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乱,来战 (1/2)
美女中文网 bqgkk.com,木兰无长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安离平城不过几日的距离,而贺穆兰动用的是白鹭官的情报系统,快马飞鸽,速度更是极快,所以几乎是拓跋素前脚到了长安,后脚平城已经接到了这边的消息.
近期被盗文欺负的厉害,所以做一章防盗自保,十几分钟后替换.有看到这句话的就是在盗文网站看到的,请支持正版,支持jj文学城,因为作者也需要糊口才能抵住生存压力创作,谢谢.
夏国的国都是统万城,可在汉人的心目中,长安和洛阳的地位甚至比平城还要重要.从拓跋焘打下夏国开始,朝中已经有无数个文官上奏请求过迁都洛阳或长安,均被拓跋焘给打了回去.
长安和洛阳这样的中原腹地虽然好,但鲜卑族的根本却在北方.
平城位置不好,土地贫瘠,经常有旱灾或者雪灾,可却是北方诸国的中心,无论是监控北方六镇还是调拨周围的兵将都比洛阳和长安容易的多.
如今天下初平,高车人和柔然人刚刚进入漠南,北方又有许多胡族蠢蠢欲动,天下也没有平定,他若去泰山封禅再迁都长安或洛阳,就等于他自诩汉人正统,莫说鲜卑宗室和魏国的胡人们怎么看,就算一直和他隔江而望的刘宋怕是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要大举出兵.
要知道刘宋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吸纳无数贤臣名士归附,凭的就是"正统"之名.要是他成为中原霸主,就算为了争夺"正统",刘宋也不会在估计颜面上的"平衡"了.
还有北燕,北凉,库莫奚,吐谷浑……
他还没有收复整个北方,统一中原之前,是不会考虑迁都和封禅之事的.
可这些道理,汉臣们都明白,却不愿意听.
拓跋焘明白,他们会效忠鲜卑人,其实是因为鲜卑如今在北方最强,他们背后都是高门大族,家族势力,其中牵一发动全身,为了保全族中,为了发展势力,为了子弟的前途,哪怕他们再不愿意为胡人效命,也要努力把这个国家治理的更好.
因为只有国家强了,他们才会强起来.否则魏国成了一块砧板上的肉,这些在魏国国土上立足的"士族",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就犹如当年的"王谢".
可这些人太想得到"正统"的名望了.他们都知道南方的汉人是怎么说他们的:
——"衣冠禽兽","胡族走狗","数典忘祖".
鲜卑族从漠北兴起一来,到他拓跋焘手上,几乎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可虽然他们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魏国,可是他却无法解决自己入主中原后的合法性问题.
从魏国前身代国立国之日起,鲜卑族和东晋,刘宋以及北燕等各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正统之争.
为了这个,拓跋焘的祖父甚至用尽一切办法论证自己是黄帝后裔,从血缘关系上和鲜卑族同源,鲜卑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受封到大鲜卑山,以此封地为号,称之为"鲜卑".
可是中原地区的史籍没有记载,北方的民歌和传说虽然有理有据,中原人就是不认.
除了这个,拓跋家几代君主都在文化上尊儒,重用中原地区的有学之士,光拓跋焘自己,就至少下了三次诏令,让各地推荐"有才有德"的士族做官,成了魏国各级重要官员.
拓跋焘对汉人的重用,造成朝堂上汉人和鲜卑人几乎分庭抗礼,国家的国力蒸蒸日上,各地的士族纷纷归附,可到了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这些汉人却像是入了魔一样齐心协力的要推动起来,就算他是皇帝他们也不肯屈服.
比如说,一定要杀了祸害乱了长安的王斤以儆效尤;
比如说,长安即使不能作为都城,至少也不能有弱于统万的地位,否则任何人去了长安一阵糟蹋,长安迟早不保.
这些汉人对长安的重视犹如对洛阳的重视.鲜卑人得到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几近战乱,几乎已经是废墟了.这些北方的汉人士族亲吻洛阳的土地,跪拜洛阳的先祖,凭借着他们的力量才让洛阳重建了起来.
无数士人甚至自己掏钱掏人,在重建之前,在鲜卑治下的士人们遍访南边的建康城,还有些把家中在汉晋的藏书取出来作为参考,想法子重新恢复当年的壮观.
只是洛阳城败破的太厉害了,当时人力和物力都不允许,所以无论北方的汉人们如何努力,现在的洛阳也不过是一座规模不大的主城而已.
即使如此,多少大族偷偷在洛阳附近置产,多少士人推动洛阳成为魏国的首都,便知道汉人们对"正统"的重视.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崔家和卢家发动所有士族推动对刘宋和夏国的战争,为的其实就是这两座城.
如今长安也得了,洛阳也得了,两座中原帝都全部进入北魏的国土,洛阳破败,长安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满朝的文武都盯着长安,希望能派能干的汉臣去治理长安,修复这座古都,重振长安的威势……
然后拓跋焘派了个草包王斤.
为这件事,拓跋焘当场就被崔浩谏言到差点翻脸,若不是古弼等一众鲜卑大臣加宗室力推,拓跋焘那几个.[,!]月连政事都别想好好推行了(全体汉臣大罢工,今日你称病,明日我摔断腿).
可拓跋焘也怕,汉人的文化太可怕,夏国的许多士族都是汉人,一心想着举族去刘宋投奔"正统",再去个汉人大族出身的能吏,万一互相勾结,长安和洛阳互为倚仗,平衡之势一乱,鲜卑人和汉人就要再起纷争.
两地都接近刘宋,又在腹地,长安局势更复杂,它周围有许多匈奴人的部族和羌人,氐人的部族,位于战略要地,不可有任何闪失.
王斤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他会守城,而且还是宗室和鲜卑一族都能认同的身份.他自己没有威望,就无法反抗统万城的拓跋素和安定的安将军等人,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平复.
而且,他是拓跋提和他名义上的表弟,端平公主作为平城最活跃的几位公主之一,在平城官僚的后院中有很大的实力,可以摆平不少官员的不满.
当时拓跋焘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能够让他放心而又没什么野心的,唯有这个王斤.
可谁能想到,他对政治是没什么野心,却太贪心!
"王斤差点让长安百姓民/变,此罪不可姑息!臣请亲自调查此事,前往长安!"崔浩以首俯地,请求彻查此事.
在他身后,陆陆续续有汉臣站了出来,请求亲自去长安调查此事.
至于调查之后王斤有什么下场,也可想而知.
拓跋焘手上有贺穆兰和高深的证词,知道王斤的罪名绝不是贪污和煽/动军队这么简单,他几乎是听到花木兰的名字就立刻起了杀意.
人人都知道花木兰是他要重用的左膀右臂,若说汉人想动花木兰还能理解,可王斤不过是外戚,居然对花木兰也有杀心,这背后定有原因.
以情感上来说,拓跋焘自然是想干脆一刀斩了王斤算了,可从理智上,拓跋焘知道王斤身后定然有可怕的势力在推动,即使让他万劫不复也要杀了花木兰.他想要知道这股势力究竟是哪一方在操纵,就不能让王斤死.
他所选的人选若不对,王斤很可能就死在"审讯"之中,又或者被直接罗列罪名死在押进平城的路上,拓跋焘不想赌,也不相信这些汉臣.
毕竟军中势力强则是鲜卑强,汉人士族追求"平衡",是不会眼见着皇权坐大的.
所以无论崔浩等人如何请求,拓跋焘就是按着不发话.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长安不可乱,羌人作乱之事也非同小可,赫连定也被困在夏地,我欲亲自前往……"
"不可!"
"不可啊陛下!"
"陛下!您现在怎么能出京!"
这一下,莫说崔浩等人了,就连古弼和其他文武百官都被吓得半死,就差没有爬到拓跋焘身边抱着大腿嚎了.
以这位皇帝随性的性格,又有这么多理由,说不定真拔腿就跑.更别说赫连定若不是失踪,这位陛下早就已经前往夏魏交界之境去迎接他了,而且连仪仗和人马都是现成的.
一群大臣越想越急,越想越担忧,夏地胡族要反,我的个老天爷,这个时候拓跋焘去,不是明晃晃告诉那些胡人"快来抓我"吗?
文武百官们愁的要死,拓跋焘还在火上浇油:"当初起用王斤,也是我识人不清,再加上这王斤也勉强算的上我的表弟,这不但是国事,还是家事,我为国君,更是家主,他如此不驯,我要亲自去让他绳之于法……"
听你鬼扯!
拓跋家开枝散叶这么多年,你的表弟堂弟没有一车也有一筐,各个犯罪了都要你亲自执行"家法",皇帝也不要做了,干脆就开刑堂吧!
劝谏的官吏们将头埋在地上,使劲地翻着白眼.
像是古弼这样的刺头,干脆就直接跳了起来.
"陛下,若说家教不严,莫说这王斤身上毫无端平公主的血脉……"
拓跋焘搓了搓下巴.
‘咦,说的也是,这么一想,这小子这么笨也有原因.’
古弼气呼呼地继续叫道:"就这么一个以权谋私之人,怎么值得陛下为他去犯险?胡族随时可能作乱,陛下还要在京中坐镇才是!要说家教,这王斤的母亲端平公主可是颍川王殿下的亲姑姑!"
古弼伸手一指在武官前列的库莫提.
库莫提春天的祭祀一过就要... -->>
长安离平城不过几日的距离,而贺穆兰动用的是白鹭官的情报系统,快马飞鸽,速度更是极快,所以几乎是拓跋素前脚到了长安,后脚平城已经接到了这边的消息.
近期被盗文欺负的厉害,所以做一章防盗自保,十几分钟后替换.有看到这句话的就是在盗文网站看到的,请支持正版,支持jj文学城,因为作者也需要糊口才能抵住生存压力创作,谢谢.
夏国的国都是统万城,可在汉人的心目中,长安和洛阳的地位甚至比平城还要重要.从拓跋焘打下夏国开始,朝中已经有无数个文官上奏请求过迁都洛阳或长安,均被拓跋焘给打了回去.
长安和洛阳这样的中原腹地虽然好,但鲜卑族的根本却在北方.
平城位置不好,土地贫瘠,经常有旱灾或者雪灾,可却是北方诸国的中心,无论是监控北方六镇还是调拨周围的兵将都比洛阳和长安容易的多.
如今天下初平,高车人和柔然人刚刚进入漠南,北方又有许多胡族蠢蠢欲动,天下也没有平定,他若去泰山封禅再迁都长安或洛阳,就等于他自诩汉人正统,莫说鲜卑宗室和魏国的胡人们怎么看,就算一直和他隔江而望的刘宋怕是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要大举出兵.
要知道刘宋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吸纳无数贤臣名士归附,凭的就是"正统"之名.要是他成为中原霸主,就算为了争夺"正统",刘宋也不会在估计颜面上的"平衡"了.
还有北燕,北凉,库莫奚,吐谷浑……
他还没有收复整个北方,统一中原之前,是不会考虑迁都和封禅之事的.
可这些道理,汉臣们都明白,却不愿意听.
拓跋焘明白,他们会效忠鲜卑人,其实是因为鲜卑如今在北方最强,他们背后都是高门大族,家族势力,其中牵一发动全身,为了保全族中,为了发展势力,为了子弟的前途,哪怕他们再不愿意为胡人效命,也要努力把这个国家治理的更好.
因为只有国家强了,他们才会强起来.否则魏国成了一块砧板上的肉,这些在魏国国土上立足的"士族",随时都可能土崩瓦解,就犹如当年的"王谢".
可这些人太想得到"正统"的名望了.他们都知道南方的汉人是怎么说他们的:
——"衣冠禽兽","胡族走狗","数典忘祖".
鲜卑族从漠北兴起一来,到他拓跋焘手上,几乎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可虽然他们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魏国,可是他却无法解决自己入主中原后的合法性问题.
从魏国前身代国立国之日起,鲜卑族和东晋,刘宋以及北燕等各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正统之争.
为了这个,拓跋焘的祖父甚至用尽一切办法论证自己是黄帝后裔,从血缘关系上和鲜卑族同源,鲜卑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受封到大鲜卑山,以此封地为号,称之为"鲜卑".
可是中原地区的史籍没有记载,北方的民歌和传说虽然有理有据,中原人就是不认.
除了这个,拓跋家几代君主都在文化上尊儒,重用中原地区的有学之士,光拓跋焘自己,就至少下了三次诏令,让各地推荐"有才有德"的士族做官,成了魏国各级重要官员.
拓跋焘对汉人的重用,造成朝堂上汉人和鲜卑人几乎分庭抗礼,国家的国力蒸蒸日上,各地的士族纷纷归附,可到了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这些汉人却像是入了魔一样齐心协力的要推动起来,就算他是皇帝他们也不肯屈服.
比如说,一定要杀了祸害乱了长安的王斤以儆效尤;
比如说,长安即使不能作为都城,至少也不能有弱于统万的地位,否则任何人去了长安一阵糟蹋,长安迟早不保.
这些汉人对长安的重视犹如对洛阳的重视.鲜卑人得到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几近战乱,几乎已经是废墟了.这些北方的汉人士族亲吻洛阳的土地,跪拜洛阳的先祖,凭借着他们的力量才让洛阳重建了起来.
无数士人甚至自己掏钱掏人,在重建之前,在鲜卑治下的士人们遍访南边的建康城,还有些把家中在汉晋的藏书取出来作为参考,想法子重新恢复当年的壮观.
只是洛阳城败破的太厉害了,当时人力和物力都不允许,所以无论北方的汉人们如何努力,现在的洛阳也不过是一座规模不大的主城而已.
即使如此,多少大族偷偷在洛阳附近置产,多少士人推动洛阳成为魏国的首都,便知道汉人们对"正统"的重视.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崔家和卢家发动所有士族推动对刘宋和夏国的战争,为的其实就是这两座城.
如今长安也得了,洛阳也得了,两座中原帝都全部进入北魏的国土,洛阳破败,长安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满朝的文武都盯着长安,希望能派能干的汉臣去治理长安,修复这座古都,重振长安的威势……
然后拓跋焘派了个草包王斤.
为这件事,拓跋焘当场就被崔浩谏言到差点翻脸,若不是古弼等一众鲜卑大臣加宗室力推,拓跋焘那几个.[,!]月连政事都别想好好推行了(全体汉臣大罢工,今日你称病,明日我摔断腿).
可拓跋焘也怕,汉人的文化太可怕,夏国的许多士族都是汉人,一心想着举族去刘宋投奔"正统",再去个汉人大族出身的能吏,万一互相勾结,长安和洛阳互为倚仗,平衡之势一乱,鲜卑人和汉人就要再起纷争.
两地都接近刘宋,又在腹地,长安局势更复杂,它周围有许多匈奴人的部族和羌人,氐人的部族,位于战略要地,不可有任何闪失.
王斤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他会守城,而且还是宗室和鲜卑一族都能认同的身份.他自己没有威望,就无法反抗统万城的拓跋素和安定的安将军等人,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平复.
而且,他是拓跋提和他名义上的表弟,端平公主作为平城最活跃的几位公主之一,在平城官僚的后院中有很大的实力,可以摆平不少官员的不满.
当时拓跋焘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能够让他放心而又没什么野心的,唯有这个王斤.
可谁能想到,他对政治是没什么野心,却太贪心!
"王斤差点让长安百姓民/变,此罪不可姑息!臣请亲自调查此事,前往长安!"崔浩以首俯地,请求彻查此事.
在他身后,陆陆续续有汉臣站了出来,请求亲自去长安调查此事.
至于调查之后王斤有什么下场,也可想而知.
拓跋焘手上有贺穆兰和高深的证词,知道王斤的罪名绝不是贪污和煽/动军队这么简单,他几乎是听到花木兰的名字就立刻起了杀意.
人人都知道花木兰是他要重用的左膀右臂,若说汉人想动花木兰还能理解,可王斤不过是外戚,居然对花木兰也有杀心,这背后定有原因.
以情感上来说,拓跋焘自然是想干脆一刀斩了王斤算了,可从理智上,拓跋焘知道王斤身后定然有可怕的势力在推动,即使让他万劫不复也要杀了花木兰.他想要知道这股势力究竟是哪一方在操纵,就不能让王斤死.
他所选的人选若不对,王斤很可能就死在"审讯"之中,又或者被直接罗列罪名死在押进平城的路上,拓跋焘不想赌,也不相信这些汉臣.
毕竟军中势力强则是鲜卑强,汉人士族追求"平衡",是不会眼见着皇权坐大的.
所以无论崔浩等人如何请求,拓跋焘就是按着不发话.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长安不可乱,羌人作乱之事也非同小可,赫连定也被困在夏地,我欲亲自前往……"
"不可!"
"不可啊陛下!"
"陛下!您现在怎么能出京!"
这一下,莫说崔浩等人了,就连古弼和其他文武百官都被吓得半死,就差没有爬到拓跋焘身边抱着大腿嚎了.
以这位皇帝随性的性格,又有这么多理由,说不定真拔腿就跑.更别说赫连定若不是失踪,这位陛下早就已经前往夏魏交界之境去迎接他了,而且连仪仗和人马都是现成的.
一群大臣越想越急,越想越担忧,夏地胡族要反,我的个老天爷,这个时候拓跋焘去,不是明晃晃告诉那些胡人"快来抓我"吗?
文武百官们愁的要死,拓跋焘还在火上浇油:"当初起用王斤,也是我识人不清,再加上这王斤也勉强算的上我的表弟,这不但是国事,还是家事,我为国君,更是家主,他如此不驯,我要亲自去让他绳之于法……"
听你鬼扯!
拓跋家开枝散叶这么多年,你的表弟堂弟没有一车也有一筐,各个犯罪了都要你亲自执行"家法",皇帝也不要做了,干脆就开刑堂吧!
劝谏的官吏们将头埋在地上,使劲地翻着白眼.
像是古弼这样的刺头,干脆就直接跳了起来.
"陛下,若说家教不严,莫说这王斤身上毫无端平公主的血脉……"
拓跋焘搓了搓下巴.
‘咦,说的也是,这么一想,这小子这么笨也有原因.’
古弼气呼呼地继续叫道:"就这么一个以权谋私之人,怎么值得陛下为他去犯险?胡族随时可能作乱,陛下还要在京中坐镇才是!要说家教,这王斤的母亲端平公主可是颍川王殿下的亲姑姑!"
古弼伸手一指在武官前列的库莫提.
库莫提春天的祭祀一过就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