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两汉往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人,几乎架空了整个政府部门。更在很多时候,丞相申屠嘉做出来的决议,内史晁错大笔一挥就能给他改的体无完肤,这口恶气,任谁都受不了。
刚继位的刘启用这种掉了个的机构设置,一举掌控朝廷大权。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晁错很有能力;同样,他也很危险。不过他此时是顾不上考虑这些的。
然而,大家虽然很不满,却无可奈何,连丞相申屠嘉也无计可施,因为刘启对晁错的信任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就在此时,晁错的老对手进京了。这个人是袁盎。
袁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说话难听程度不比晁错逊色,得罪过的人也一点不比晁错少。可有意思的是,性格相似的两个人,恰恰尿不到一壶。这二人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四个字来形容。
两个人在很早以前就接下来梁子,至于接梁子的缘由不得而知,但表现的非常出格。
按照常理,在朝廷混了几十年的人,纵然之间心存芥蒂,也不会表现的太过明显,通常会背地里发暗箭、使阴招,明争暗斗,置对方于死地。
而这二人的表现却很直白——从不搭腔,晁错居坐,袁盎去;袁盎居坐,晁错去。并且一有机会就把对方往死里整,不拼的你死我活不算完。
这么一个人,按理说在此时是不适合进京的。因为晁错的势头正足,做为“世仇”,脑子只要稍微正常点,就不会选在这个时候露头。
而袁盎还是在这个时候进京了。说实话,他这次进京,要么是找茬来了,要么是送死来了。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奔着晁错来了。如果晁错是个“闯祸精”,那袁盎绝对算是根“搅屎棍”。互不对眼的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用笑话谁。
不过袁盎进京的理由很充分——省亲。
前边介绍过,早在刘恒在世时,他一连说了几次话,甚至把当时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恶心的要死,当然也得罪了一大波人。最终,刘恒也受不了他,安排了个都尉的岗位,把他赶去了陇西。由于这个人能力超强,刘恒很快把他调去齐国当丞相;恶心了几年齐王刘则后,又把他调任吴国丞相,接着恶心刘濞。在吴国一直干到现在。
要说他在吴国这几年,也不是白待的。最大的成绩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吴王刘濞不老实。
这实际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在他刚准备去吴国时,他的“智囊”侄子袁种就给他讲:吴王骄横,且吴国多作奸犯科之人,你要揭发其罪行,定没好果子吃,不如天天喝酒,屁事不干,捎带劝刘濞不要造反,方可全安。
袁盎的确也是这样搞的,他在吴国喝了几年酒,和刘濞的关系也处的挺不赖。可处着处着,他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刘濞越来越不老实了,尤其是每听到“削藩”两个字时,老脸就会很不自觉地抽搐几下。
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袁盎决定进京。一则逼逼风头,二则捎带办件事情,好让朝廷别一天到晚拿“削藩”两个字刺激濒临崩溃边缘的老刘濞。
就这样,袁盎回京了。
个人,几乎架空了整个政府部门。更在很多时候,丞相申屠嘉做出来的决议,内史晁错大笔一挥就能给他改的体无完肤,这口恶气,任谁都受不了。
刚继位的刘启用这种掉了个的机构设置,一举掌控朝廷大权。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晁错很有能力;同样,他也很危险。不过他此时是顾不上考虑这些的。
然而,大家虽然很不满,却无可奈何,连丞相申屠嘉也无计可施,因为刘启对晁错的信任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就在此时,晁错的老对手进京了。这个人是袁盎。
袁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说话难听程度不比晁错逊色,得罪过的人也一点不比晁错少。可有意思的是,性格相似的两个人,恰恰尿不到一壶。这二人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四个字来形容。
两个人在很早以前就接下来梁子,至于接梁子的缘由不得而知,但表现的非常出格。
按照常理,在朝廷混了几十年的人,纵然之间心存芥蒂,也不会表现的太过明显,通常会背地里发暗箭、使阴招,明争暗斗,置对方于死地。
而这二人的表现却很直白——从不搭腔,晁错居坐,袁盎去;袁盎居坐,晁错去。并且一有机会就把对方往死里整,不拼的你死我活不算完。
这么一个人,按理说在此时是不适合进京的。因为晁错的势头正足,做为“世仇”,脑子只要稍微正常点,就不会选在这个时候露头。
而袁盎还是在这个时候进京了。说实话,他这次进京,要么是找茬来了,要么是送死来了。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奔着晁错来了。如果晁错是个“闯祸精”,那袁盎绝对算是根“搅屎棍”。互不对眼的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用笑话谁。
不过袁盎进京的理由很充分——省亲。
前边介绍过,早在刘恒在世时,他一连说了几次话,甚至把当时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恶心的要死,当然也得罪了一大波人。最终,刘恒也受不了他,安排了个都尉的岗位,把他赶去了陇西。由于这个人能力超强,刘恒很快把他调去齐国当丞相;恶心了几年齐王刘则后,又把他调任吴国丞相,接着恶心刘濞。在吴国一直干到现在。
要说他在吴国这几年,也不是白待的。最大的成绩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吴王刘濞不老实。
这实际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在他刚准备去吴国时,他的“智囊”侄子袁种就给他讲:吴王骄横,且吴国多作奸犯科之人,你要揭发其罪行,定没好果子吃,不如天天喝酒,屁事不干,捎带劝刘濞不要造反,方可全安。
袁盎的确也是这样搞的,他在吴国喝了几年酒,和刘濞的关系也处的挺不赖。可处着处着,他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刘濞越来越不老实了,尤其是每听到“削藩”两个字时,老脸就会很不自觉地抽搐几下。
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袁盎决定进京。一则逼逼风头,二则捎带办件事情,好让朝廷别一天到晚拿“削藩”两个字刺激濒临崩溃边缘的老刘濞。
就这样,袁盎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