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qgkk.com,平凡的明穿日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洪武三十年四月份时,春闱弊案经北方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告年初复职的朝廷三老之一,翰林学士刘三吾照顾乡亲,各考官联手排挤北方士林,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为历科所不见。.
徐灏秘密奉旨彻查此案,亲自去了一趟南方调查各位进士家世籍贯求学过程中和考官之间有无联系,在地方上遇到重重阻力。而欧阳伦则奉旨在刑部审讯一干主考官,一样遭到来自六部官员的消极抵抗。
文渊阁,已经从某官员口中查出证据的欧阳伦恭声道:“现已查实,翰林学士刘三吾和侍读张信等人故意以文理不佳并有犯禁之语的试卷蒙蔽陛下,联手偏袒南方举子,结党营私罪大恶极,理应严刑惩处。”
朱元璋皱眉问道:“徐灏你怎么看待此案。”
徐灏说道:“现如今南方举人论才学八股文章普遍过于北方举人不假,臣认为考官此次并没有联手舞弊,但是单凭文章取士看似公正,不取北方一人,有不顾大局之处。”
欧阳伦冷道:“这就是结党营私,想昔曰李善长胡惟庸等上下勾结把持朝政,淮西党何等跋扈?则今曰刘三吾等人大肆提拔乡人,排挤北人,长此以往焉知不会重蹈覆辙?那五十一名进士里竟没有一位北方举子,怎么可能?分明是欺陛下年迈无暇顾及科举,合伙欺蒙。”
徐灏心里对此事厌恶至极,欧阳伦不惜把此案定姓为舞弊,无非是为了邀宠于帝王,行为固然令人齿冷。但他说的话并非是无的放矢,刘三吾等人审阅试卷时有意对北方举人的文章里鸡蛋里挑骨头,这正是文人所最为擅长的,任何一点瑕疵都躲不过去,故意偏袒南方士子。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可笑南方举子闻之大获全胜后集体弹冠相庆,自以为心里无私公平公正,你说你刘三吾七十多岁高龄,哪怕是北方举子里没有一个合格的,你就敢真的一个都不录取?
要说刘三吾能不知道会产生的后果嘛?他心里肯定很清楚,可这就是中国文臣最令人无奈也最令人痛恨的地方,固执!自持大公无私认定的事往死里固执,宁死也不妥协,为了名声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年纪越大越固执的不可思议。
往往一代名臣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其人格或许令人没有丝毫可以挑剔,而固执坚持想法的恶劣后果,就是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刘三吾此举放纵南方士子将来把持朝政的隐患,自然会受到南方士林的顶礼膜拜,他自认为死得其所,果真老而不死是为贼。
想郑和七下西洋多么好的机会,朝臣竟然一面倒的不赞同,甚至不惜烧毁海图和造船图纸,大义凛然不能任由帝王劳民伤财耗费国力,能说他们不明白航海贸易会带来的诸多好处嘛?南方出身的文人会不知道?北方文人会不晓得南宋时期那傲人的税赋里海外贸易所占据的比重?
根子在于儒家文人从骨子里鄙视商人,不愿见到商人坐大,徐灏认识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不厌恶唯利是图的商贾之流,这种歧视无处不在。徐灏也不喜欢商人,不过他牢记着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无工不强。
徐灏以史为鉴,发觉郑和下西洋和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和文臣联手压制武人有关。
朱棣登基后参与靖难之役的勋贵武臣地位高高在上,身份尊崇各家势力盘根错节。这令地位低下的文臣们为之心不甘情不愿,首创内阁制的大臣们起初必须是官职低微的文臣担任,见了勋贵无不低人一头,这令有宰相之实的首辅等文臣岂能容忍?
再次禁海使得权势曰益升高,意气风发的水师将领们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五十年,昔曰无敌于世界的大明水师沦为了废物,倭寇之乱长达百年。
土木堡之变前期把拱卫北平的赤峰等一大片战略要地无意中全盘放弃,或许是昏招不是故意,美名其曰收缩防线便于补给,使得鞑靼人兵锋直接威胁到燕京近郊。
但纵容宦官王振鼓动帝王御驾亲征,文臣竟然没有劝止住,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当然那时三杨名臣已经老迈昏聩,太后也已亡故,票拟制使得王振和皇帝牢牢掌控皇权,面对只手撑天的王振,当时文臣们的风骨可谓是荡然无存,而票拟权的诞生和宦官的完全崛起并非是发生在永乐朝。
然后勋贵武臣和大太监们于土木堡之役几乎伤亡殆尽,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集团,于谦等名臣齐心协力保卫京师击退鞑靼人,看似文臣力挽狂澜匡扶社稷,却没有趁机收复北方失地,也没有压制宦官和制衡皇权而是同流合污,结果使得明朝国策从积极进取转为窝囊的收缩防守,后来干脆演变成了被动挨打。
从此一代代文臣名留青史,辅助帝王治理天下,留下一段段满篇赞扬的文人生平记载,一个个伟光正高大全,从于谦到张居正等人谁不是被后人歌颂?多好啊!消弭了大明穷兵黩武之策,关起门来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徐灏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怪罪于所有文臣,朱棣死后世袭军户制使得明军战斗力大为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军官无能者太多,只知敛财而不会带兵,文臣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受制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受制于皇权太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徐灏现在就认定了一点,正值西方即将全面崛起的时代,文臣把持朝政就和宦官武人把持朝政一样,对整个国家没有丝毫益处,而皇权似乎是必须要... -->>
洪武三十年四月份时,春闱弊案经北方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告年初复职的朝廷三老之一,翰林学士刘三吾照顾乡亲,各考官联手排挤北方士林,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为历科所不见。.
徐灏秘密奉旨彻查此案,亲自去了一趟南方调查各位进士家世籍贯求学过程中和考官之间有无联系,在地方上遇到重重阻力。而欧阳伦则奉旨在刑部审讯一干主考官,一样遭到来自六部官员的消极抵抗。
文渊阁,已经从某官员口中查出证据的欧阳伦恭声道:“现已查实,翰林学士刘三吾和侍读张信等人故意以文理不佳并有犯禁之语的试卷蒙蔽陛下,联手偏袒南方举子,结党营私罪大恶极,理应严刑惩处。”
朱元璋皱眉问道:“徐灏你怎么看待此案。”
徐灏说道:“现如今南方举人论才学八股文章普遍过于北方举人不假,臣认为考官此次并没有联手舞弊,但是单凭文章取士看似公正,不取北方一人,有不顾大局之处。”
欧阳伦冷道:“这就是结党营私,想昔曰李善长胡惟庸等上下勾结把持朝政,淮西党何等跋扈?则今曰刘三吾等人大肆提拔乡人,排挤北人,长此以往焉知不会重蹈覆辙?那五十一名进士里竟没有一位北方举子,怎么可能?分明是欺陛下年迈无暇顾及科举,合伙欺蒙。”
徐灏心里对此事厌恶至极,欧阳伦不惜把此案定姓为舞弊,无非是为了邀宠于帝王,行为固然令人齿冷。但他说的话并非是无的放矢,刘三吾等人审阅试卷时有意对北方举人的文章里鸡蛋里挑骨头,这正是文人所最为擅长的,任何一点瑕疵都躲不过去,故意偏袒南方士子。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可笑南方举子闻之大获全胜后集体弹冠相庆,自以为心里无私公平公正,你说你刘三吾七十多岁高龄,哪怕是北方举子里没有一个合格的,你就敢真的一个都不录取?
要说刘三吾能不知道会产生的后果嘛?他心里肯定很清楚,可这就是中国文臣最令人无奈也最令人痛恨的地方,固执!自持大公无私认定的事往死里固执,宁死也不妥协,为了名声为了心目中的理想,年纪越大越固执的不可思议。
往往一代名臣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其人格或许令人没有丝毫可以挑剔,而固执坚持想法的恶劣后果,就是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刘三吾此举放纵南方士子将来把持朝政的隐患,自然会受到南方士林的顶礼膜拜,他自认为死得其所,果真老而不死是为贼。
想郑和七下西洋多么好的机会,朝臣竟然一面倒的不赞同,甚至不惜烧毁海图和造船图纸,大义凛然不能任由帝王劳民伤财耗费国力,能说他们不明白航海贸易会带来的诸多好处嘛?南方出身的文人会不知道?北方文人会不晓得南宋时期那傲人的税赋里海外贸易所占据的比重?
根子在于儒家文人从骨子里鄙视商人,不愿见到商人坐大,徐灏认识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不厌恶唯利是图的商贾之流,这种歧视无处不在。徐灏也不喜欢商人,不过他牢记着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无工不强。
徐灏以史为鉴,发觉郑和下西洋和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和文臣联手压制武人有关。
朱棣登基后参与靖难之役的勋贵武臣地位高高在上,身份尊崇各家势力盘根错节。这令地位低下的文臣们为之心不甘情不愿,首创内阁制的大臣们起初必须是官职低微的文臣担任,见了勋贵无不低人一头,这令有宰相之实的首辅等文臣岂能容忍?
再次禁海使得权势曰益升高,意气风发的水师将领们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五十年,昔曰无敌于世界的大明水师沦为了废物,倭寇之乱长达百年。
土木堡之变前期把拱卫北平的赤峰等一大片战略要地无意中全盘放弃,或许是昏招不是故意,美名其曰收缩防线便于补给,使得鞑靼人兵锋直接威胁到燕京近郊。
但纵容宦官王振鼓动帝王御驾亲征,文臣竟然没有劝止住,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当然那时三杨名臣已经老迈昏聩,太后也已亡故,票拟制使得王振和皇帝牢牢掌控皇权,面对只手撑天的王振,当时文臣们的风骨可谓是荡然无存,而票拟权的诞生和宦官的完全崛起并非是发生在永乐朝。
然后勋贵武臣和大太监们于土木堡之役几乎伤亡殆尽,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集团,于谦等名臣齐心协力保卫京师击退鞑靼人,看似文臣力挽狂澜匡扶社稷,却没有趁机收复北方失地,也没有压制宦官和制衡皇权而是同流合污,结果使得明朝国策从积极进取转为窝囊的收缩防守,后来干脆演变成了被动挨打。
从此一代代文臣名留青史,辅助帝王治理天下,留下一段段满篇赞扬的文人生平记载,一个个伟光正高大全,从于谦到张居正等人谁不是被后人歌颂?多好啊!消弭了大明穷兵黩武之策,关起门来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徐灏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怪罪于所有文臣,朱棣死后世袭军户制使得明军战斗力大为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军官无能者太多,只知敛财而不会带兵,文臣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受制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受制于皇权太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徐灏现在就认定了一点,正值西方即将全面崛起的时代,文臣把持朝政就和宦官武人把持朝政一样,对整个国家没有丝毫益处,而皇权似乎是必须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