,就着村民提供的茶水吃着干粮。结果张天佑、赵继祖贪酒,喝醉了,睡了一觉,耽误了余下的半天行程。
后行的耿再成渡河走过徙阳关,接近了和州。天黑时,他左等右等,不见和州的火把信号,以为张天佑三千兵马一定进了城,拿下了和州。于是便率绛衣兵直抵城北大门。
镇守和州的达鲁花赤叫乜先帖木儿,是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胆子较大。他听说是红军,急忙下令关闭城门。门外两旁各留下一条移动式X形矮栅栏。
耿再成只好退后几百米就地休息,等候不知去向的张天佑。走了两天路,人困马乏,耿再成的部队放松了戒备。
第二天凌晨,元军从小西门城头∏形龙门滑轮架上放下十多米长的斜桥板,架在地面一座青石砌筑的梯形台上(古称飞桥)。台高一丈(约3.2米)。在其南边还悬放一排绳索(古称缒索)。
乜先帖木儿携一个镇抚带领城中三千官兵倾巢出动,纷纷沿桥沿索而下,突袭了北门外的红军营地。耿再成不幸中箭,只好下令撤退。
元军紧追不舍,红军溃散了一半。一名小校带领几百人断后,且战且退。追到城北30多里远的千秋坝,已是黄昏,乜先帖木儿这才收兵返回。耿再成和2000余将士逃回滁州。
乜先帖木儿快到和州时,已是傍晚。真是凑巧,遇上才到和州的“青衣兵”,还以为是自己人。这回,张天佑喝酒误事成了歪打正着。镇抚汤和一马当先,挥剑迎头冲过去,左劈右砍,瞬间倒下两个元兵。红军将士紧跟着冲杀过去。元军措不及防,哗啦啦倒下一片。乜先帖木儿吓得仓皇奔向小西门,恨不得长有四条腿。
汤和快马紧追,突然看见了元军的飞桥。城头元兵看见汤和紧跟乜先帖木儿奔来,急忙转动辘轳,卷起绳索吊起桥板。桥头刚刚离开桥台一尺,说时迟那时快,汤和策马登上桥台,挥剑砍断绳索,桥板“咚”的一声落回台面。桥窄且陡,骑马难以登桥。跟在汤和后面的张天佑跳下马背,提刀徒步登台踏桥,第一个冲上城头,数百将士紧随其后。
他们杀死了城头一名镇抚和几十个留守元兵后,张天佑得意忘形,在城头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占据了和州,大家兴奋不已,一些士兵乘热脱下青衣挥舞,旁边刚刚点燃举起的火把,顷刻熄灭。
无法进城的乜先帖木儿惊魂已定,飞桥救了他的命,否则必然死在汤和的剑下。但是他不甘心,带着元军跑到北门,叫元兵把门口的栅栏拖到门扇前,然后放火点燃。妄图毁门而入,夺回城池。
张天佑打开西门,等“青衣兵”大部队全部进城后,立刻下令封锁四门。当他发现北门着火,明白元军打算攻城,马上命令士兵搬运石头垒在门扇后面,封堵了北门。乜先帖木儿无可奈何,只好借着夜幕率部隐遁而去。
第二天,耿再成手下一个骑马先行逃回的千夫长向郭帅讲述了失联、被袭的情况,并妄说:张天佑的人马很可能遇敌被灭。郭子兴大惊失色,怪罪道:“元璋之计失误也!”
第三天早上,城头派人来报:有元军到达南门,派使者求见。难道真是“祸不单行”?郭子兴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叫来朱元璋商议。
朱元璋安慰父帅不要着急,推测说:张天佑不一定出了大事,如果前天巧遇敌军,被识破、打败,昨天就应该有人跑回来报信。至于城下的元军可能是攻打六合的探马赤军,应该是扬州元军统帅派来这里以胁迫招降的。
这批元军是绕过六合,从滁河下游渡口过河而来,因此六合的义军没有得到情报,滁州亦不知晓。
朱元璋说服义父,采取了以硬顶硬的策略。他命两千身穿绛色军服的精兵分列南门大街两边,足足站满一里路,直到帅府门口。一列全部手持长矛,一列全部手持大刀,个个昂首挺胸,一副威武不屈之相。然后传唤使者入城,他见到这个阵势,不免有些胆寒。
这时郭子兴,在万户府中堂正襟危坐,背后屏风挂一幅猛虎下山图。20个年轻将领则身穿百姓服装配刀、配剑,威风凛凛地站立前院中道两旁。
使者进入门厅,朱元璋喝令他跪地,以膝盖行走通过院子,拜见郭元帅。
使者是个汉人,见朱元璋相貌异于常人,神情凶恶,心生恐惧,但是不肯受辱,说道:“吾是朝廷大军堂堂使者,岂能跪地行走?”
20个将领按照事先约定,异口同声道:“不跪则杀!不跪则杀!”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看彼像个儒生,懂得礼义廉耻。不要强迫他了。请问,尔来此想做甚?”
使者抹了一下额头的冷汗,答道:“请尔等归降,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尔也是汉人,在朝廷混碗饭吃可以,千万不要为虎作伥。请尔回去转告尔的元帅,就说我等都是淮南的百姓,不想与朝廷为敌。因为天灾人祸,活不下去,才占城自理。我们不会归降,替尔卖命,也不到外地去称王称霸。尔等若要攻城,我等绝对誓死保卫。滁州四面有水,我等死一万人,尔等至少要死五万。不划算!这就是我们大帅的意思。尔不愿跪行参拜,就请回矣!”
元军使者自是不愿跪行,就坡下驴告辞返回。
朱元璋这一招还真的起了作用。使者把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第二天,探马赤军就撤兵了。郭子兴急忙嘱咐朱元璋带领邓愈一万兵马和徐达所部前往和州,谋划夺取。沿途顺便收拢耿再成的溃散之兵。
于是,朱元璋带上亲军指挥使冯国用、冯国胜及3000亲军和李善长、范常等,打起一面金色“朱”字红旗招摇南下。途中,耿再成的溃兵看见后,知道是朱元璋来了,纷纷加入跟随,最后收拢了近2000人。
到达徙阳关,朱元璋下令休息。等到天黑,命令点燃十个火把,作为疑兵之用,并嘱咐镇抚邓愈带领大家原地待命,提高警惕。朱元璋则与李善长、徐达以及骁勇将士数十人策马前行,半个时辰赶到和州,看见城头插的不是元军的蓝牙白旗,才知已被义军占领。
朱元璋令徐达呼叫张天佑。张天佑来到城头观察。朱元璋命左右随从点燃火把,照亮真容,张天佑这才放心,打开城门。
捷报传回滁州,郭子兴大喜过望,随之晋升朱元璋为总兵,统领和州全部兵马。同时晋升汤和为管军总管。为了减轻滁州的粮食压力,郭子兴又命朱元璋原有的一万兵马到和州驻扎,统领分别是镇抚郭兴、郭英、吴良、吴祯、郑遇春。并带上他亲笔写的总兵任命书。
驻扎和州的红军达到两万八千余人。张天佑则带赵继祖回到滁州复命,结果被郭子兴训了一顿。
攻取和州的战略不仅达到了分兵就食的目的,而且成为朱元璋日后渡江作战,攻取江南的跳板。起初,朱元璋并未想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依然是因为粮食问题。
得知和州被朱氏红军占领,被限居淮安城的托克托右拳连击左掌叹道:
“又是一个张士诚啊!大元在劫难逃了!”
和州距离长江只有6公里。托克托虽然被罢官,但是推断朱元璋占据和州,将来一定会渡江攻取江南。
1355年正月丁丑(二十)日,徐寿辉统军元帅倪文俊再次攻克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使得“天完国”政权暂时有了立足之地。
倪文俊(?—1357年),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县)人,出身渔民。因力大彪悍,外号倪蛮子。
倪文俊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下巴略方。长一对竖心眉——眉尾斜竖,形状似刀;眉长过目,形态俊秀。眉下却是一双野猪眼,时露凶相。其印堂过窄,下方一只开风鼻,外形好看——山根和年寿笔直、高凸,准头肉少。兰台、廷尉分明,孔大无收。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猪眼主使性暴、恶死。开风鼻者心性好胜,少年得志,中年见发,末运大败。
倪蛮子勇猛善战,喜用多桨小舟,疾驰如风,昼夜兼行湖江,攻敌出其不意,凡战多能胜利。
作为“天完国”一名元帅,倪文俊屡建战功。“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后,他保护徐寿辉退到沔阳汉水流域,保存和积蓄势力,发展军队。
那时,一个叫作陈友谅的元朝小吏乘机在乌林镇黄蓬山起义,随即投靠到倪文俊的麾下。初任微小的书掾②一职,后来累积战功升为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