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宋建都于汴京,开封府自然而然意义重大。
开封府尹如同汉唐时期的长安令一般,通常只有皇帝心腹才能出任,绝对算得上是重臣。
很多时候,开封府尹还有明确的政治意义。
这起源于太宗赵匡义开了个好头,以开封府尹的身份崛起,登上帝位。故而后世若皇子担任开封府尹,很大程度上便是储君的前奏。
当然了,因为唯一的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造成了仁宗事实上无子。过继的赵宗实并未有此机会,他即位没几年就死了,尚未及冠的赵顼登上皇位,也没有开封府的经历。
因而历年来担任开封府尹的都是当朝重臣,比如包拯、欧阳修、赵抃,乃至当今的王圭,都是名垂青史的重臣。当然了,其中以包拯最为有名。演义里的包拯可是有青天之名,虽说被夸张了,但包拯主政开封府的时候确实是以公正廉明著称的,在审问案件方面是是一面旗帜。
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屡次提及包拯,不信任其他人就是这个缘故。
当今开封府衙王圭得知消息,开封府审案主审却不是自己,难免有些小失望。不过转念一想,何必要参与其中蹚浑水呢?
太皇太后亲自过问,还牵涉到了官家和王安石,虽说审理八成只是走过场,却也少不得要得罪人。精明的王圭自然不愿意搀和其中,正在为难的时候,却听说曾公亮举荐了赵抃。
也罢,你们看不起我也好,倒是乐得清闲。
对于曾公亮这个提议,赵顼倒是没说什么,毕竟自己并未有明确的指示,曾相公为安抚太皇太后的权宜之计,完全可以理解。赵抃就赵抃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来主审已经不重要了。
李复圭!
哼,赵顼这会也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次算是被这厮坑狠了。好在自己早有安排,多少可以挽回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
最为棘手的无疑是汴京的案子,虽然依旧有疑点,光是林昭和折家一起购买战马这件事,就可以将他们全部置于死地。
若说心里的想法,赵顼完全是这个心思,一如既往将林昭置于死地。他在想,自己这个皇帝就做的如此窝囊吗?想要杀一个人何以就这么难呢?本想要凭借此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可是一波三折,阻挠重重,始终不能如愿。
司马光和欧阳修等重臣上书,他可以不给面子,可是老祖母却出面了,让他深感无奈。赵顼深刻觉得特别的不顺利,心中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
也促使了他心中某些念头越发的强烈,一意孤行,誓杀林昭?他倒是想这样。可到时候少不得会有许多的闲话,对他的名誉会有很大影响。
何况闹到如今的局面,有老祖母的维护,司马光、欧阳修等诸位大臣上书,还能够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吗?不管怎么说,出于孝道,必须要顾及老祖母的颜面。
更为重要的是,庆州一团乱麻,种家蒙冤,如今折家如果再获罪,会是什么后果?西夏正虎视眈眈,西北边防却剧烈动荡,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除非他这个皇帝不想做,否则赵顼就必须要有所顾忌……
赵顼虽然恼怒,却也是理智的。身为帝王,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有些事情注定了只能暂时忍耐!
三载帝王生涯,赵顼的权谋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毛孩子。他也变得越发的隐忍,越发的阴险。
林昭这笔账且先记着!总有一日,大宋天下要完全自己说了算,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无形之中,赵顼记恨起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
只是如论如何,先收拾眼下的烂摊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昭问斩是自己下的旨意,这一点难免会被人诟病,这件事必须要推脱责任。帝王怎么能有错呢?帝王又怎么能轻易认错了呢?赵顼只能一口咬定是受蒙蔽了,可事情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才是……
王安石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虽说事情起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王相公而起,他的儿子和学生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可眼下是用王相公的时候,只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维护他。
赵顼很清楚,王安石若是倒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他不想让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此失败,不想被人指责和嘲讽,即便没有人敢当面嘲笑他。如果失败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受... -->>
北宋建都于汴京,开封府自然而然意义重大。
开封府尹如同汉唐时期的长安令一般,通常只有皇帝心腹才能出任,绝对算得上是重臣。
很多时候,开封府尹还有明确的政治意义。
这起源于太宗赵匡义开了个好头,以开封府尹的身份崛起,登上帝位。故而后世若皇子担任开封府尹,很大程度上便是储君的前奏。
当然了,因为唯一的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造成了仁宗事实上无子。过继的赵宗实并未有此机会,他即位没几年就死了,尚未及冠的赵顼登上皇位,也没有开封府的经历。
因而历年来担任开封府尹的都是当朝重臣,比如包拯、欧阳修、赵抃,乃至当今的王圭,都是名垂青史的重臣。当然了,其中以包拯最为有名。演义里的包拯可是有青天之名,虽说被夸张了,但包拯主政开封府的时候确实是以公正廉明著称的,在审问案件方面是是一面旗帜。
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屡次提及包拯,不信任其他人就是这个缘故。
当今开封府衙王圭得知消息,开封府审案主审却不是自己,难免有些小失望。不过转念一想,何必要参与其中蹚浑水呢?
太皇太后亲自过问,还牵涉到了官家和王安石,虽说审理八成只是走过场,却也少不得要得罪人。精明的王圭自然不愿意搀和其中,正在为难的时候,却听说曾公亮举荐了赵抃。
也罢,你们看不起我也好,倒是乐得清闲。
对于曾公亮这个提议,赵顼倒是没说什么,毕竟自己并未有明确的指示,曾相公为安抚太皇太后的权宜之计,完全可以理解。赵抃就赵抃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来主审已经不重要了。
李复圭!
哼,赵顼这会也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次算是被这厮坑狠了。好在自己早有安排,多少可以挽回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
最为棘手的无疑是汴京的案子,虽然依旧有疑点,光是林昭和折家一起购买战马这件事,就可以将他们全部置于死地。
若说心里的想法,赵顼完全是这个心思,一如既往将林昭置于死地。他在想,自己这个皇帝就做的如此窝囊吗?想要杀一个人何以就这么难呢?本想要凭借此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可是一波三折,阻挠重重,始终不能如愿。
司马光和欧阳修等重臣上书,他可以不给面子,可是老祖母却出面了,让他深感无奈。赵顼深刻觉得特别的不顺利,心中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
也促使了他心中某些念头越发的强烈,一意孤行,誓杀林昭?他倒是想这样。可到时候少不得会有许多的闲话,对他的名誉会有很大影响。
何况闹到如今的局面,有老祖母的维护,司马光、欧阳修等诸位大臣上书,还能够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吗?不管怎么说,出于孝道,必须要顾及老祖母的颜面。
更为重要的是,庆州一团乱麻,种家蒙冤,如今折家如果再获罪,会是什么后果?西夏正虎视眈眈,西北边防却剧烈动荡,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除非他这个皇帝不想做,否则赵顼就必须要有所顾忌……
赵顼虽然恼怒,却也是理智的。身为帝王,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有些事情注定了只能暂时忍耐!
三载帝王生涯,赵顼的权谋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毛孩子。他也变得越发的隐忍,越发的阴险。
林昭这笔账且先记着!总有一日,大宋天下要完全自己说了算,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无形之中,赵顼记恨起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
只是如论如何,先收拾眼下的烂摊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昭问斩是自己下的旨意,这一点难免会被人诟病,这件事必须要推脱责任。帝王怎么能有错呢?帝王又怎么能轻易认错了呢?赵顼只能一口咬定是受蒙蔽了,可事情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才是……
王安石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虽说事情起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王相公而起,他的儿子和学生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可眼下是用王相公的时候,只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维护他。
赵顼很清楚,王安石若是倒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他不想让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此失败,不想被人指责和嘲讽,即便没有人敢当面嘲笑他。如果失败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