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想了想还是婉言拒绝了,虽然不知道他和本时空的那个人重合多少,至少这会他还只是我行程中偶遇的一个过客而已。现在还不是高调张扬的时候。
不过他实在盛情难却,又保证绝计就在附近不会耽误太久,就顺手在寺门前买了两大包茶饼,几包粗细点心,又从素食铺子切了一大盘黄米做的粘蒸糕,跟着他们穿过两条大街,来到了距离辰国寺不远处的复社。
所谓复兴社稷会的所在,其实是一个旧书铺子的后院,空气中充满了某种油墨和旧纸的味道的颇大院落,门楹上只有一块写着墨书“乐道”的木板,不过收拾的恨干净,最多就的是各种新旧不一的书籍和文抄。
倚墙的几间房舍,看起来颇有生活的烟火气息,一角攀架的瓜蔓和一小畦花圃边上,
居然还有一部石版底的手动印刷机,藤筛里撒着不知道是铅还是锡的金属活字,已经被磨得很光,我稍微看了眼印盘,居然是按照现代习惯,左起横版的式样,不用说,又是哪位穿越者前辈——梁公留下的福利了。
把买来的东西,摆在搬出来的旧案上,烧水冲茶,然后就随意自取自饮,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去了,看起来闲淡率性的多,显然是日常亦是如此。
有的是拿本书做到角落去,自顾去读的摇头晃脑;有的则是对墙用水蘸毛笔,开始写一些不明所以的东西;或是拿起刀剪,自得其乐的修理花圃,或者干脆打着哈欠走进房里,不一会儿就鼾声大作起来。
因此,最后只留下蔡元长陪着我继续介绍这里的情形,
“彼辈颇有竹林遗风啊.”
我对蔡元长笑笑道,看起来很有些古代版文学宅,加读书同好会秘密花园的味道。
按照他的说法,这也是一个兴趣颇杂的松散团体。
作为日常的活动内容,据说除了收罗和传读各种古今书类之外,时常会拿他们自己写的一些心得、诗作之类的东西,拿到这里来供大家品评赏鉴,然后印些小圈子内流行的集抄,作为纪念什么的。
这部手工印刷机,便是他们最大件的公产了。
事实上因为数百年前,活字印刷的提前出现的大量推广普及,如今世间出版业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其中:既有传统皇家的内府刻书,也有省台部院的所谓台阁刻书。
既有传统意义上最高学府——国子监刻书,也有各道州府的地方学校刻书。
既有地方官府刻书,也有各路差遣使司的刻书。
既有公使库的刻书,也有公卿显贵,豪门大户,各种名目的家刻和祠堂刻书。
既有普通大族的家塾刻书,也有专业的书院刻书。
既有流于民间雅俗滥觞的大小书坊刻书,也有宗教色彩和劝教浓重的寺院刻书。因此像这种手压式的简易印版机制,入手的门槛倒不是太高。
真正稀罕的是那些金属活字的来源,要知道这些蝇头阴字的微型铸刻工艺,可不是随便什么五金作坊,都可以做出来的。我不由多他们其中身份的隐藏属性,多了一些猜测。
依照更进一步的自我介绍,这位蔡元长,乃是人文鼎盛的闽中大族出身,因为族人在徐州地方任官的缘故,得到一个保举的名额,到当地硕果仅存的彭城书院来进学,这处复社的场地,便是他托了关系半买半送弄下来的。
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类似的背景或是经历,最少也是殷实有闲人家的子弟,所以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和串联,依靠日常的志趣和同好相互吸引,结成这个小团体。
然后,在这个乱世大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持着士林文风的一点最后传统,或者说尊严和骄傲,宣扬着自己的理念和主张。
因为可以说这个复社是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要大家不断自己掏钱出来补贴进去的,貌似蔡元长是因为投入的最多,所以被推为领头的。
而特地邀请我过来,不过是某种找到可以讨论高层次话题的见猎心喜,
只是听说我的现今的职业,只是个郎中,不由露出某种哭笑不得的表情,很有些不大相信,又不好深究的意思。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济世和治病,有时候是一码事啊”
我轻描淡写的解释道。
我前身在洛都京学的经历,让我和他其实并不缺少话题和典故,还能扯上一些历史典故和真真假假的野史段子什么的,于是重新聚了几个人过来,就这感兴趣的话题攀谈起来。
我也多少了解一些当地士人文林的情况,因为徐州当地作为水路交汇的要冲枢纽,却好几十年没有战火直接烧到州城下的相对安稳,因此很是吸引了附近的两淮、两浙、闽中诸道的求学之士,也算是这大乱之世中,难得安宁一隅的人文荟萃之地。
虽然因为战火打乱了传统科举和官学的上升之途,但无论是求仕于地方守臣,或是将来继承家业什么的,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眼界阅历。于是也维持了少许游学、进修的市场和空间。
就好比外藩诸侯,虽然大都对来自洛都的号令,阳奉阴违或是自行其是,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名下的军将官属,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洛都的两学三附去修行学业一样。
不过既然承蒙招待,
我也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让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东西和本身专长,稍稍弄点创收门路什么的,虽然不多,但是胜在稳定和细水长流。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读傻掉的穷清高,特别再这个时闻饿殍和兵火的乱世,很容易就讨教起了细节上的可行性和人事安排。
比如办一个抄局,从小处开始依托辰国寺,印些劝人为善的白话佛经和本生故事,印一些寺院的导览图和名胜点的册子什么,搭售在寺们边上的香火铺子里,绝对不少人来买的,
再不行,还可以编印一些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蒙读手册,纸张工料都是现成的,所费不过是时间和人工而已,与人方便也于自己有利。
又比如收罗旧书,重新裱订后,开办对外的租书业务等等,城中偌大的坊间,总是不缺少各种各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说到各种学生时代创业和打零工的想念和电子,他们是绝技没有现代人那么丰富多彩的。
连抄局的名字我都想好,
“就叫东林抄局好了。。”
“甚好。。”
蔡元长眯起眼睛道。
“取之南山东篱,悠游林泉之古意。。“
“需要楹联么。。”
我想了想有乘热打铁道。
“夏兄有什么佳对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对一出,顿是一片叫好声,其中书法最好的王甫,马上龙飞凤舞的临写了下来。
我送给他们的其实是,明代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所撰... -->>
我想了想还是婉言拒绝了,虽然不知道他和本时空的那个人重合多少,至少这会他还只是我行程中偶遇的一个过客而已。现在还不是高调张扬的时候。
不过他实在盛情难却,又保证绝计就在附近不会耽误太久,就顺手在寺门前买了两大包茶饼,几包粗细点心,又从素食铺子切了一大盘黄米做的粘蒸糕,跟着他们穿过两条大街,来到了距离辰国寺不远处的复社。
所谓复兴社稷会的所在,其实是一个旧书铺子的后院,空气中充满了某种油墨和旧纸的味道的颇大院落,门楹上只有一块写着墨书“乐道”的木板,不过收拾的恨干净,最多就的是各种新旧不一的书籍和文抄。
倚墙的几间房舍,看起来颇有生活的烟火气息,一角攀架的瓜蔓和一小畦花圃边上,
居然还有一部石版底的手动印刷机,藤筛里撒着不知道是铅还是锡的金属活字,已经被磨得很光,我稍微看了眼印盘,居然是按照现代习惯,左起横版的式样,不用说,又是哪位穿越者前辈——梁公留下的福利了。
把买来的东西,摆在搬出来的旧案上,烧水冲茶,然后就随意自取自饮,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去了,看起来闲淡率性的多,显然是日常亦是如此。
有的是拿本书做到角落去,自顾去读的摇头晃脑;有的则是对墙用水蘸毛笔,开始写一些不明所以的东西;或是拿起刀剪,自得其乐的修理花圃,或者干脆打着哈欠走进房里,不一会儿就鼾声大作起来。
因此,最后只留下蔡元长陪着我继续介绍这里的情形,
“彼辈颇有竹林遗风啊.”
我对蔡元长笑笑道,看起来很有些古代版文学宅,加读书同好会秘密花园的味道。
按照他的说法,这也是一个兴趣颇杂的松散团体。
作为日常的活动内容,据说除了收罗和传读各种古今书类之外,时常会拿他们自己写的一些心得、诗作之类的东西,拿到这里来供大家品评赏鉴,然后印些小圈子内流行的集抄,作为纪念什么的。
这部手工印刷机,便是他们最大件的公产了。
事实上因为数百年前,活字印刷的提前出现的大量推广普及,如今世间出版业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其中:既有传统皇家的内府刻书,也有省台部院的所谓台阁刻书。
既有传统意义上最高学府——国子监刻书,也有各道州府的地方学校刻书。
既有地方官府刻书,也有各路差遣使司的刻书。
既有公使库的刻书,也有公卿显贵,豪门大户,各种名目的家刻和祠堂刻书。
既有普通大族的家塾刻书,也有专业的书院刻书。
既有流于民间雅俗滥觞的大小书坊刻书,也有宗教色彩和劝教浓重的寺院刻书。因此像这种手压式的简易印版机制,入手的门槛倒不是太高。
真正稀罕的是那些金属活字的来源,要知道这些蝇头阴字的微型铸刻工艺,可不是随便什么五金作坊,都可以做出来的。我不由多他们其中身份的隐藏属性,多了一些猜测。
依照更进一步的自我介绍,这位蔡元长,乃是人文鼎盛的闽中大族出身,因为族人在徐州地方任官的缘故,得到一个保举的名额,到当地硕果仅存的彭城书院来进学,这处复社的场地,便是他托了关系半买半送弄下来的。
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类似的背景或是经历,最少也是殷实有闲人家的子弟,所以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和串联,依靠日常的志趣和同好相互吸引,结成这个小团体。
然后,在这个乱世大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持着士林文风的一点最后传统,或者说尊严和骄傲,宣扬着自己的理念和主张。
因为可以说这个复社是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要大家不断自己掏钱出来补贴进去的,貌似蔡元长是因为投入的最多,所以被推为领头的。
而特地邀请我过来,不过是某种找到可以讨论高层次话题的见猎心喜,
只是听说我的现今的职业,只是个郎中,不由露出某种哭笑不得的表情,很有些不大相信,又不好深究的意思。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济世和治病,有时候是一码事啊”
我轻描淡写的解释道。
我前身在洛都京学的经历,让我和他其实并不缺少话题和典故,还能扯上一些历史典故和真真假假的野史段子什么的,于是重新聚了几个人过来,就这感兴趣的话题攀谈起来。
我也多少了解一些当地士人文林的情况,因为徐州当地作为水路交汇的要冲枢纽,却好几十年没有战火直接烧到州城下的相对安稳,因此很是吸引了附近的两淮、两浙、闽中诸道的求学之士,也算是这大乱之世中,难得安宁一隅的人文荟萃之地。
虽然因为战火打乱了传统科举和官学的上升之途,但无论是求仕于地方守臣,或是将来继承家业什么的,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眼界阅历。于是也维持了少许游学、进修的市场和空间。
就好比外藩诸侯,虽然大都对来自洛都的号令,阳奉阴违或是自行其是,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名下的军将官属,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洛都的两学三附去修行学业一样。
不过既然承蒙招待,
我也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让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东西和本身专长,稍稍弄点创收门路什么的,虽然不多,但是胜在稳定和细水长流。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读傻掉的穷清高,特别再这个时闻饿殍和兵火的乱世,很容易就讨教起了细节上的可行性和人事安排。
比如办一个抄局,从小处开始依托辰国寺,印些劝人为善的白话佛经和本生故事,印一些寺院的导览图和名胜点的册子什么,搭售在寺们边上的香火铺子里,绝对不少人来买的,
再不行,还可以编印一些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蒙读手册,纸张工料都是现成的,所费不过是时间和人工而已,与人方便也于自己有利。
又比如收罗旧书,重新裱订后,开办对外的租书业务等等,城中偌大的坊间,总是不缺少各种各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说到各种学生时代创业和打零工的想念和电子,他们是绝技没有现代人那么丰富多彩的。
连抄局的名字我都想好,
“就叫东林抄局好了。。”
“甚好。。”
蔡元长眯起眼睛道。
“取之南山东篱,悠游林泉之古意。。“
“需要楹联么。。”
我想了想有乘热打铁道。
“夏兄有什么佳对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对一出,顿是一片叫好声,其中书法最好的王甫,马上龙飞凤舞的临写了下来。
我送给他们的其实是,明代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所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