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宝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足以加速帝国灭亡的错误,现实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扬镳了。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贵族的特权,代表着贵族的利益。贵族的特权和中央集权是一对生死仇敌,贵族的利益和王国的利益则是天生的对手。
贵族的特权和贵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战国六百余年的战火,而中央集权和王国利益至上虽然同样无法保证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续,但最起码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和平,可以让普罗大众获得一块相对安宁的“乐土”,即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者毕竟没有可比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啊。
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就因为我是贵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对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国的掘墓人?
宝鼎如遭重创,思绪在恍惚之中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畔。大河奔腾,浪涛咆哮,一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国为了兼并争霸而纷纷寻求强国之路。于是变法大盛,法家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法家“法术势”三派在各国变法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强君王和中央的统治权。
春秋中后期,井田制度崩溃,公田变私田,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而来的是士卿贵族的飞速崛起,他们开始夺取政权,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于是鲁国被三分,晋国被赵魏韩知范和中行六氏瓜分,齐国则直接被田氏篡国。随着士卿的崛起并夺取政权,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国是“兼并”的时代,是变法的时代,而变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所以战国又是一个逐渐走向集权的时代。
君王需要集权,所以锐意变法,而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国君在边疆或者新占区域设立,直接领导。渐渐的,王国里的县越来越普遍,与贵族的封邑构成了王国的地方组织。到了春秋末期,晋国首先出现了郡,同样是在边疆荒芜之地。郡比县的地域大,繁荣之后。在郡下设县,于是就出现了由君王直接领导的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到了战国,各国变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剥夺贵族的封邑,推行县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做为贵族特权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战国时代各国的郡依旧设在边疆地区,目的是巩固边防。在兼并大战中,战胜国占据新领土之后马上设郡,以利攻防。秦国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每占一地必设郡,于是郡县也就遍布中土大地。
秦统一之后,在帝国实施郡县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县都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中央集权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阻挡,分封制必然覆灭。
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十九王,后战国时代来临,烽烟再起,但仅仅五年之后,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刘邦立国,大汉初期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专制皇权和王国势力矛盾激烈,引发七王之乱。这一次专制皇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一直延续至今。
帝国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内覆灭了?
原因很多很多,但中央集权和贵族特权的矛盾,王国利益和贵族利益的矛盾,必然是导致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秦现行制度就以郡县制为主,辅以分封制。关东六同样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其中赵国也是以郡县制为主,而楚国则是以分封制为主,楚国的贵族势力在目前七国中最为庞大。齐国则始终没有设置郡,但它设置了五都,除国都临淄外,四边各有一都镇戍边疆。
大秦的君侯虽然不多,但持续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任何事物的灭亡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契机。始皇帝在帝国诞生之初,毫不犹豫地将大秦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连同其它六国君王和贵族一起铲除,将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结果帝国轰然倒塌。
反其道而行之呢?
自己现在正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帝国诞生之初,保住贵族集团的利益,让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外戚士卿贵族能够继续享受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从而阻止始皇帝把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太理想了,这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个理想,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年轻人试图拯救帝国的理想而已。
自中土各国变法以来,中土贵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向专制王权发动了一次次激烈的反扑。除了秦国。各国的变法基本上失败,而秦国变法的成功,也是君王用血腥的手段一次次镇压而来。历代秦国君主的身体里都流淌着凶残而野蛮的血液,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他们毫不气馁,一次次地向反扑的贵族们举起了锋利的屠刀。
昭襄王诛杀武安君白起,把君王和贵族之间的战争推向了最高潮,随后秦王政再接再厉,在轰轰烈烈的完成统一之后,环顾朝堂之上,哪还有宗室贵族的影子?哪还有外戚贵族的影子?即便是军功贵族,也是寥寥无几。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时侯,朝堂上还剩下谁?最后只剩下以李斯为主的士卿官僚了。
不错,从始皇帝中央集权的理想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国太年轻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太年轻了,新兴官僚阶层更是太年轻了,帝国的大厦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倒下,大厦的顶梁柱倾覆,一阵风便把大厦化作了废墟。
自己组建利益集团的本意,便是拯救帝国这座大厦。夯实帝国的基础,牢固帝国的架构,这样即便顶梁柱倒了,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帝国这座大厦也能在风雨中傲然屹立。可惜的是,自己的思想超越了这个时代,自己的灵魂也不是一个天生的贵族,所以这个时代的贵族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贵族。
一句话,权力和利益是有限的,君王和贵族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渴望却是无限的。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解决的办法只有屠杀。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自己的策略已经开始实施,箭已经射了出去,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宗室、外戚和军功贵族们已经联手,夺取权力和利益的战车已经跑了起来,他们的目的地在哪?分封制。唯有分封制才能让他们在统一后的中土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利益。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看看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争,看看帝国崩溃后的五年后战国时代,看看汉初的七国之乱,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分封制代表着战乱,代表着中土将再一次陷入灾难。
这不是自己的初衷,更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战车已经飞驰起来,自己不过是这驾战车上的甲士之一,无力让战车改道,更无力阻止战车冲向目的地,如果自己强行阻止,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杀死,然后被抛出战车。这时候战车如果停下来,战车上的所有甲士都将难逃一死,即使没有被秦王政诛杀,也将给始皇帝和帝国一起陪葬。
面对贵族们的进攻,秦王政肯定要反击,内部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内部的战争首先就会阻碍大秦统一的步伐,大秦统一的进程将被延迟,但这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无足轻重,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保住头上的脑袋,保住这驾飞驰的“战车”,因为自己是这驾战车的“御戎”,是率领贵族们向秦王政进攻的“旗手”,秦王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
这就是“无知”的代价。
老太后同样错误地理解了自己。自己的身份过于特殊,老太后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正在谋划篡国大计,但老太后没有阻止,这一切都在她的谋划之中,她甚至可能以为这都是她的谋划发生了作用。
事实证明,秦王政不是她所需要的大王。这和秦王政诛杀她的亲人没有关系。这不是重点所在,重点是秦王政要集中王权,为此他要打击所有贵族,抢夺所有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这是老太后和所有贵族都不能容忍的事。过去宣太后不能容忍,现在她同样不能容忍,她认为这将把大秦推向败亡的深渊。
选择秦王政是她的错误,但自己篡国更是十恶不赦,然而,她现在只有让这对兄弟自相残杀,否则她的布局就无法实现,而她布局的核心就是立后立储,就是为未来的大秦确立一位君主,一位在她看来可以确保大秦国祚持久延续的君主。
所以,在自己离开咸阳之前,老太后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她在警告自己,局势的发展必定是兄弟相残,这是她的布局,就像当年秦王政和长安君兄弟相残一样,目的都是一个,确保外戚贵族的... -->>
宝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足以加速帝国灭亡的错误,现实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扬镳了。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贵族的特权,代表着贵族的利益。贵族的特权和中央集权是一对生死仇敌,贵族的利益和王国的利益则是天生的对手。
贵族的特权和贵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战国六百余年的战火,而中央集权和王国利益至上虽然同样无法保证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续,但最起码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和平,可以让普罗大众获得一块相对安宁的“乐土”,即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者毕竟没有可比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啊。
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就因为我是贵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对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国的掘墓人?
宝鼎如遭重创,思绪在恍惚之中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畔。大河奔腾,浪涛咆哮,一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国为了兼并争霸而纷纷寻求强国之路。于是变法大盛,法家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法家“法术势”三派在各国变法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强君王和中央的统治权。
春秋中后期,井田制度崩溃,公田变私田,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而来的是士卿贵族的飞速崛起,他们开始夺取政权,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于是鲁国被三分,晋国被赵魏韩知范和中行六氏瓜分,齐国则直接被田氏篡国。随着士卿的崛起并夺取政权,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国是“兼并”的时代,是变法的时代,而变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所以战国又是一个逐渐走向集权的时代。
君王需要集权,所以锐意变法,而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国君在边疆或者新占区域设立,直接领导。渐渐的,王国里的县越来越普遍,与贵族的封邑构成了王国的地方组织。到了春秋末期,晋国首先出现了郡,同样是在边疆荒芜之地。郡比县的地域大,繁荣之后。在郡下设县,于是就出现了由君王直接领导的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到了战国,各国变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剥夺贵族的封邑,推行县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做为贵族特权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战国时代各国的郡依旧设在边疆地区,目的是巩固边防。在兼并大战中,战胜国占据新领土之后马上设郡,以利攻防。秦国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每占一地必设郡,于是郡县也就遍布中土大地。
秦统一之后,在帝国实施郡县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县都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中央集权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阻挡,分封制必然覆灭。
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十九王,后战国时代来临,烽烟再起,但仅仅五年之后,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刘邦立国,大汉初期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专制皇权和王国势力矛盾激烈,引发七王之乱。这一次专制皇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一直延续至今。
帝国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内覆灭了?
原因很多很多,但中央集权和贵族特权的矛盾,王国利益和贵族利益的矛盾,必然是导致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秦现行制度就以郡县制为主,辅以分封制。关东六同样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其中赵国也是以郡县制为主,而楚国则是以分封制为主,楚国的贵族势力在目前七国中最为庞大。齐国则始终没有设置郡,但它设置了五都,除国都临淄外,四边各有一都镇戍边疆。
大秦的君侯虽然不多,但持续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任何事物的灭亡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契机。始皇帝在帝国诞生之初,毫不犹豫地将大秦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连同其它六国君王和贵族一起铲除,将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结果帝国轰然倒塌。
反其道而行之呢?
自己现在正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帝国诞生之初,保住贵族集团的利益,让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外戚士卿贵族能够继续享受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从而阻止始皇帝把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太理想了,这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个理想,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年轻人试图拯救帝国的理想而已。
自中土各国变法以来,中土贵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向专制王权发动了一次次激烈的反扑。除了秦国。各国的变法基本上失败,而秦国变法的成功,也是君王用血腥的手段一次次镇压而来。历代秦国君主的身体里都流淌着凶残而野蛮的血液,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他们毫不气馁,一次次地向反扑的贵族们举起了锋利的屠刀。
昭襄王诛杀武安君白起,把君王和贵族之间的战争推向了最高潮,随后秦王政再接再厉,在轰轰烈烈的完成统一之后,环顾朝堂之上,哪还有宗室贵族的影子?哪还有外戚贵族的影子?即便是军功贵族,也是寥寥无几。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时侯,朝堂上还剩下谁?最后只剩下以李斯为主的士卿官僚了。
不错,从始皇帝中央集权的理想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国太年轻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太年轻了,新兴官僚阶层更是太年轻了,帝国的大厦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倒下,大厦的顶梁柱倾覆,一阵风便把大厦化作了废墟。
自己组建利益集团的本意,便是拯救帝国这座大厦。夯实帝国的基础,牢固帝国的架构,这样即便顶梁柱倒了,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帝国这座大厦也能在风雨中傲然屹立。可惜的是,自己的思想超越了这个时代,自己的灵魂也不是一个天生的贵族,所以这个时代的贵族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贵族。
一句话,权力和利益是有限的,君王和贵族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渴望却是无限的。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解决的办法只有屠杀。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自己的策略已经开始实施,箭已经射了出去,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宗室、外戚和军功贵族们已经联手,夺取权力和利益的战车已经跑了起来,他们的目的地在哪?分封制。唯有分封制才能让他们在统一后的中土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利益。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看看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争,看看帝国崩溃后的五年后战国时代,看看汉初的七国之乱,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分封制代表着战乱,代表着中土将再一次陷入灾难。
这不是自己的初衷,更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战车已经飞驰起来,自己不过是这驾战车上的甲士之一,无力让战车改道,更无力阻止战车冲向目的地,如果自己强行阻止,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杀死,然后被抛出战车。这时候战车如果停下来,战车上的所有甲士都将难逃一死,即使没有被秦王政诛杀,也将给始皇帝和帝国一起陪葬。
面对贵族们的进攻,秦王政肯定要反击,内部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内部的战争首先就会阻碍大秦统一的步伐,大秦统一的进程将被延迟,但这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无足轻重,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保住头上的脑袋,保住这驾飞驰的“战车”,因为自己是这驾战车的“御戎”,是率领贵族们向秦王政进攻的“旗手”,秦王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
这就是“无知”的代价。
老太后同样错误地理解了自己。自己的身份过于特殊,老太后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正在谋划篡国大计,但老太后没有阻止,这一切都在她的谋划之中,她甚至可能以为这都是她的谋划发生了作用。
事实证明,秦王政不是她所需要的大王。这和秦王政诛杀她的亲人没有关系。这不是重点所在,重点是秦王政要集中王权,为此他要打击所有贵族,抢夺所有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这是老太后和所有贵族都不能容忍的事。过去宣太后不能容忍,现在她同样不能容忍,她认为这将把大秦推向败亡的深渊。
选择秦王政是她的错误,但自己篡国更是十恶不赦,然而,她现在只有让这对兄弟自相残杀,否则她的布局就无法实现,而她布局的核心就是立后立储,就是为未来的大秦确立一位君主,一位在她看来可以确保大秦国祚持久延续的君主。
所以,在自己离开咸阳之前,老太后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她在警告自己,局势的发展必定是兄弟相残,这是她的布局,就像当年秦王政和长安君兄弟相残一样,目的都是一个,确保外戚贵族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