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核武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年的东北新军肯定能过一个很不错的寒冬和春节,因为从七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各地闲置的荒地里,宋彪发动士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了六百多垧地的萝卜、胡萝卜和大白菜,都是能过冬和便于储存的菜,为此又建了四百多个地窖,各连各排自己动工,将本连队一个冬天要吃的蔬菜都囤积起来。
加上豆酱、辣椒酱、酸辣菜、萝卜干和各式腌肉、香肠、咸鸭蛋,今年冬天肯定有不错的伙食。
菜不缺,粮食就更不缺了,面粉按照每人四十斤的规模囤积了八十万斤,高粱米的规模则是四百万斤,加上大米、玉米和土豆的库存,粮食可以一直撑到明年四月份。
从四月份到七月份,宋彪必须要买一批美国粮食,此后再买一年的湖广粮和直隶小麦,再向后,东北新军只要本地购粮就行了,日俄战争的影响在明年就会消退,粮食还是会有较大的余额。
宋彪到后勤处检查了一番,应该说各方面的储备情况都不错,至少和关内各路新军相比,他这里的日子是很红火的,毕竟有钱嘛。
有钱不代表会乱花,为了节省开支,后勤处打算在东陵军部空置出一片地自办一家纺织厂,用于修改日俄军装、棉被、床单之类的战利品,以及俄国不要的二手货,改一改,洗一洗,重新上色染一染,基本就是一件新衣裳,特别是日本冬装的棉絮很不错。都是进口的美国棉。
蒋方震算了一笔账,自办一家军工纺织厂只需要四十万银圆,雇佣几百个工人,买二十台设备就差不多了。节省下来的钱则是很多,基本原有的储备物资都能合理利用。
宋彪安排此前在上海官办纺织厂任会办的潘斯炽暂时负责此事,并且答应给潘斯炽一个承包经营的条款,这件事如果真的办好了,多的不敢说,东北新军三年之内不用在棉花、布料、军装方面浪费多少钱。
有主义,你可以让他忠于信仰,有朝廷。你可以让他忠于朝廷,什么都没有,你就只能让他忠于市场经济。
视察了后勤处后,宋彪又去了远东陆军士官学校查看教材翻译和印刷情况。这些工作由学校的教材部专门负责,买了三台老式的印刷设备,此前是上海一家印刷厂的旧机器,勉强凑活还能用,反正士官学校的书籍印刷量都不大。最多的士兵训导手册也不过一万份。
在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宋彪提倡五本书是学员必读,即《荀子》、《孙子兵法》、《苏沃洛夫军事文集》、《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他不仅首先要求入学新生先读《荀子》。并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作为校训。要求学生当“先立身,再立军。后强国”。
宋彪这种离奇的要求使得远东陆军士官学校从建校的第一天就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
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国政课,讲述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中国历史、世界通史、现代民族主义发展史,国政课的开门第一课就是《荀子》,也设有《新中国论》的教学课程。
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材是直接从日文教材中翻译过来,所以,学校也聘用了十多位的专业日语翻译员,务必确保能精确的翻译,除此之外就是从俄国军事学院的教材中直接翻译。
第一期进修班和学制班的进度太紧,很多时候是明天要用的教材,今天临时增印,有时候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只能靠在黑板上手写,或者是翻译教员根据俄国教官的要求临时口译,学生现场抄写。
就在这种紧张和艰苦的环境里,第一期进修班和学制班的教学情况都还算是可以接受,虽然学员们的普遍问题是基础水平太差,但至少超过一半的学员都还能适应这种紧张的学习节奏。
在这一阶段,宋彪从日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招揽的毕业士官已经超过四十五人,几乎占总毕业生的13,连陈其采、傅良佐这些小有名气的士官生们,也都陆续在邀请下抵达东北新军效力,如果他还说自己的部队缺人才,袁世凯、张之洞那边就只能说是缺的和鬼迷的一样。
宋彪的远东士官学校拥有72名俄军教官,其中一半是资深教官,教学水平很不错,此外还有二十七名兼职教导员,一百二十余人的其他教职员和翻译,开设步、炮、骑、工四个大科,侦察、情报、绘图、通信、军工、后勤、军医七个小科,同时实施速成班、进修班、学制班、特训班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总规模已经超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堪称是亚洲最大的陆军士官学校。
用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副校长的话说,远东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学水平实际上要好于俄国最好的莫斯科步兵士官学校,差别只在于学员本身的基础素质。
在远东陆士,宋彪检查了教材和近期考试情况,以及教官对各班小考的评分,心里大体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暴露了很多问题,但至少能继续良性的循环下去,关于学员本身素质不足的问题,他考虑还是要先设立一所预备学校,提前补学素质课,特别是数理化、外语和哲学、历史等基础部分。
正好陈其采就在学校里负责教材处的工作,宋彪就和他谈了谈,让陈其采去筹建一所远东士官预备学校,尽快招生,安排足够的教员,以二选一的晋级概率挑选远东士官学校的士官生。
这倒是让陈其采很惊讶,他虽然是第一批留日士官生,此前和蒋雁行一样长期担任教官之职。加入东北新军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过来也只是接替蒋方震单独管理教材处的事务,确实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得到重用。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惊讶,陈其采这个人后来并没有在军队一直干下去。他也是那种理论强于实践的人,最后居然去做了银行家,而他的兄长陈其美,以及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才叫真的出名。
至少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期间,陈其采的军校成绩一直是出类拔萃的,远超过同批的四十余人。
在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和后勤处检查一番工作进度后,宋彪就回到招待所宴请唐绍仪、荫昌,席间也谈了东三省铁路之事。
东三省铁路这件事基本是宋彪一个人独断专行定下来的。可荫昌和另外两位巡抚绝对是不敢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这种勇气贸然反对,虽然大家都知道远东商行就是宋彪的私人产业,而远东铁路总公司既然是远东商行独资创办。那显然是宋彪要在煤铁专营之外继续控制铁路经办特权,操持着东北最赚钱的各种买卖。
操持就操持吧。
如今清政府不怕宋彪爱财,就怕他不爱财。
虽然此前只是偶尔谈了几句,宋彪去了一趟辽东半岛就不再做任何通知的突然将此事扩大,荫昌也不敢有任何埋怨。只是连声称好,愿意极力配合宋彪将此事办好,在东三省多开通一些铁路。
送荫昌和唐绍仪离开军部后,乘着中午还有一些时间。宋彪就去远东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区找舒高立,伴随着每一位强者的崛起。总有一些特殊的家族在此过程中崛起,对宋彪来说。宁波舒家就是这样的。
道光三十年,舒高立的父亲舒凯福随同乡到上海谋生,在洋行任职,三个儿子都在美国人的一所教会学校就读,长子舒高全曾在美国旗昌洋行担任买办,舒高立和弟弟舒高佑因为成绩优良,被美国教师带回美国深造,两人都学的是医学,此后又继续到神学院进修,1873年以神学博士身份回国。
回国后,舒高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和医学院任教,舒高立则被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聘用为技师和医师,此后因精通英文和自然科学而入职上海同文馆担任教习、翻译,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任职三十年,他所翻译的书籍在华人翻译中名列第一,数量最多,尤其以医学和矿学为主,堪称是国内西医学翻译第一人。
舒高... -->>
今年的东北新军肯定能过一个很不错的寒冬和春节,因为从七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在各地闲置的荒地里,宋彪发动士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了六百多垧地的萝卜、胡萝卜和大白菜,都是能过冬和便于储存的菜,为此又建了四百多个地窖,各连各排自己动工,将本连队一个冬天要吃的蔬菜都囤积起来。
加上豆酱、辣椒酱、酸辣菜、萝卜干和各式腌肉、香肠、咸鸭蛋,今年冬天肯定有不错的伙食。
菜不缺,粮食就更不缺了,面粉按照每人四十斤的规模囤积了八十万斤,高粱米的规模则是四百万斤,加上大米、玉米和土豆的库存,粮食可以一直撑到明年四月份。
从四月份到七月份,宋彪必须要买一批美国粮食,此后再买一年的湖广粮和直隶小麦,再向后,东北新军只要本地购粮就行了,日俄战争的影响在明年就会消退,粮食还是会有较大的余额。
宋彪到后勤处检查了一番,应该说各方面的储备情况都不错,至少和关内各路新军相比,他这里的日子是很红火的,毕竟有钱嘛。
有钱不代表会乱花,为了节省开支,后勤处打算在东陵军部空置出一片地自办一家纺织厂,用于修改日俄军装、棉被、床单之类的战利品,以及俄国不要的二手货,改一改,洗一洗,重新上色染一染,基本就是一件新衣裳,特别是日本冬装的棉絮很不错。都是进口的美国棉。
蒋方震算了一笔账,自办一家军工纺织厂只需要四十万银圆,雇佣几百个工人,买二十台设备就差不多了。节省下来的钱则是很多,基本原有的储备物资都能合理利用。
宋彪安排此前在上海官办纺织厂任会办的潘斯炽暂时负责此事,并且答应给潘斯炽一个承包经营的条款,这件事如果真的办好了,多的不敢说,东北新军三年之内不用在棉花、布料、军装方面浪费多少钱。
有主义,你可以让他忠于信仰,有朝廷。你可以让他忠于朝廷,什么都没有,你就只能让他忠于市场经济。
视察了后勤处后,宋彪又去了远东陆军士官学校查看教材翻译和印刷情况。这些工作由学校的教材部专门负责,买了三台老式的印刷设备,此前是上海一家印刷厂的旧机器,勉强凑活还能用,反正士官学校的书籍印刷量都不大。最多的士兵训导手册也不过一万份。
在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宋彪提倡五本书是学员必读,即《荀子》、《孙子兵法》、《苏沃洛夫军事文集》、《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他不仅首先要求入学新生先读《荀子》。并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作为校训。要求学生当“先立身,再立军。后强国”。
宋彪这种离奇的要求使得远东陆军士官学校从建校的第一天就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
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国政课,讲述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中国历史、世界通史、现代民族主义发展史,国政课的开门第一课就是《荀子》,也设有《新中国论》的教学课程。
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材是直接从日文教材中翻译过来,所以,学校也聘用了十多位的专业日语翻译员,务必确保能精确的翻译,除此之外就是从俄国军事学院的教材中直接翻译。
第一期进修班和学制班的进度太紧,很多时候是明天要用的教材,今天临时增印,有时候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只能靠在黑板上手写,或者是翻译教员根据俄国教官的要求临时口译,学生现场抄写。
就在这种紧张和艰苦的环境里,第一期进修班和学制班的教学情况都还算是可以接受,虽然学员们的普遍问题是基础水平太差,但至少超过一半的学员都还能适应这种紧张的学习节奏。
在这一阶段,宋彪从日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招揽的毕业士官已经超过四十五人,几乎占总毕业生的13,连陈其采、傅良佐这些小有名气的士官生们,也都陆续在邀请下抵达东北新军效力,如果他还说自己的部队缺人才,袁世凯、张之洞那边就只能说是缺的和鬼迷的一样。
宋彪的远东士官学校拥有72名俄军教官,其中一半是资深教官,教学水平很不错,此外还有二十七名兼职教导员,一百二十余人的其他教职员和翻译,开设步、炮、骑、工四个大科,侦察、情报、绘图、通信、军工、后勤、军医七个小科,同时实施速成班、进修班、学制班、特训班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总规模已经超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堪称是亚洲最大的陆军士官学校。
用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副校长的话说,远东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学水平实际上要好于俄国最好的莫斯科步兵士官学校,差别只在于学员本身的基础素质。
在远东陆士,宋彪检查了教材和近期考试情况,以及教官对各班小考的评分,心里大体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暴露了很多问题,但至少能继续良性的循环下去,关于学员本身素质不足的问题,他考虑还是要先设立一所预备学校,提前补学素质课,特别是数理化、外语和哲学、历史等基础部分。
正好陈其采就在学校里负责教材处的工作,宋彪就和他谈了谈,让陈其采去筹建一所远东士官预备学校,尽快招生,安排足够的教员,以二选一的晋级概率挑选远东士官学校的士官生。
这倒是让陈其采很惊讶,他虽然是第一批留日士官生,此前和蒋雁行一样长期担任教官之职。加入东北新军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过来也只是接替蒋方震单独管理教材处的事务,确实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得到重用。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惊讶,陈其采这个人后来并没有在军队一直干下去。他也是那种理论强于实践的人,最后居然去做了银行家,而他的兄长陈其美,以及两个侄子陈立夫、陈果夫才叫真的出名。
至少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期间,陈其采的军校成绩一直是出类拔萃的,远超过同批的四十余人。
在远东陆军士官学校和后勤处检查一番工作进度后,宋彪就回到招待所宴请唐绍仪、荫昌,席间也谈了东三省铁路之事。
东三省铁路这件事基本是宋彪一个人独断专行定下来的。可荫昌和另外两位巡抚绝对是不敢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这种勇气贸然反对,虽然大家都知道远东商行就是宋彪的私人产业,而远东铁路总公司既然是远东商行独资创办。那显然是宋彪要在煤铁专营之外继续控制铁路经办特权,操持着东北最赚钱的各种买卖。
操持就操持吧。
如今清政府不怕宋彪爱财,就怕他不爱财。
虽然此前只是偶尔谈了几句,宋彪去了一趟辽东半岛就不再做任何通知的突然将此事扩大,荫昌也不敢有任何埋怨。只是连声称好,愿意极力配合宋彪将此事办好,在东三省多开通一些铁路。
送荫昌和唐绍仪离开军部后,乘着中午还有一些时间。宋彪就去远东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区找舒高立,伴随着每一位强者的崛起。总有一些特殊的家族在此过程中崛起,对宋彪来说。宁波舒家就是这样的。
道光三十年,舒高立的父亲舒凯福随同乡到上海谋生,在洋行任职,三个儿子都在美国人的一所教会学校就读,长子舒高全曾在美国旗昌洋行担任买办,舒高立和弟弟舒高佑因为成绩优良,被美国教师带回美国深造,两人都学的是医学,此后又继续到神学院进修,1873年以神学博士身份回国。
回国后,舒高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和医学院任教,舒高立则被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聘用为技师和医师,此后因精通英文和自然科学而入职上海同文馆担任教习、翻译,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任职三十年,他所翻译的书籍在华人翻译中名列第一,数量最多,尤其以医学和矿学为主,堪称是国内西医学翻译第一人。
舒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