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
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