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kk.com,曲尽星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天文比。
对于普通的易县人来说,文比哪有武比的看头,武比多热闹?但来的人比第一天只多不少,而且很多人来看的目的,竟是冲着李虎,他们挂在嘴边,相互询问的话,竟然是:“李虎还能拿第一吗?”
武魁李虎拿到,那是理所当然。
在国内,李虎从军的身份被揭露之后,时逢危局,要领兵与陶坎这样的宿将作战,国内自然在盛传他的勇冠三军,李益生肯定他武魁是跑不掉了,只是对拿文魁还将信将疑——假如他李益生不放水的话。事实上,李益生也放不了水,聘来的名士们才能决定文比的名次,如果横加干涉,文比的成绩有人追究,人家还不将你干涉的内幕抛出来转借?那是会毁坏朱阀名头的。
天气乍暖还寒,武比可以放在外头举行,而文比放外头却是冻手,便放到庄园外侧的阁楼中去,便是看不着,人都还在,似乎只在等一个结果。
在文比题目的设定上,李益生已经斟酌过,完全倾向于那些州郡子弟。他把作画与曲艺加上去,对寻常寒士就是一种隔离,这些寒士,书法上可能不是问题,虽然不一定有足够的纸,但他们一旦刻苦求学,却是能把字练好,而对于诗文,也一样,雕琢些字句,一样不难,但是作画,操曲,那哪一个不需要名师指点,没有名师,你连画画的笔法都难学会,没有名师,五音的音准,你都抓不住。
至于李虎,因为出身的缘故,要说会,能会一些,但是文和武,有人说相辅相成,有人则说水火不容。
俗话武由血气生,文自静思来。
很难说一个带着武人气质的人,能安安静静读得进去书,一旦读进去,你也难以找个形象套用到他身上。
历史上的猛将张飞,你让他持工笔作画?
再让他抱个琵琶,反弹一番?
张飞自己都一定忍受不了。
李益生觉得李虎拿不了文魁,就是持了文武如水火的观点。当然,他也不敢太肯定,因为当世就有人典范,虽然在靖康有戏为证,打死也没人相信狄阿鸟还长于文,但在东夏,百姓形容他们家大王用“文韬武略”都不觉得够,还必须加一个“神圣勇武”。
大王是李虎的父亲……子肖父,大王能做到,谁说他儿子会不行?
所以,李虎能文也不显奇怪,而且李益生还是期待的,一旦李虎能够文武相成,就把“子肖父”坐实,就算狄阿鸟有生之年不立储君,不把嫡长当一回事,将来国内还是把呼声和目光落在他身上,很简单,李虎血统上最贵,而人像他父亲,要是不能继承他父亲,国人都不会愿意。
而李虎要能夺文魁,李益生就是最早见证的几个人之一,从此,他就能对将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更加肯定要效忠于谁。
这也是李鸳鸯能把他气走的缘故。
与其说士子入场前激动,李益生比他们更激动,站在阁楼上,望着士子们前来阁楼就坐,却还没看到李虎,李益生不自觉下去,到场地内外去找。
找到李虎,在一旁听李多财和杨燕燕的叮嘱。
他微笑示意一二,假装经过,听到他们在安排李虎说:“作画。你就画虎,你虎画的好。”
李虎略一摇头,就进阁楼了。
画虎?
李益生踯躅了一下。
时辰到了之后,阁楼一层,士子却未进满,少了很多本县人,原因是他们本身就是财主找来的,十里八乡问个读书人,昨天一听题目,自然知道自己有一窍不通的项目,干脆回绝东家,不敢来了。
几十个士子就坐入席,外头却来了人,乌县令行了个下官礼,一声提醒“这时郡学和郡中中正官”,他们才连忙临危正坐。几个常服的官员从一侧走进来,已经站到了一侧,这其实也是昭显朱氏势力的,让大伙知道,便是竞买一块地,朱氏就喊来了郡学和中正……而这个竞买,也被推上了一个高度。
评定席上的判官纷纷起来行礼,谦让给座。
中正是司徒亲自指派,因为九品中正制的缘故,相比郡学,却显得位高权重,乌县令行下官礼,却也是理所当然。为首中正也不礼让,大步走上去……一扭头就问:“那个李先生呢?”
他问的是李益生。
众人到处找李益生,找到告诉中正官找他,李益生笑着上来,中正却连忙起身,问候陈天一公子,指着一旁的位置让他入座。
如此一来,朱氏更令人敬畏。
一个师爷,中正愿意与他平起平坐,并且问候起他们公子,毕恭毕敬。
中正扫视一遭,把士子们看得寒噤,他们这些士子,哪怕足以傲视公侯,却极是害怕中正官。
一句考评,可直接掌人前程。
评定席上加座,众人面朝着一张摆琴的胡榻,一一坐下,中正捋了一把胡须,笑眯眯地问:“诸位可有魁首之想?”
李益生笑道:“学生不属评判官。却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一名评定连忙说:“魏博范甑来了,以他的名声,自是有望取魁首。”
“哦?”
中正官大奇,呼道:“范甑。”
士子中站起来一位留着短短胡须,圆脸的年轻士子。
中正却是问他:“你为何还要来竞文魁?文魁与你何益?”
李虎也连忙扭头。
中正都跨郡知名,看来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那士子笑道:“家道中落,想代从兄购置一二田产,没想到天一公子家的田,都带着文气。”
评定席上轰然而笑。
中正按着手让他坐下。
接着,中正又问旁人:“若除范甑,仅论本郡文魁,会是哪位?”
一人道:“王文教公子。”乌县令顿时尴尬,怕中正再问不论本郡,止本县会是谁为魁,本县还真没有出众的年轻士子……好几个,一眼扫过去,都是财主找来的。眼看中正看过来,乌县令说:“县丞的内侄读书颇丰,怕是一大人选。还有就是本县李虎,昨日拿了武魁,宣布说,今日必拿武魁。”
不让台下听到时,台下也只有前两排能听个隐约,但士子们都支棱起耳朵,看来都很关心他们在说什么。
李益生注意到,唯李虎和范甑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评定拿出题目,出示给中正看,要求说:“大人来宣读题目如何?”
中正将题目持上,咳嗽一声,宣布说:“诗文。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为题,可作诗,可行文。”
下头士子顿时大吃一惊。
不少人试图交头接耳,却知道评定席上的人在看着,便连忙端正不言。李虎却一下把眉头皱了起来,他一听佛祖,就知道不好,在评定席上看一番,却也不知道是谁出的题目,哪有拿佛经为题的?
正寄希望于中正纠正,虽非庙堂选拔,却不该以诗文谈玄。
然而,这种题目似乎已是一种风气,中正哈哈大笑说:“看来诸生不博学,怕就要失题哦。”
李虎没好气地一声轻叹。
扭头看看别人,同样有人愁眉苦脸,便莞尔了,知道只“佛祖”二字,还是把人给难着了。
宣纸发下,众士研磨运笔,李虎也连忙做出反应。
没读过《五灯会元》的,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发挥。却还好,有容易理解的“拈花”和“微笑”二词,李虎略一构思,已下笔写道:“闻琴音而知雅意,何哉,知而获也。”也是运气,他才没有一开始就跑题,便从“知而获”下手,片刻已过百字,书法已与书文合到一起……带着狄氏书法的长划短折一撅而就,再片刻,李虎觉得没意思,这种拼凑解读的书文通篇写下来,又为了表达什么呢?他笔锋一转,叙述道:“人之为学,孤陋难成;久处一方,脱世人而不自觉,之学问,当多闻广思,虽贩夫走卒而必有教我。获而一笑,会意也。人以佛祖之无上,可与天相齐,金科玉律,不可违逆,持道而教,大谬,却不知佛祖之飘渺,众生之真实。天育众生,芸芸而合于道,道在其中矣……”
这时,他已经跑题了。
佛祖拈花,迦叶去笑,怎么可以用贩夫走卒教他李虎,李虎获知颇多,会心一笑来比拟?
李虎却不自觉,只是把阿爸的教导化入其中。
范甑很快交卷。
李虎肯定,他是知道出处,而且能知真解的,但是没办法……他不是没接触过佛经,只是他?他怎么可能去仔细研读佛经去?
苦笑片刻,也起身,大步走向评定席,到了,也将卷面展开放好,自己退下。
接二连三,众生一再交卷。
评定席上,众人一会儿点头,一会儿苦笑,时而还会读到赋和诗词,众人还会带着韵味摇头晃脑一番。
李益生本要找去李虎的文章。
中正却已抓在手里。
没有办法,他只好把中正读过的范甑的文章拿上,逐字阅读。
范甑所写,主题是“道不可言传”。通篇读下来,行... -->>
第二天文比。
对于普通的易县人来说,文比哪有武比的看头,武比多热闹?但来的人比第一天只多不少,而且很多人来看的目的,竟是冲着李虎,他们挂在嘴边,相互询问的话,竟然是:“李虎还能拿第一吗?”
武魁李虎拿到,那是理所当然。
在国内,李虎从军的身份被揭露之后,时逢危局,要领兵与陶坎这样的宿将作战,国内自然在盛传他的勇冠三军,李益生肯定他武魁是跑不掉了,只是对拿文魁还将信将疑——假如他李益生不放水的话。事实上,李益生也放不了水,聘来的名士们才能决定文比的名次,如果横加干涉,文比的成绩有人追究,人家还不将你干涉的内幕抛出来转借?那是会毁坏朱阀名头的。
天气乍暖还寒,武比可以放在外头举行,而文比放外头却是冻手,便放到庄园外侧的阁楼中去,便是看不着,人都还在,似乎只在等一个结果。
在文比题目的设定上,李益生已经斟酌过,完全倾向于那些州郡子弟。他把作画与曲艺加上去,对寻常寒士就是一种隔离,这些寒士,书法上可能不是问题,虽然不一定有足够的纸,但他们一旦刻苦求学,却是能把字练好,而对于诗文,也一样,雕琢些字句,一样不难,但是作画,操曲,那哪一个不需要名师指点,没有名师,你连画画的笔法都难学会,没有名师,五音的音准,你都抓不住。
至于李虎,因为出身的缘故,要说会,能会一些,但是文和武,有人说相辅相成,有人则说水火不容。
俗话武由血气生,文自静思来。
很难说一个带着武人气质的人,能安安静静读得进去书,一旦读进去,你也难以找个形象套用到他身上。
历史上的猛将张飞,你让他持工笔作画?
再让他抱个琵琶,反弹一番?
张飞自己都一定忍受不了。
李益生觉得李虎拿不了文魁,就是持了文武如水火的观点。当然,他也不敢太肯定,因为当世就有人典范,虽然在靖康有戏为证,打死也没人相信狄阿鸟还长于文,但在东夏,百姓形容他们家大王用“文韬武略”都不觉得够,还必须加一个“神圣勇武”。
大王是李虎的父亲……子肖父,大王能做到,谁说他儿子会不行?
所以,李虎能文也不显奇怪,而且李益生还是期待的,一旦李虎能够文武相成,就把“子肖父”坐实,就算狄阿鸟有生之年不立储君,不把嫡长当一回事,将来国内还是把呼声和目光落在他身上,很简单,李虎血统上最贵,而人像他父亲,要是不能继承他父亲,国人都不会愿意。
而李虎要能夺文魁,李益生就是最早见证的几个人之一,从此,他就能对将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更加肯定要效忠于谁。
这也是李鸳鸯能把他气走的缘故。
与其说士子入场前激动,李益生比他们更激动,站在阁楼上,望着士子们前来阁楼就坐,却还没看到李虎,李益生不自觉下去,到场地内外去找。
找到李虎,在一旁听李多财和杨燕燕的叮嘱。
他微笑示意一二,假装经过,听到他们在安排李虎说:“作画。你就画虎,你虎画的好。”
李虎略一摇头,就进阁楼了。
画虎?
李益生踯躅了一下。
时辰到了之后,阁楼一层,士子却未进满,少了很多本县人,原因是他们本身就是财主找来的,十里八乡问个读书人,昨天一听题目,自然知道自己有一窍不通的项目,干脆回绝东家,不敢来了。
几十个士子就坐入席,外头却来了人,乌县令行了个下官礼,一声提醒“这时郡学和郡中中正官”,他们才连忙临危正坐。几个常服的官员从一侧走进来,已经站到了一侧,这其实也是昭显朱氏势力的,让大伙知道,便是竞买一块地,朱氏就喊来了郡学和中正……而这个竞买,也被推上了一个高度。
评定席上的判官纷纷起来行礼,谦让给座。
中正是司徒亲自指派,因为九品中正制的缘故,相比郡学,却显得位高权重,乌县令行下官礼,却也是理所当然。为首中正也不礼让,大步走上去……一扭头就问:“那个李先生呢?”
他问的是李益生。
众人到处找李益生,找到告诉中正官找他,李益生笑着上来,中正却连忙起身,问候陈天一公子,指着一旁的位置让他入座。
如此一来,朱氏更令人敬畏。
一个师爷,中正愿意与他平起平坐,并且问候起他们公子,毕恭毕敬。
中正扫视一遭,把士子们看得寒噤,他们这些士子,哪怕足以傲视公侯,却极是害怕中正官。
一句考评,可直接掌人前程。
评定席上加座,众人面朝着一张摆琴的胡榻,一一坐下,中正捋了一把胡须,笑眯眯地问:“诸位可有魁首之想?”
李益生笑道:“学生不属评判官。却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一名评定连忙说:“魏博范甑来了,以他的名声,自是有望取魁首。”
“哦?”
中正官大奇,呼道:“范甑。”
士子中站起来一位留着短短胡须,圆脸的年轻士子。
中正却是问他:“你为何还要来竞文魁?文魁与你何益?”
李虎也连忙扭头。
中正都跨郡知名,看来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那士子笑道:“家道中落,想代从兄购置一二田产,没想到天一公子家的田,都带着文气。”
评定席上轰然而笑。
中正按着手让他坐下。
接着,中正又问旁人:“若除范甑,仅论本郡文魁,会是哪位?”
一人道:“王文教公子。”乌县令顿时尴尬,怕中正再问不论本郡,止本县会是谁为魁,本县还真没有出众的年轻士子……好几个,一眼扫过去,都是财主找来的。眼看中正看过来,乌县令说:“县丞的内侄读书颇丰,怕是一大人选。还有就是本县李虎,昨日拿了武魁,宣布说,今日必拿武魁。”
不让台下听到时,台下也只有前两排能听个隐约,但士子们都支棱起耳朵,看来都很关心他们在说什么。
李益生注意到,唯李虎和范甑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评定拿出题目,出示给中正看,要求说:“大人来宣读题目如何?”
中正将题目持上,咳嗽一声,宣布说:“诗文。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为题,可作诗,可行文。”
下头士子顿时大吃一惊。
不少人试图交头接耳,却知道评定席上的人在看着,便连忙端正不言。李虎却一下把眉头皱了起来,他一听佛祖,就知道不好,在评定席上看一番,却也不知道是谁出的题目,哪有拿佛经为题的?
正寄希望于中正纠正,虽非庙堂选拔,却不该以诗文谈玄。
然而,这种题目似乎已是一种风气,中正哈哈大笑说:“看来诸生不博学,怕就要失题哦。”
李虎没好气地一声轻叹。
扭头看看别人,同样有人愁眉苦脸,便莞尔了,知道只“佛祖”二字,还是把人给难着了。
宣纸发下,众士研磨运笔,李虎也连忙做出反应。
没读过《五灯会元》的,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发挥。却还好,有容易理解的“拈花”和“微笑”二词,李虎略一构思,已下笔写道:“闻琴音而知雅意,何哉,知而获也。”也是运气,他才没有一开始就跑题,便从“知而获”下手,片刻已过百字,书法已与书文合到一起……带着狄氏书法的长划短折一撅而就,再片刻,李虎觉得没意思,这种拼凑解读的书文通篇写下来,又为了表达什么呢?他笔锋一转,叙述道:“人之为学,孤陋难成;久处一方,脱世人而不自觉,之学问,当多闻广思,虽贩夫走卒而必有教我。获而一笑,会意也。人以佛祖之无上,可与天相齐,金科玉律,不可违逆,持道而教,大谬,却不知佛祖之飘渺,众生之真实。天育众生,芸芸而合于道,道在其中矣……”
这时,他已经跑题了。
佛祖拈花,迦叶去笑,怎么可以用贩夫走卒教他李虎,李虎获知颇多,会心一笑来比拟?
李虎却不自觉,只是把阿爸的教导化入其中。
范甑很快交卷。
李虎肯定,他是知道出处,而且能知真解的,但是没办法……他不是没接触过佛经,只是他?他怎么可能去仔细研读佛经去?
苦笑片刻,也起身,大步走向评定席,到了,也将卷面展开放好,自己退下。
接二连三,众生一再交卷。
评定席上,众人一会儿点头,一会儿苦笑,时而还会读到赋和诗词,众人还会带着韵味摇头晃脑一番。
李益生本要找去李虎的文章。
中正却已抓在手里。
没有办法,他只好把中正读过的范甑的文章拿上,逐字阅读。
范甑所写,主题是“道不可言传”。通篇读下来,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